中小学教师非教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学任务如何减少?_中国网

原标题: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如何减少?

编者按:减少非教育教学类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对此,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持续发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提供了重要遵循。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做法。今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3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此外,11月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也将拖欠教师等群体工资、补助等列为征集问题线索的内容之一。

政策护航之下,教师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之路依然漫长。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感到非教育教学任务多。如何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持续有效为教师减负,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全心投入,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鉴于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12个省(市)就教师非教学任务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初冬清晨6点刚过,北京还笼罩在宁静之中,海淀区某小学教师刘华(化名)就已赶到学校。除了教课,她还被安排了负责校园安全的工作。下午学生放学后,她要做好各项课后服务的安全检查,等课后服务结束、所有师生都离校后,再进行一次全面安检。“每天晚上8点后才能回家,洗漱一下就要睡了,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忙碌,是个案还是“群像”?为切实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状况,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12个省(市)展开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推行政策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但不少教师仍然感到负担较重,尤其是非教育教学任务占用精力普遍过多。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湖南、甘肃等多地均有不少教师表示,自己就像“时间管理大师”,疲于应对各种杂事,留给专业发展的时间所剩无几,这种状况,既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降低了职业幸福感,对于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造成较大影响。

现存问题 非教学任务增多,职业幸福感降低

工作时间呈增长趋势,工作量总体较大。接受调研的教师中,92.1%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含课后服务时间)超过9小时,其中32.5%超过11小时;78.6%每周在校超过45小时,30.3%超过55小时,普遍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规定。53.4%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工作量“比较大”,24%认为“非常大”。与同龄同资历其他行业相比,72.9%的教师认为工作量“比较大”“非常大”。河南省漯河市一名初中班主任直言:“每天都忙得像陀螺,常常是疲于应付,很难提起精神琢磨工作质量。”

非教学工作量增加,占用过多时间精力。调研中,60.8%的受访教师表示,参加各类检查考核、创建活动、综合督导、评估验收等非教育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或“增加”,这是当前教师负担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最想减轻的工作”调查结果中,排在前5位的是:迎接各项检查、撰写各种教育教学之外的材料、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课后服务、家长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非教育教学事务。

更应重视的是,各地均有不少教师反映,强制关注公众号、摊派安装移动App、转发点赞拉票等“指尖上的任务”成为“增负”新趋势。这些任务大多与教育教学无关,但又“不敢不做”。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摊派与自己的绩效、评优评先等挂钩。不仅如此,教师还常被要求将此类任务布置给学生家长,次数多了,经常引发家长“吐槽”,甚至出现家校矛盾,老师又不得不花精力化解,导致“负担越来越重,循环难以打破”。

湖南长沙一位初中教师李丽(化名)坦陈:“再不减,教育教学都快成副业了!”山西太原某小学教师王利(化名)也深有所感:“‘双减’后,我特别珍惜这种环境,想把课程和活动设计得更科学、更精心,陪着学生一起成长。”然而,她很快意识到,“时间被教学之外的任务填满了!虽然抽空做了教学和活动规划,但真没时间实施啊。我心里很焦灼,真希望把时间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群体、区域、学段之间,教师负担差异明显。调研中,班主任周工作时长(56.27小时)明显高于非班主任教师(50.36小时),工作压力更大。原因是班主任除了教育教学工作,还需兼顾班级管理、各类非教学事务。加之班主任承载着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重期望,致使该群体心理和生理负担过重。此外,农村教学点教师周工作时间(52.00)高于村小(51.33)、小学(51.53)、初中(49.48)等学校教师,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学点老师身兼多职,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教多门学科还兼顾多个年级,既是教学老师又是生活老师。

工作量核定标准不明确,影响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调研发现,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课后服务工作量核定标准不清包養網、补偿性政策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地区把课后服务费纳入与公务员工资收入的比较口径,导致教师要承担更多工作才能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属于“加量不加价”,不少教师对此表示不满。

工作获得感认同感不高,影响职业幸福感和继续从教意愿。调研发现,由于非教育教学任务挤占了本该用于教学主业、教研活动、培训学习等的时间,直接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不少教师工作获得感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在接受调研的教师中,表示“不愿意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者占比达35.5%,“比较不愿意”占比26%。

主要原因 内外部多重因素所致

为教师减负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下。特别是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相继出台减负清单并上报实际进展情况,持续努力为教师减负。然而,教师肩上的非教育教学任务缘何依然沉重?

对教师减负重要性认识不足。调研中,有教师及相关人员反映,少数地方的党委、政府仍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只在“口头上”和“文件中”重视减负。还有些部门和单位只将教师减负当作阶段性工作,常态化推进意识不强。

教师减负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很多来自教育系统外部,需多包養網 花園部门协同推进。但从各地情况看,部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机制未建立,各类“进校园”事项审批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评估监测等难以落地。例如,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主要通过口头、电话等非正式形式向学校摊派任务,又因其对学校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等方面考核有重要影响,学校难以拒绝。此外,不同部门间表格、数据等形式不一,统筹难度大,教师管理相关信息平台无法实现对接共享,导致重复填报数据,加重教师负担。

教师减负配套政策改革迟滞。人员短缺也是教师负担难减轻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关于挖潜创新编制使用的具体政策,但编制基本以县为主、实名管理,难以实现跨区域调剂,对于基层中小学而言,编制挖潜较难落地。

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自身应对工作新挑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不足,也是其倍感压力的重要因素。当前,针对教师的培训、评比展示等,依然存在交叉重复、多头开展等无序状态,实效性、针对性有待提高。

