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資源 助力去九宮格共享牧區發展(深閱讀)_中國網

內蒙古明安草原。

張 棖 秦文秀攝影報道

位于金銀灘草原的原子城紀念館。

海北州委宣傳部供圖

紅原縣紅軍過草地紀念碑。

紅原縣委宣傳部供圖

草原英雄小姐妹舊居前的雕塑。

張 棖 秦文秀攝影報道

核心閱讀

2023年12月,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建好紅色草原 協同推進革命文物與草原生態保護的通知》,提出不斷完善紅色草原體系建設、切實加大紅色草原保護利用支持力度。近年來,多地充分挖掘草原地區紅色資源,助力草原牧區發展振興。

草原上分布著數量豐富的革命舊址。如何推進草原上的革命文物保護?如何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促進牧區發展?記者進行了采訪。

加強資源調查

促進保護利用

高山層疊無盡,驅車前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路途好像格外漫長。直到沖出群山,來到紅原,無垠的大草原展現在眼前,讓人豁然開朗。

紅原意為“紅軍走過的大草原”,這片土地烙印著紅軍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的歷史足跡。

背上行囊,紅原縣黨史地方志編纂中心主任奪爾生又踏上尋訪路途。“當年紅軍匆匆過境,史志記載有限,不及時挖九宮格掘,很多故事就要消散在歲月中了。”紅原縣成立田野調查隊,摸清域內紅色資源,奪爾生從事這項工作已10余年。

“找回塵封的歷史,就像在茫茫草原中找個線頭。”奪爾生跑遍最高最冷的遠牧點,有時尋訪數月,只能得到寥寥線索,“還記得訪問一戶鄉親家時,老阿媽說紅軍曾在龍日壩附近發生過戰斗,得知這個線索時,我們特別激動。”

摸清紅色資源狀況,不僅需要好腳力,還需要格外嚴謹地核實調查。“為了核實龍日壩的這場戰斗,我們前后訪問了50多位老人。”奪爾生與同事數度前往現場踏勘,發現了戰壕等痕跡,繼而查閱文獻資料、請教專家學者,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將龍日壩戰斗遺址確定下來。

近年來,紅原縣先后開展5批次紅色資源專項補充調查核查,詳細繪制出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行軍路線,整理修訂《紅原縣長征文獻資料匯編》《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紅原》等文獻,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持。

一陣烏云飄過,忽然間便狂風呼嘯。草原地區天氣變化莫測,給文物保護帶來不小挑戰。

崇山峻嶺間,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靜穆矗立,它是全國海拔最高的紅軍烈士墓。克服高山險峻的施工環境困難,紅原縣持續對烈士墓碑體、石墻和地面鋪裝等進行修繕保護。“我們時刻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制定了突發、偶發自然災害的應對預案;同時加強日常巡護和檢修,第一時間排除可能對文物安全構成威脅的隱患。”紅原縣文體旅游局副局長索朗求迫介紹,近年來,紅原縣投資4000余萬元,完成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文物保護工程修繕、刷經寺烈士陵園保護提升等5個項目的建設。精心打造“重走長征路·過草地”紅色文旅精品線路,讓紅色文物成為人們瞻仰先輩英烈、感受長征精神的文化地標。

發展紅色文旅

助推生態保護

地處我國北疆的明安草原,陣風勁吹。從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區出發行車數小時,便抵達了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明安鎮希拉朝魯嘎查,眼前出現了一座頗具滄桑歲月色彩的老式土坯房,房屋坐北朝南,在廣闊無垠的明安草原上格外顯眼,這里便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的舊居。

步入舊居,看到草原英雄小姐妹曾經用過的物品、家具以及相關介紹資料,姐妹倆為保護集體羊群與暴風雪戰斗一晝夜的身影,仿佛見證在眼前重現。“我們充分利用草原英雄小姐妹舊居陳列館的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姐妹倆的事跡與精神,如今仍激勵著一代代草原人民。”達茂聯合旗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丁利兵說。

為保護好這片紅色草原,達茂聯合旗嚴格控制當地草原的開墾和開采活動,嚴格落實基本草原保護、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輪牧等制度,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紅色資源的挖掘利用,成為草原生態保護的催化劑。紅色旅游為草原的牧民們帶來了更多收益,牧民們更加積極響應禁牧休牧政策。“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想買咱們草原羊肉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只有草原保護好了,羊兒才能長得好。”希拉朝魯嘎查牧民阿拉騰畢力格笑道。

“近年來,我們積極對明安草原進行草種改良和人工草場修復,通過免耕補播的方式,種植適應當地的草種,如冰草、羊草、披堿草和苜蓿等。目前,草原英雄小姐妹舊居周邊已改良天然草地1萬畝、建植人工草地900畝。”達茂聯合旗林草局副局長皇利民介紹。今年,該旗計劃人工修復退化草原1.48萬畝。

草原生態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明安草原的紅色資源十分豐富,除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還規劃了以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為主題的紅色旅游線路,以‘紅色+生態’‘旅游+場景+教學’等方式,吸引多地游客,做長紅色文旅產業鏈條。”內蒙古農文旅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原迪介紹。

“只有保護好草原的生態環境,紅色資源才能得到更好轉化利用,人們才能一邊品味紅色文化,一邊欣賞綠色生態。”丁利兵說。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奮進力量

從青海省西寧市區出發,沿著京藏高速一路向西行駛,約一個半小時,就來到了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金銀灘草原。這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靜謐而遼遠。乍一看,這里的高原風光并無特別之處,但巍峨矗立的原子城紀念館,又在昭示著這里的與眾不同。

“60多年前,數萬名創業者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滿腔熱血奔赴金銀灘草原,建基地、搞科研,艱苦奮斗、排除萬難,在這里創造了‘兩小樹屋彈’研制奇跡,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造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隨著原子城紀念館講解員王致玲的講述,一段歷史徐徐鋪展開來,讓人愈覺腳下土地之厚重。

展陳面積6015平方米的原子城紀念館是解碼金銀灘草原的一把鑰匙。“展館有600多幅照片、900多件革命文物,配合最新的光影技術,全景展示當時的實踐過程,每年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王致玲介紹,“我們還將紅色旅游與研學、宣講等結合,編排了情景黨課,已走進22個省份。”

革命文物積淀著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著獨特的精神標識。

近年來,海北州用心把基地舊址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原科技樓、圖書館、影劇院等11處代表性建筑,以及二分廠、上星站等一批文物價值較高的設施得到修繕和保護。對“兩彈一星”相關史料,依法依規登記造冊、入庫保護,同時加強提煉轉化、展示傳承,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切實發揮文物的歷史印證價值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實施紅色旅游項目、推出紅色精品線路、打造紅色精品劇目、開發紅色文創產品、建設紅色博物館集群……如今,集教育、休閑、體育、觀賞、體驗等業態于一體的紅色文旅模式在金銀灘草原基本成形。

“我們先后整合基地舊址保護、城鎮風貌整治、原子城紀念園改造提升、西海交旅融合綜合服務體等配套項目25個,將博物館、紀念館等各類文化場館設施融入旅游產品和線路,同時開發形成‘紅色+家教場地N’研學課程,打造31個紅色研學現場教學點。”海北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繡宗介紹,“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強化紅色資源活化利用。”

本期統籌:郭 玥

版式設計:汪哲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