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九宮格空間一個小山村的致富“三級跳”_中國網

11月61對1教學日清晨8點,山間時租空間的霧氣還未消散。迎著有些清冷的風,陳海燕和愛人來到自家經營的農家樂里,開始為當日的十幾桌午餐訂單備菜;不遠處的竹席加工廠里,一臺臺機器的轟鳴聲陸續響起,竹篾的清香味不時飄來……

這是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的日常景象。培斜村坐落于閩西山區,曾是資源缺乏、交通閉塞的省定貧困村。這些年來,這個小山村發展了竹茶加工、鄉村旅游等多樣化業態,2023年全村社會總產值近3.9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32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22萬元。

山水還是那片山水,村民也是那些村民,培斜村的變化緣何而起?

頭雁領航 一竹一茶引富路

眼下,培斜村的竹席加工廠里一片繁忙景象,幾位村民正在仔細篩選竹片、編織竹席。“現在做的是客戶提前預訂的訂單,年底發貨。”在廠里務工的村民賴阿姨告訴記者。

“竹片變竹席,價格能翻番,原來大家都不信,也不敢試。”賴阿姨回憶,20世紀90年代,盡管村里竹山遍地,但村民們一直依靠砍竹伐樹、低價售出的方式維持基本溫飽,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

1993年,30歲的華錦先聽說鄰近的江山鄉生產的竹席銷路不錯,便開始九宮格琢磨:“培斜也有竹山和勞動力,家庭作坊就可以當廠房,我們為什么不能試試?”1993年,他籌資辦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席加工廠,當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效益。1996年,華錦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他和18名黨員干部帶動下,全村掀起辦廠熱潮,短短3年間就創辦了42家竹席加工廠,培斜村逐步發展成為年產竹席165萬床、遠近聞名的“竹席之鄉”。

“你們的竹席產業雖然紅火,但盡量不要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2003年,時任區領導來村里調研時的一句提醒,讓培斜村“兩委”開始琢磨尋覓新的產業。村“兩委”在泉州市安溪縣考察期間,看到了高山茶產業發展的機遇,便嘗試引進茶苗茶種,動員黨員干部帶頭種植。時任村“兩委”成員華常波主動站出來,成為村里第一批種茶的黨員代表之一。“我雖然沒種過茶,但以前在市區打工多年,想幫村里摸一摸茶葉的市場行情,幫大家探探銷路。”華常波說。

幾番嘗試后,高山茶種植業逐漸在培斜村發展壯大。2008年,村黨支部領辦天然茶業專業合作社,注冊小池牌茶葉商標,帶領村民一起種茶。如今,培斜村茶葉種植面積達1000畝,茶葉年產值達900多萬元,從“竹席之鄉”轉型升級為“竹茶之鄉”。

新人接力 農產品“觸網”出山

竹席產業和茶產業的發展,讓村黨支部更加清楚,只有求新求變才能帶領培斜村走得更遠。“2013年前后,村里一些年輕人在網上賣竹席,一年居然可以賺幾十萬元。村‘兩委’就坐在一起討論,讓村九宮格里的年輕人回來,把電商產業做起來。”華錦先回憶。

為了吸引在外務工年輕人回鄉創業,村“兩委”將村口的兩座閑置廠房進行了改造,建起了面積5000平方米、家教場地可容納100家網店商戶的辦公、倉儲點,并動員思維活躍、熟悉網絡的青年黨員回村開設網店,“80后”的賴建偉就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我們幾個年輕人一起到廠房瑜伽教室里上班,拍圖、寫商品簡介、掛鏈接等等,大家都是第一次嘗試。”賴建偉說。

盡管村里提供了辦公和倉儲設施,但起初的路并不好走。“貨是賣出去了,但快遞公司卻不愿意進村,因為村子離市區比較遠,進來一次費時費力。”賴建偉告訴記者,“我們最后只能自己開車把竹席送到城里發快遞。”

隨著網店一家家開起來,村里要發的貨也越來越多,快遞公司開始統一安排快遞車進村接貨。2014年前后,培斜村的幾家網店年共享空間銷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村里有意愿從事電商的人逐漸增多。村“兩委”召集賴建偉等青年黨員,幫助村民們開設網店,并提供租金優惠、貸款擔保、物流保障等服務,全村共發展了120多家網店投入運營。如今,村里的竹席、茶葉等農產品經由電商銷往全國各地,2023年培斜村電商銷售額達5800萬元。

再探機遇 “青綠”之間覓新機

走進培斜村森林水鄉景區露營基地,山澗清溪流過,竹山林海環繞,幾位游客搭起帳篷,在草坪上歇息、拍照,野趣十足。

“森林水鄉景區露營基地是培斜生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建設的項目之一。”華錦先介紹,發展鄉村旅游的靈感,是村“兩委”2013年到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村參觀調研時受到的啟發。最初,一提起發展鄉村旅游,許多村民都直搖頭:“我們有了竹茶兩個產業,也做起了電商,干嘛又要冒險?”為此,村“兩委”干部商量后組織了一場“10元游廈門”的活動,帶領全村400多人到廈門考察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回來后,很多村民開始琢磨:“原來逛農村也能賺錢,我們這也有山有水,說不定比他們干得還好呢。”

很快,培斜生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并實行“村集體收入投入、村民入股、社會經濟能人籌資”的“三三制”共建模式,按照每人3000元的標準,鼓勵村民認購入股,通過公司化經營模式打造旅游景區。如今,村里超過9成的村民擁有鄉村旅游的股份,全村300多人在景區內就業創業。

臨近中午,培斜村的“海燕農家樂”里,食客漸漸多了起來。2014年,陳海燕和愛人借著村里發展旅游業的契機,租下村里統一新建的場地開辦了這家農家樂,如今每年收入近30萬元。“村里評上3A級景區之后,游客越來越多,生意也不錯,前幾年家里還花了70多萬元新修了房子。”陳海燕告訴記者。

如今的培斜村,竹茶加工、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三大特色產業并駕齊驅,在黨建引領下,多元業態在這座小山村里不斷碰撞、融合。“前兩年我們又引進了中草藥種植基地等項目,開發了研學培訓、健身運動基地等,希望能探索更多業態,讓大家嘗到一村‘多品’的甜頭。”華錦先說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