应对之策 为教师营造“减负增能”良好环境

调研中,各界一致认为: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是为了把时间更多地留给教师用以教书育人,巩固并扩大“双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效,悉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减少非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各方还要给予教师更多关怀,通过政策设计、评价导向、激励机制等,为教师减负增能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教师更用心对待教学教育,切实支持教师自我提质、挖掘潜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减负治理机制,凝聚减负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和推动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细化非教育教学事项,列出详细的减负清单和责权清单,切实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师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开展本职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教师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为教师创造参与教研培训、观摩思考、读书学习等专业活动的有利条件,加大教师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比重;加强教师应对压力的策略教育与培训,建立教师有效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治理机制;家庭、社会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学校及老师的包養網比較沟通,增进理解与信任,为中小学教师减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一是修订完善现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条款,明确教师在教书育人、学习进修、参与管理、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权利。同时,明确指定执法部门负责教师减负相关法律实施的监督及处罚,确保教师减负有效落地。二是明确教师工作职责和工作量标准,明晰界定教师合理职责,细化健全配套制度,形成权责清晰、统筹开展的教师负担管理制度体系。三是修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完善编制管理。各地应依据教育发展实际研究出台编制核算新办法,适当提高教师编制配备标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跟进师资需求和供应变化情况,结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已有编制资源使用,通过经济和户籍等杠杆吸引优秀社会化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四是人社、财政等部门应不断健全课后服务补偿性政策,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明确规定这部分额外劳动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也不纳入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的比较口径,切实提高教师工作获得感。五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整合培训资源,建立教师工作与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为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搭建更多学习平台,完善并强化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水平。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倡导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教育教学实绩为核心内容的评价理念,建立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体现科学人才成长观、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小学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诉求与正当权益,改革评价方式,探索增值性评价,推进多元主体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过程性评价数据库,激励教师将工作压力转化为自我发展内在动力。

借助新技术,实现“精准智慧”减负。充分应用信息化、大数据等资源手段,建构以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环境等为主要维度的“负担监测系统”,对各地中小学教师负担进行定期、科学、精准测定,客观准确认定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来源、种类、内容、数量、时间,为检验减负成效、调整相关政策、安排未来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运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电子包養網档案袋、数字画像、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等多种工具,开展对学校的全方位评价和督查,减少准备各种纸质材料的要求,实现教育管理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让信息收集、提取、应用和分析“一键式实现”,注重突出过程、实效和实际的评价方式。

发挥督导“长牙齿”作用,加大督导检查问责力度。由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开展教师减负工作专项督导、重点督促工作,采取定期督导、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加强动态监测和监管,强化跟踪问效和督导问责;通过信访、举报平台等多种渠道,了解教师诉求,核查各地落实情况;将教师减负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对落实不力的地区严肃查处,督促整改落实,对履职不力等情况,依据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中国教育包養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与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常淑芳、段丽萍、王丽炜、吴华、王健、赵杰等)

(记者晋浩天 通讯员聂一丹)

河南镇平县:让人才为乡村振兴蓄能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查包養網心得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天刚蒙蒙亮,河南省镇平县郭庄回族乡团中村的马长聚就骑上电动车来到离包養網家不远的都丰蔬菜合作社,换上工作服,到蔬菜大棚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除去吃喝开销落不了几个钱,不光远离家人还整天让家里人操心。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上班,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少,还能兼顾老人小孩和地里的活。”马长聚说。

产业建在家门口,群众就业不用愁。都丰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马亚敏可是个远近闻名的“乡村能人”。早些年,马亚敏通过养牛赚得“第一桶金”后,就想着再干点啥让乡亲们也跟着挣点钱。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和外出考察学习,最终,结合当地种菜优势,马亚敏决定成立都丰蔬菜合作社,带领群众种菜增收致富。

近年来,镇平县立足县域实际,按照“三产融合”理念,建立农村土专家人才库,培优乡土实用人才;推行“实用人才+特色产业”育才模式,聚焦食用菌、藤编、苗木花卉、荷花莲藕、艾包養網比較草等“一乡一品”,培育红薯田秀才、蔬菜种植土专家、金鱼养殖能手等“田秀才”“农能人”“乡创客”2129人,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校地联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定向培训新包養網型农业经营带头人220人。乡土专家活跃在农村的广阔田野里,为乡亲们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动力。

眼下,手机直播这种“新农具”在镇平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镇平县也为数字手段助农发展开了“绿灯”。镇平县整合专业机构资源,累计培训电商能人、电商辅导员、农村电商带头人1万余人次,实施电商创业致富奔小康、农特产品电商直播带货行动,培育“萝卜姐”“红薯哥”等网红主播578人,网店2.2万家,电商企业210余家,淘宝村达到12个,农特农产品借“触网上线”实现“进城出海”,年电商交易包養额突破260亿元,跨境电商年交易突破30亿元,农产品年网络零售超5亿元。

村村可闻琢玉声,户户可见玉生辉。镇平县素有“中华玉都”的美誉,玉雕产业也是镇平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玉雕加工遍布该县1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

满多是地地道道的镇平人,2016年创立了镇平县真玉天地电商包養網创业孵化基地,以电子商务发展为主线,整合当地玉雕加工企业,以新业态电商销售端倒推玉雕产品创新,实现传统玉雕与新业态电商的良性嫁接,推动了玉雕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2019年,满多带领自己的电商团队联合快手平台在镇平县成立直播基地,2020年、通过积极沟通和努力,又联合抖音在镇平县成立抖音直播基地和创新型的质检物流一体化发货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镇平县还围绕“人人持证”,承办全省玉石雕刻技能大赛,以赛代评,对包揽前三名的镇平籍选手获“河南技术能手”评选直通车资格。先后有1人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评“河南技术能手”,1人获评“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个工作室被批准成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镇平县实施“镇平人建设新镇平”战略,吸纳各个领域人才,搭建柔性引才平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海归博士等科技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已签订校企校地合作协议33个,“中原学者工作站”落户想念面业公司,依托“聚石智仓”宝玉石产业链数字化集合平台引进62名高层次人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高质量查包養網站比較发展调研行)_中国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庆、四川两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包養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5万亿元。包養網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9万亿元,同比增长6.2%。今年上半年,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53.4亿元。

共推改革探索

赋能协同发展

受理案件7804件,标的额243亿余元,审结、执结案件5745件……今年初正式收案以来,成渝金融法院前三季度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管辖重庆全域38个区县以及四川15个市、113个县市区,涵盖158家基层法院,协同推进金融司法裁判“一把尺子量到底”;采用“线下+智能+互联网”便利化诉讼模式,实现灵活高效的跨域管理……设立成渝金融法院,以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这一举措正是紧扣顶层设计、改革创新联动的一个鲜活注脚。

统筹谋划,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创新性探索同频共振。

川渝高竹新区,位于重庆渝北区与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的毗邻地带。这里诞生的一张跨省份增值税发票存根,今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这只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之一。

探索还在不断深化拓展:跨省市共建投资开发公司,双方共同派员实体运行;跨省市一体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大项目入驻;成立跨省市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包養探索生产要素“同城同价”……

“短短3年时间,从县级园区到两地共建的省级新区,新区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广安市委副书记、川渝高竹新区党工委书记甘用德介绍,目前新区已入驻企业196户,初步形成了以配套重庆汽车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

重庆渝北区与四川广安市、重庆潼南区与四川遂宁市分别共同组建2个市场化投资集团,探索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共寻“钱从哪来”的方案;四川达州市与重庆万州区、开州区明确总部经济、项目合作共建等7类跨区域合作形式的财税分配办法,共商“钱怎么用”的问题……改革理顺着利益连接机制,共同谋求“1+1>2”的发展红利。

协同发展,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干部的发展理念。

聚焦关键部门、毗邻地区,川渝两省市已选派4个批次400余名年轻干部挂职互派、顶岗锻炼。

重庆大足区中敖镇党委委员黄景科,到“隔壁”四川省资阳市挂职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考察跨省份公交线路现场时,两地交界的一片近2000亩楠木林吸引了他的目光:能不能整合资源、对接合作?短短半年,共建共管共享的生态景区、旅游廊道就开门迎客。

“以前只顾着脚下‘一亩三分地’,现在眼界宽了、思路打开,从相互比较、各干各的走向取长补短、合作共赢。”黄景科道出挂职互派干部们的心声。

深化互联互通

携手产业升级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重大项目密集落子,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

打钻、爆破、立拱架……四川安岳县丘陵之间,重庆铜梁区至四川资中县高速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磨盘湾隧道工地上,建设者们正争分夺秒抓紧施工。铜资高速建成后,将有力助推沿线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建及建成的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就有21条,成渝中线、渝西、包養網渝万、成达万高铁全面开工,轨道上的城市圈渐行渐近;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提速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高质量运营,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加快推进……

在深化互联互通基础上,川渝产业也在强链升级。

优势产业相融共促。川渝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都有良好基础,如何形成集群效应?双核联动、相向而行,川渝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产业合作园区,联合对外招商。目前,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建设等6个事项被纳入部省(市)合作协议2023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5个园区成为第包養行情二批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正加快推进。重庆召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加快推动数字变革。四川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建成应用一批国家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打造20个“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两地布局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和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联合发布《数字赋能先进制造城市机会清单》,设立成渝数字经济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步伐加快。发挥地域相连优势,四川泸州市与重庆永川区、江津区“串珠成链”,共建100万亩优质粮油及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带。重庆梁平区、垫江县与四川大竹县、开江县等相邻7县区共建明月山粮油(糯稻)产业园,在科研平台建设、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合作……

优势互补、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支撑。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通过联合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和金凤实验室已经启动运行。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下,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突出短板,联合实施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已达166项。

融通效应辐射

生活更加便捷

一句“巴适得板”,讲出了川渝群众多姿多彩的“双城生活”。

川渝客运售票系统实现信息互通,成渝1小时高铁直达、年日均开行125对,21条跨省份城际公交有序运行——成渝两座超大城市愈发紧密拥抱,“川渝通办”让百姓日常生活更便捷。

重庆城口县与四川宣汉县、万源市探索教育资源互通互惠互享,500余名适龄儿童实现跨省市就近就便入学;统一公开川渝各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和申请渠道,累计实现川渝互保居民超5万户;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累计办理转移接续4.1万人次、6.7亿元;推进川渝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767家医疗机构实现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就医”,累计跨省市用卡66万余次;协同推进川渝异地就医住院免备案试点,开通跨省市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超过2.2万家、零售药店超过5万家,累计直接结算跨省市就医购药984万人次,医保支付75.4亿元……

美美与共的辐射效应,不止于此。

驱车进入渝黔交界地带,如同进入百里画廊。高速公路沿线,贵州省遵义市板桥镇居民葛航兵的农家乐生意兴隆,一锅“娄山黄焖鸡”特色美味,吸引了不少川渝游客。

开通跨省份环线高铁,建立重庆、成都、贵阳间快速交通网络,路畅其行的积极影响,延伸至方方面面。目光向北,贵州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的赤水市、桐梓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县市,主动融入步伐不断加快,协同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阔步迈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本报记者王明峰、陈隽逸参与采写)

查包養心得带“熊孩子”用餐额外收费?美餐厅:管不好孩子的成年人收费50美元_中国网

包養平台推薦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带“熊孩子”用餐要额外收费?美国一家餐厅的规定引发顾客不满。据包養平台推薦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8日报道,包養位于佐治亚州的托科亚河滨餐厅日前在网上分享了菜单图片,除了注明“6人以上聚会”需要额外支付20%的小费和3美元的“共享费用”外,还在底部用小字写着“成人附加费50美元:适用于管不好孩子的成年人”。

这一收费制度引发不少顾客不满。在该餐厅用过餐的一名顾客表示:“因包養網比較为孩子在餐厅里跑来跑去,餐厅老板要多收我们50美元。如果你要包養带孩子出去吃饭,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远离这个地方。”还有人称:“孩子只是在用餐时看了平板电脑,餐厅经理饭后就要向我们收取50美元。”(刘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查甜心寶貝包養網馆_中国网

新华社郑州2月26日电(记者唐健辉、史林静)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26日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包養網比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包養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包養網排名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首次展示。

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展览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呈现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据介绍,原殷墟博物馆建于2005年,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随着殷墟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原馆难以满足保护展示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

殷墟博物馆包養行情新馆实行预约购票参观,观众可通过“殷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殷墟景区”微信公众号线上预包養约。


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查包養心得优而美”(一线调研)_中国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近年来,“撤点并校”优化了学校布局,集中了办学力量,但仍有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方便偏远地区学生入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编  者

早上6点50分,啾啾鸟鸣唤醒了刚读小学一年级的陈嘉霖。他一骨碌爬起来,穿衣洗漱,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便跟随四年级的哥哥陈子健一道上学去了。

平坦的柏油路顺着半山腰蜿蜒,兄弟俩走得欢快,沿途不时有小伙伴加入进来。不一会儿,这群小学生就到达了位于村口的金塘小学,教师们正在校门口迎接。

金塘小学是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云集村的村小。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共有48名学生和9名教师,属于乡村小规模学校。

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金塘小学持续探索,通过建强支教队伍、发挥小班教学优势、盘活社会资源、优化办学条件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从“小而弱”到“优而美”。

学校是“撤”是“留”?

多方考量抉择,倾听村民呼声

“有哥哥领着,路上还有村里的孩子做伴,我很放心。”陈嘉霖和陈子健的母亲钟添花说。

10年前,钟添花生下子健后,便不再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小孩。

“若没有村小,我们只能把孩子送到镇上读小学。去镇上的路单程就有八九公里,每天来回接送费时费力。”钟添花说,如果在镇上上学,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租房陪读,但一年的房租再加上吃穿用度,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此外,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顾了这头就顾不上那头。

钟添花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云集村与长沙市宁乡市、湘潭市雨湖区交界,离长沙市区较远。村里共有1427户4000多人,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在市区购房安家,但仍有部分村民生活在这里,依然渴求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

金塘小学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最多时全校曾有三四百名学生。到了2015年,学生人数约100人。金塘小学是否还有办下去的必要?这一问题,成为当地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当时,村小生源减少,在湖南各地不同程度出现。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要求各地严格按程序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撤并与恢复。当年5月,为了进一步集中办学力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展开调整。莲花镇中心学校作为辖区内教学管理服务机构,专门对镇里的农村学校开展了多次深入调研。

学校是撤还是留,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实际需求。走访云集村时,莲花镇中心学校校长李双全发现,保留金塘小学的呼声十分强烈。

“学校不能撤并,我们想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读书!”钟添花记得,当得知金塘小学有可能被撤掉,很多村民都找到调研人员和村干部,反映自己的心声。

李双全介绍,调研发现,金塘小学所在的云集村位置比较偏僻,若是该校被撤掉,孩子们的上学成本会提高不少。同时,如果村里学生全都在莲花镇就读,镇上小学的校园面积和教学设施也难以满足需求,而金塘小学原本的教学楼和教学装备又闲置浪费了。

答案渐渐清晰了起来。调研结束,按有关程序报批同意后,莲花镇“撤点并校”正式启动。除了4所可被莲花镇中心小学辐射的村小外,其他6所村小保留并继续办学,其中两所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金塘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怎样从“弱”到“强”?

建强支教队伍,发挥小班优势

这学期,陈子健所在的四年级班迎来了新班主任易婷。此前的班主任欧阳倩丹结束了两年支教,回到原单位岳麓区第一小学。

两年前来到这个班时,欧阳老师教授英语、语文两门课程。为了让班里的学生们增加阅读量,包養網每天午休后,她都会在教室里陪孩子们至少阅读20分钟。由于班上仅有10名学生,语文课上,全班同学都会轮流上台分享阅读感悟。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语文基础更牢固,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以前,陈子健在课上回答问题都会紧张得不敢抬头,现在他已经能落落大方地清晰表达,自信洋溢在脸上。

班主任换了人,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学生们又能否适应?

过去几年,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易婷和全校四五十名学生朝夕相处,本来就对四年级班的情况非常熟悉。成为班主任前的暑假,易婷到班上每一个孩子家里做家访,更详细地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况以及家庭教育方法。开学后,她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这学期我们延续了欧阳倩丹老师的一些好做法,并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开动脑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易婷说,在课堂上,她尽量用提问、对话替代长时间的知识讲授,学生们也都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2020年,《湖南省人民包養平台推薦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发布,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育人水平。

“和城区学校相比,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更像为学生‘开小灶’。”易婷说,对教师来说,也能够更从容地掌握班上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今,金塘小学的9名教师中,有2名本校教师、7名支教教师。其中,区级骨干教师2人。

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湘江新区,支教教师成为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板的生力军。

“每一名前往乡村学校支教的教师,都经过了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湘江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晓丽介绍,每年教育部门发布支教教师选派计划后,由教师们自行报名,其所在的学校根据教学成绩与工作表现进行评分选拔,经教育局考察通过后,获得支教资格。

湘江新区教育局明确,评定高级教师职称时,农村教育工作经历作为必要条件。前往乡村支教的教师,可以享受乡村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教师节表彰项目单独设立乡村教育奖,对在农村支教的优秀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包養網 花園李晓丽告诉记者,为了让支教教师更加适应乡村教学特点,教育局每年都会对他们进行培训。湘江新区各乡镇的中心校还安排青年教师与支教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同支教教师分享经验,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金塘小学的“软实力”不断增强。湘江新区教育局每年对下属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年度绩效考核,考核教育教学活动等。在2022年度考核中,金塘小学荣获一等奖,当年获得一等奖学校的占比为30%。

如何既“优”又“美”?

改善校园环境,优化办学条件

阳光穿过树枝,体育课上,陈子健和同学们尽情地在色彩明快的塑胶运动场上奔跑、投篮。平时文静的班长黄姝晴也加入进来,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以前的水泥地变成了塑胶地,弹性好又防滑,孩子运动不容易受伤。”听闻操场变了样,黄姝晴的母亲朱娜十分欣喜。

黄姝晴的姐姐黄姝雯也曾就读于金塘小学,目前在莲花镇实验中学上初三,成绩名列前茅。本来,朱娜也可以让姐妹俩在城区入读对口小学,但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朱娜包養还是选择将孩子送到她们父亲曾就读的金塘小学。

“从不觉得孩子在村小上学就比在城里差。”如今,学校每年都有新变化,让朱娜更加坚定自包養網己的选择。

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十分重视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每年都拿出资金逐步对学校开展提质改造。

据金塘小学原挂职校长谭明君介绍,2021年以来,金塘小学解决了许多问题,校园环境大大改善——

金塘小学的老校门前曾有一个长陡坡,因与县道相连,往来车辆较多,存在安全隐患。2021年8月,在莲花镇政府的帮助下,校园另一侧修建了新校门,孩子们上下学更安全。

2021年暑假,湘江新区教育局对金塘小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建好专递课堂教室,完成弱电整体改造,在教室安装了教学一体机。2022年,教学楼外墙贴上了新瓷砖,教室内部的墙壁也粉刷一新,还换上了护眼灯。

有硬件做支撑,如今金塘小学有了更优质的课程。

通过专递课堂这一利用互联网授课的教学模式,孩子们能够和莲花镇中心小学以及其他城市学校的学生们共上一堂课,并与授课教师实时对话交流。专递课堂有效解决了该校专任艺体教师缺乏的问题。

同时,金塘小学还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引入特色课程。

长沙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岳麓营地,离金塘小学不到3公里,拥有非常丰富的课程体系。为此,谭明君曾多次上门对接,引进了粽编、泥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及小诗写作等创意表达课程。每周四下午,该基地的老师都会来到学校,为孩子们授课。

金塘小学的教师也结合自身特长,开办了合唱、篮球、书法及手工等社团,全方位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去年9月,来自湘江新区东方红小学的老师汪鑫接替谭明君成为金塘小学挂职校长。很快,学音乐出身的她就组建起一支校园合唱团,让音乐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金塘小学的变化,也为村子的发展增添了一份底气。“我们打算利用优质山林资源,打造康养产业,吸引能人回乡发展。有教育资源做后盾,年轻人才会愿意留下来,乡村全面振兴才更有活力。”云集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智韬说。

目前,湘江新区共有乡村小规模学校10所。湘江新区教育局着力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吸引更多农村孩子就读。

据了解,2021、2022年两年,湖南全省停办乡村小规模学校2299所,提质改造1417所。未来,湖南将进一步规范学校停办撤并,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同时,进一步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教研教改等多方面入手,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带给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

最美还是“查包養延安红”_中国网

延安苹果红了,老区百姓笑了!

“苹果红哩,油菜绿,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10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包養網区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里忙着将红彤彤的苹果采摘装框,腰酸得直不起来,嘴里的歌却一直没停下,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去年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这个位置跟我们亲切交流,还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就像亲戚来了一样,称赞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了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赵永东自豪地说。

“今年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的苹果又丰收了,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像这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尝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今年3月,67岁的赵永东把在外做生意的大儿子赵伟也叫回来种苹果。头脑灵活的赵伟通过“种养循环+直播电商”模式,把家里的苹果种植规模扩大了不少,赵永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南沟村考察时,望着漫山遍野的红苹果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殷殷牵挂,切切嘱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革命老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延安市委、市政府带领200多万老区人民弘扬延安精神,依托自然资源,久久为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充分肯定。

一颗颗从黄土高原山上“走出”的小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还香飘国外、“七上太空”。延安苹果咋就这么“红”?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一行来到延安,进果园、访农户、到企业,努力探求延安市全面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密码和创新启示。

红了日子——

咬定目标,代代传承,立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延安苹果实现从“脱贫果”变“致富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产业富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调研中谈及最多的话题,延安苹果产业的发展,也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丰收时节,来到延安市最早栽种苹果的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只见数百亩果园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像红云、似晚霞,空气中全是苹果的香味。

看着成熟的苹果挂满枝头,阿寺村村民李榜田不禁发出感慨:“这些‘红蛋蛋’,真是把人救了。”

曾经,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洛川塬上,粮食亩产只有三十多公斤。据《洛川县志》记载,在当时陕西境内近百个县城中,“惟洛川名最不著”。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首顺口溜所描述的便是洛川人过去的艰辛生活。

改变是从1947年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种下6亩7分地苹果树开始的。

站在阿寺村村口两棵“功臣树”面前,李榜田给我们讲起了洛川与苹果结缘的故事。

“为啥叫‘功臣树’?因为它是李新安老先生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来的,历经磨难,终于在洛川塬上建起了第一个苹果园,成为苹果种植第一人,咱延安苹果都源自于此。”

“李新安栽树的时候,没人看好。李新安的二伯说,你栽的这‘干柴棒棒’能干啥,转天就到地里把树给拔了。李新安说,这将来都是发财树、致富树。”

就这样,200多棵苹果苗在洛川塬上扎下了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陕北大地的面貌。

1959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同志品尝到了李新安邮寄到北京的洛川苹果,他叮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信中说,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

李新安的敢为人先,也让延安干部群众认识到这片黄土地适宜苹果种植的神奇魔力。

“平均海拔1100米,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大气、水资源洁净,无工业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洛川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者,她让延安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最甜脆的苹果。

靠山吃山,因果兴业,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不断摸索,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举数百万延安人之力,合力开启了“小苹果”向“大产业”的进阶之路。

“在1985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我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立100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安南部的洛川、黄陵、富县、宜川、宝塔5个县区建起了百万亩苹果基地,当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延安苹果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延安苹果继续向北推进,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2013年,延安实现了全市13个县区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西第一,全国仅有。”路树国告诉记者。

70多年过去了,李新安当年种下的两棵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阿寺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第一村”。“群众95%的收入都来源于苹果产业。就拿今年的情况来说,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保银介绍。

曾经贫瘠的洛川塬,种出了满塬“金苹果”。“多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将苹果产业做成了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去年,洛川县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全县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9.7%,增幅全省第一。”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

现如今,全国每10颗苹果中,就有一颗产自延安;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截至2022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超过430万吨,约占世界的1/20、中国的1/10,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一颗小小的苹果,背后连着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苹果产业产值占延安市GDP的6%,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共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其中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今年,延安市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期望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延安苹果产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在延安建设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说。

红了品质——

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品种改良,品包養平台推薦质提升,延安苹果实现既“好看”又“好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专门走进当年和他并肩劳动过的伙伴、65岁村民张卫庞的苹果园。总书记希望延川能好好地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时隔8年,梁家河山上的果园已焕然一新,高科技和数字化的“新农具”成了果园的标配,建成了技术集成化、栽培生态化、管理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和果品可溯化“六化一体”的智慧果园,成为延安现代化、智能化示范推广基地的重要标杆。

苹果是大自然对延安的馈赠,把苹果种好,种到极致,是老区人民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坚决落实,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延安智慧”。

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昌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基地,果园里长满了厚厚的“杂草”。按照过去的种植习惯,果农肯定会把草拔得干干净净。

面对记者的疑问,合作社理事长马文昌解释:“这是现代化技术,草都是我们专门种的,不但不会拔,还要旋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让苹果更好吃。”

“人养草,草养地,地养树,树结果,果养人。”果园生草的循环模式蕴含着大学问。“对于恢复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污染,节省投资极为实用。”马文昌说。

在安塞区南沟村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里,果树套种油菜,提升着土壤的有机质。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说:“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塞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三品一标’工程实施,推动苹果产业从规模扩张彻底向抓管理提升转变,推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介绍。

为了让好土地种出好苹果,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在黄土地上孜孜以求,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果树革命”。

过去苹果树都是乔化栽培,栽植密度很大,果园密不透风,果实品质难以提高。于是,在21世纪初,延安市便开启了一次“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让苹果生产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近几年果园老化和劳动力紧缺,延安市不断推进园艺创新,探索出一套高土高原“3332”旱作密植高效栽培模式,再次推动延安苹果迎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据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孙延飞介绍,“3332”模式通过“三强树势、三肥匹配、三项管理、两法蓄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区域年降雨不均、土壤瘠薄肥力差、果树挂果迟等苹果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渭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包養網比較新路子。

种植有了升级版,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延安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圈粉无数。

瑞阳、瑞雪、秦脆、秦蜜……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在洛川苹果科技创新中心,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备份”于此,通过更多优系品种的推广,让延安苹果产业有了不断更新迭代的“芯”动力。

多年来,延安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总结形成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的栽培集成技术,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先进适合的种植技术完美结合,让延安苹果“好吃”的口碑更有底气,更有市场。

今年5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延安苹果又一次随航天员去了“天宫”。这是延安苹果第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

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的飞天苹果认证基地,宝塔区副区长野根利表示,能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这让延安苹果的品质得到充分验证和肯定,延安持续多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让苹果更好看、更好吃、更营养、更安全。

2012年至2022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6万亩,产量从260万吨增至431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依托苹果产业,10年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却又不过度索取,这是延安人民的处世智慧,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回馈。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延安市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之路。昔日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因为苹果产业披上了绿装,300多万亩苹果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红了产业——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品牌化营销,延安苹果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俏”

延安发展苹果产业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创新的管理技术,造就了延安苹果“好吃、好看、营养、安全”的独特品质。

苹果种得好,但如何卖得俏?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总书记格外重视,并指出了“土特产”如何“闯市场”的关键。

走进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彤彤的苹果在工人的有序配合下,沿着智能选果流水线稳稳滚动,经过“外查”“内透”的“体检”后,分头“跑”向不同的包装线。

“进入分选线的苹果,先对苹果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筛选,接着通过X光机,透视苹果内部,精准淘汰碰伤、干疤、霉心病等‘问题果’,每一颗苹果都要从不同角度拍摄21张照片供数据分析,严苛程度堪比‘选美’。”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孙栋琪告诉记者。

过去卖苹果,都是果农在田间地头根据苹果个头大小,简单分装后卖给商贩。好的“论斤卖”,差的“论堆卖”。而如今,经过智能分选线分级分类后,每个苹果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进行“追根溯源”,精挑细选的好苹果在市场上“论个卖”,让每一颗苹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在延安市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智能化分选,还有2.3万吨容量数字化智能气调库,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物理保鲜工艺,贮藏参数的调控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避免人工控制的间断性对贮藏环境造成的包養網波动。

“我们从苹果的采收到销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使果品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确保果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智能仓储让苹果贮藏期可达10-12个月,实现一年四季无间隙供货。”该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随着苹果储藏设施的全面升级,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以前在高速路口推个架子车卖,把人都冻透了也卖不上几个钱。现在苹果下来后直接存在气调库里,不论啥时候出库,苹果都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好吃。”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果农冯永红说。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数字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如今延安苹果已成为中高端市场的“宠儿”,在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以上,还远销阿联酋等国外高端市场,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近年来,延安市瞄准产业链后端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在苹果采收后的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加速推进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让“小苹果”精准对接“大市场”,全面提升延安苹果产品附加值。

——坚持苹果产业首选定位,持续出台扶持政策,2017年以来,延安市财政累计投入3.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0.6亿元,投放苹果类贷款200多亿元,探索推广“期货+保险”模式,统筹市级衔接资金2亿元配置果园气象监测装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实施产地分拣、预冷入库、装备提升等为重点的产业后整理战略,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占全省的62%,小时选果能力达355吨,全市冷藏气调库储能162.8万吨,配置冷运车115辆,建成果品产地乡村集散销售市场71个,基本实现了苹果采后精细分选,有效保障了周年供应,实现了错峰销售,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苹果质量追溯全覆盖。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建成苹果加工企业29家,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发展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141家,国内最先进防雹网厂、西北最先进纸箱厂落户延安,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西部最大的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企业、合作社与果农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果农”利益联结体102个,带动果农1.4万户,苹果全产业链年提供就业岗位32.5万个。大力发展“果园+文化+旅游”,开展果树认领26.97万株,建成果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2022年,全市苹果产值240.5亿元、增长9.8%,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29元,苹果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产业。

“下一步,延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积极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科技人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加快建设研发、检测、会展‘三大平台’,全面贯通苹果产业和食品、化工、造纸、装备、物流、果旅产业,加快建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表示。

(采访组成员:杨志华 申保珍 郭少雅 胡明宝)

联播+|热气腾腾的春节照查包養網站比較见中国式现代化_中国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节日氛围热气腾腾、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文旅消费“热辣滚烫”……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尽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活力、万千气象。

春运出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 2024年1月26日,四川省达州市车站,准备乘坐“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出行的旅客。

△ 2024年1月26日,四川省达州市车站,准备乘坐“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出行的旅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流动性”是见证当代中国市场活力和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

一年一度的春运承载着厚重的乡愁,记录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看数据:据交通运输部预测,在为期40天的2024年春运中,预计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其中有72亿人次选择自驾出行,创历史新高。

看返乡工具: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摩托大军”到自驾回家…..家的方向没变,出行方式却发生了巨变。

看服务保障:从通宵排队购票到网络订票,从人工打孔检票到“一秒过闸”,从泡面、盒饭等春运餐饮“标配”到手机下单后送到座位上各地热乎乎的特色饭菜……春运越来越充满科技感,春运旅途也变得更加便捷、舒适。

正如许多人所言,春运如同一辆时光列车,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也见证着一个生机勃勃、活力奔涌的中国。

乡村旅游农民增收创富的“聚宝盆”

△ 2024年2月17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海口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众多游客前往渔家乐品尝特色海鲜和乡村美食。

△ 2024年2月17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海口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众多游客前往渔家乐品尝特色海鲜和乡村美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总书记强调:“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包養網

“到乡村去”正在演变为新的过年时尚,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农民增收创富的“聚宝盆”。

包養網比較多家网络预订平台显示,春节期间乡村民宿预订量增长强劲,同比2023年春节增长近200%,预订热潮也比去年提前包養網排名一周到来。这也让从事乡村旅游的乡亲们在“农闲”时分忙得不可开交,体会了“忙并快乐着”的好心情。

文化活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气象

△ 2024年2月16日,在江西赣州一家电影院,观众从春节档电影的宣传展板前走过。

△ 2024年2月16日,在江西赣州一家电影院,观众从春节档电影的宣传展板前走过。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这个春节假期,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

《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等影片推动包養春节假期全国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刷新同档期票房纪录。广东中山迎新春非遗巡游快闪活动连续上演,安徽“皖美过大年”等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河南洛阳的牡丹灯会点亮夜色,为新春添彩……

据初步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新年画活动”、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除了丰盛的包養平台推薦年夜饭,一道道文化大餐也让春节的年味更足更浓。

低碳生活绿意融融的假期新风尚

△ 2024年2月17日,安徽滁州来安县大英镇境内的G36宁洛高速曹庄服务区,滁州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协助电动汽车车主高效解决充电中遇到的问题。

△ 2024年2月17日,安徽滁州来安县大英镇境内的G36宁洛高速曹庄服务区,滁州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协助电动汽车车主高效解决充电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这个春节,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成为假期新风尚。

春节前,一大批绿能超级充电站在多个高速服务区上线,为驾驶新能源汽车出行的人们提供最快“1秒1公里”的快速补能。大年初二,“零污染、零排放”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满载1300名游客开启龙年首航。新建成的全国首个“零碳冰场”吸引了众多冰雪爱好者前来打卡体验……

这个春节“绿”意十足。

全球共庆共享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1日,英国曼彻斯特,表演者进入中国城,参加中国农历龙年春节的庆祝活动。

△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1日,英国曼彻斯特,表演者进入中国城,参加中国农历龙年春节的庆祝活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根植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

时至今日,春节的意义已不仅局限于中国。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中国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今年春节期间,全球多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农历除夕前夕,新春灯光秀连续第五年亮相世界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塔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波兰国家爱乐厅上演的2024中国新年音乐会,赢得全场观众多次起立鼓掌。“欢乐春节杯”埃及全国武术锦标赛共有超过5700名选手参赛,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更是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重要载体。

新者,而日新之,又日新之。新春佳节,升腾起龙年中国的勃勃生机,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长城、中山、昆仑、泰山、秦岭——40查包養網心得载南极考察的经典瞬间全了!_中国网

龙年春节前夕

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

不断奔向最远的南方

↑2024年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

中国与南极的故事要从40多年前说起:1980年初,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质和地貌学家张青松,应邀前往澳包養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访问,他们是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

↑董兆乾(左)、张青松(右)和澳大利亚南极局副局长诺尔斯·克里博士在南极洲凯西地区考察南极岩石的分布特点。

四年后的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和建立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于1984年12月26日胜利驶抵南极洲乔治王岛民防湾。这是“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

1984年12月30日,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菲尔德斯半岛的滩头登陆成功。考察队员们在五星红旗的引导下,精神抖擞地开赴长城站建设工地。

↑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奠基典礼。

包養網

↑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南极洲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队长、包養網南极长城站站长郭琨(前左)和副队长、副站长董兆乾(前右)、张青松(前右三)在长城站落成典礼上。

长城站的顺利建成,揭开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极圈内建起首个中国的考察站——中山站。

包養平台推薦

↑1989年2月26日,中国考察队员们参加中山站落成典礼。

中山站的建立揭开了我国南极考察事业新的一页:中山站坐落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海滨。精确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它距北京12553.160公里,距中国长城站4986公里。中山站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1654平方米,超过长城站近4倍。

↑中山站全景,它的建筑格局为我国传统的庭院式。

2008年12月18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冰穹A地区,从而向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迈出了“第一步”。

冰穹A又称南极最高点,和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在冰穹A地区建立南极考察站,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研究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2008年12月18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冰穹A地区。图为行进中的雪地车。

↑建成后的中国南极昆仑站(2009年2月2日摄)。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以昆仑站为依托,我国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了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2013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开工建设。

↑建设中的泰山站主体建筑(2014年1月24日摄)。

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海拔2621米,距离中山站522公里。

↑2023年12月18日,“天惠”轮在卸载建设秦岭站的物资。

↑2024年1月12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现场。

↑2024年1月18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在进行秦岭站主楼手工板的安装。

↑2024年2月7日在中国南极秦岭站拍摄的揭牌仪式。

2024年2月7日,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位于西南极的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包養網排名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秦岭站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体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为中国现有考察站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到秦岭站,南极考察站“中国范儿”,体现着科学探索精神,也体现着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40年来

从“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航南极

到“雪龙”号、“雪龙2”号

和“天惠”轮货船——南极科考三船保障

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飘扬

到考察站建立在罗斯海区域

从长城站到秦岭站……

中国

正在帮助人类

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为打造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策划:王建华、李尕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

本期主持:费茂华

摄影:戴纪明、朱幼棣、张继民、刘奕湛、王海楠、胡晴、祝贺

编辑:邓坚、张铖、徐嘉懿

部分照片由中国南极考察队和国家海洋局极地办提供

鸣谢:中国照片档案馆

老照片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黑龙江省“三农”工查包養網作抢抓开局_中国网

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日前连续召开多个会议,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推进全省畜牧兽医渔业工作,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扎实落实《推动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责任分工方案》,力争实现首季“开门红”。

高标准备耕为再夺丰收打基础

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全面做好备春耕工作。

优化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指导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发挥主导品种增产增收潜力,提高单产水平。

加大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春耕物资储备和下摆力度,提前开展农机具维修保养、设施检修等工作,确保质量可靠、数量充足,促进农林牧渔服务业快速增长。

做好春耕资金筹措,实现备耕生产高标准、高质量,为再夺丰收奠定基础。

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提早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国债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开春即开工,抢出一个春季施工期。加快完成往年结转在建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完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

大力发展畜牧业丰盈大国餐桌

包養推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引导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养殖场(户)增加生猪出栏和能繁母猪入栏补助。按周发布生猪集市价格和行情信息周报,按月发包養網價格布能繁母猪存栏量和预警状态,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补栏。强化金融服务,组织市县养殖主体与金融机构对接,增加生猪养殖场(户)授信额度。督促市县两级抓紧兑现畜牧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资金。

推进肉牛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杜蒙县大庆元茂和牛屠宰加工项目建设,扩大屠宰加工量,带动大庆、齐齐哈尔等区域和牛等高端肉牛产业发展。落实新增肉牛政策性保险,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兑现保费补贴。推广“龙牧贷(肉牛)”金融服务,增加肉牛养殖场(户)授信额度。督促市县两级抓紧兑现畜牧业经营主体肉牛优质冻精补贴、肉牛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等政策资金。

推进奶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林甸、富裕、汤原、依安等7个县新建的奶乳“一体化”万头奶牛场和大型奶牛场投产达效。发布生鲜乳购销交易参考价格,定期调度市县奶牛养殖生产、生鲜乳生产成本和购销价格情况,保障奶农利益。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一对一帮扶养殖场(户)应用节本增效技术,调解处理购销矛盾纠纷,维护生鲜乳购销秩序。协调金融机构参照疫情期间稳产保供政策,对困难企业不抽贷、不断贷,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鼓励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为养殖场(户)贷款担保增信。支持伊利、蒙牛、飞鹤、完达山等大型乳企开发差异化新产品,促进乳品消费,减少库存压力。

推进肉羊和禽类产业健康发展。推动肇州、安达、桦南、甘南、拜泉和龙江等6个县15个年出栏5000只以上的肉羊快速育肥养殖场加快羊出栏。

开展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丰富渔业生产内容,打造冷水鱼品牌,提升冬捕冷水鱼产品附加值。组织养殖主体与大型商超接洽,推动镜泊湖等渔场扩大经营规模。

种好卖精为农民腰包更鼓

推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积极动员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设施蔬菜优势产区的农户,利用阶段性闲置温室,提早抢种一茬生育期短的叶菜,提高复种指数。落实设施蔬菜生产设施条件改善项目和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加快哈尔滨和牡丹江地区洪涝损毁设施棚室重建或改造,推动全省集中连片老旧蔬菜设施棚室改造提升,将已完成建设和改造的设施棚室尽快投入生产,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率。组织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鼓励农民抓住今年有利天气增产促产提早上市,提高单产水平。

加大农产品包養营销力度。发挥“包養平台推薦黑土优品”省级优质农林产品龙头作用,在冰雪大世界等重点景区开设“黑土优品销售店”。启动一线城市品牌行活动,深入主销区开展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拓展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组织助农直播带货活动。

着力提高农民收入。组织各地加强粮食价格监测,及时公布粮食价格等利好消息,引导农民适时销售,促进粮食及时变现。落实好“2024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适时开展“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输送服务,推动“人岗”对接,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农民收入“开门红”。(记者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