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举行吹风会_中国查包養網站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3月5日(星期二)上午11时30分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中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先生出席吹风会,为大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下面先请黄守宏先生作介绍。

2024-03-05 11:34:29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宏: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中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介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相关情况。

大家知道,去年是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过去一年的工作怎么样、怎么看?今年又定下什么新目标、打算怎么干、发展前景如何等,这些问题不仅中国老百姓关心,国际社会也广泛关注。今天上午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对今年的工作做出了部署,阐明了施政方略,回应了各方关切。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这为我们《报告》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强总理主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进行讨论,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修改《报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遵循《政府工作报告》的惯例,大家知道《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施政的纲领性文件是有一定规范的,所以今年的《报告》既遵从这个规范,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概括,我个人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报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上接天线,是《报告》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可以说是今年《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大家知道,本届政府去年履职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今年开始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李强总理就明确提出要求,《报告》必须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去年工作的回顾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重点工作任务等,都是按照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起草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有九项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部署的重点任务。同时,考虑到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考虑到党的二十大把“科技、教育、人才”单列一章,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一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惯例,增加了文化、社会治理、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侨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对台、外交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也是按照党中央相关精神起草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又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比如说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等,这些会议上也都制定了一些重大举措,每次会后起草组都及时学习领会,在《报告》中予以体现。所以《报告》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都一致认为,今年的《报告》切实做到了“三个充分体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2024-03-05 11:42:21

黄守宏:

所谓“下接地气”,就是《报告》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广泛听取意见。广泛听取意见,不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做了,我们党的重要文件、重要政策也都是这样做的。因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制定政策、制定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总书记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比如为准备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多次到各地考察调研,深入进行研究。这一点大家从过去的新闻报道中、从电视镜头上都可以看到,总书记深入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群众老百姓话家常、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书记这种倾听民意、感知民情、体察民生的做法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的本身就是集思广益的结果,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贯彻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更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2024-03-05 11:43:08

黄守宏:

在起草和修改《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李强总理多次去基层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召开了三场座谈会,一场是专家、企业家、教科文卫领域代表的座谈会,一场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还去地方召开了由部分省、市、县、乡、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当面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国务院其他领导也以多种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起草组充分听取了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报告》稿形成的基础就是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稿子形成后又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今年发出4000多份,从中梳理出1100多条意见建议。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方式提出了大量建议。其中,很多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博、论坛等也都整理了网民的意见。比如,中国政府网今年联合29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了“@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的建言献策活动。截至昨天,累计收到网民间建言超过160万条,比去年增长82%。中国政府网从中精选出1150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转给起草组,他们做了初步梳理,转给我们的这些意见建议每次都是厚厚的一大本,里面的内容很翔实,有理由、建议,甚至有网民还提出了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出台时机等,想得非常周全。在留言的网民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最大的82岁、最小的留言网民12岁。有网民对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听取意见予以了肯定,有网民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政府工作报告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趣”。

在征集活动中,还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网友建言,包括投资人、经济学家、教师、医生等,他们对在中国投资兴业、签证办理、到中国旅游购物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从今年来看,外国网友的国家数量和网友数量比前些年大幅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上越来越多人关心中国、看好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人民同行。

总体来看,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包養提出建议的人数众多,光中国政府网就有160万人提出建议,还有其他媒体搞的活动也有几百万,所以数量是巨大的,涵盖了各个职业和年龄段人群,具有广泛代表性。

直接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的,大体算下来有一万人。这里包括前面讲的4000多位地方和包養網部门负责人,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其他方面人士。

2024-03-05 11:46:39

黄守宏:

对于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包括网民建言,我们都是逐条研究,看能不能吸纳,哪些能吸纳,哪些能全面吸纳,哪些能部分吸纳。在这些建言建议中,哪怕这条意见不能整条接受,但是其中有没有合理的成份,有没有工作层面的线索和指引,我们逐条研究反复斟酌讨论,按照能吸收尽量吸收的原则提出起草组的建议,按程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写入《报告》。今后几天,我们还要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继续进行修改。

第二,《报告》上下贯通、融为一体。《报告》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社会各方的诉求、意见建议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转化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大家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是总基调、大盘子、大政策,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是具体愿望和诉求,这些都需要细化实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报告》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举措,这样就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企业、群众的愿望诉求有机统一起来。

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表述的内容很多,但篇幅又有限,所以我们在尽可能精简文字的同时,每句话要反复推敲修改,尽可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在做好这个工作的同时,按照李强总理的要求,今年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的统筹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讲重点、讲概要。《政府工作报告》现在1.69万字。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就是要讲具体、讲详实。现在计划报告有5.89万字,预算报告1.95万字。从篇幅上就可以看到,三个报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大家在看《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同时要结合看计划报告、预算报告,这样就会对今年政府总体工作安排有个全面把握和理解。

第三,《报告》实事求是、务实平实。有的记者朋友在现场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报告》,可能对这一点印象很深刻。今年《报告》遵循报告的文体规范,力求平时朴素,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讲去年的成绩,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作渲染;讲去年工作突出年度特色特点,也没有面面俱到。部署今年工作着重讲新安排、新举措,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需要持续实施的重大战略,尽可能做了精炼概括;安排各项政策和工作举措时注重讲干货,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就是报告有没有干货。报告力求针对性强,提出的政策举措有用管用,真正以实招、硬招、暖招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关切。语言表达上尽可能通俗简洁,让老百姓能听得懂,能理解。

2024-03-05 11:52:43

黄守宏:

前面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相关情况和特点。最近我看到一些国际上的报道,经常有些人感到很疑惑的是,同样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很多国家经常出现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不及预期或者差得比较远,他们就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制定的目标、提出的任务总是能够完成,中国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发展目标、提出重要政策,我们走的是群众路线,发扬的是民主,寻求的是最大公约数,所以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民意基础,而不是少数人在那里闭门造车,反映的也不是少数人的意愿、诉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心民心交融,政声民意共鸣,也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相信经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一定会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遵循和自觉行动,一定能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提出的目标任务也一定能够完成。中国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理解《报告》要把握好其中的主旨要义。我个人体会,《报告》的灵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的“纲”与“要”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穿《报告》的主脉络就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整篇《报告》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蕴含其中的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大逻辑和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限于时间,我就简要给各位介绍上述情况,下面我愿就《报告》的起草工作与各位进行交流。谢谢。

2024-03-05 12:00:02

陈文俊:

谢谢黄主任,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2024-03-05 12:04:3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对于这份成绩单您怎么包養網看?《报告》在回顾去年总结成绩的时候,经常用到“来之不易”的表述,在您看来去年的不易有什么样的不同,是怎么克服的?谢谢。

2024-03-05 12:21:47

黄守宏:

过去一年已经过去,大家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对去年的成绩、成就怎么看,见仁见智。总体来讲,我认为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一份既有显绩又有潜绩的成绩单,是一份既有物质财富也有精神财富的成绩单。

大家可以从这份成绩单中看到,有外在的、有形的、看得见的、可用数据来衡量的成就。比如,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速达到5.2%等等。这些成绩我们可以进行横向比、纵向比来把握,从纵向比,与我们过去比,5.2%的增速比上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从横向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们也是名列前茅,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现在大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还保持在30%左右。

这份成绩单中,也有不好量化或者难以量化,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知、可以感受到的成就。比如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更为丰富等等。

这份成绩单中,还有很多内在的、深层次的、静悄悄的成效,比如理念的转变、制度的不断完善、作风的改进、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等等。

总体来看,看去年的成绩单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中国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成绩单也有不同的感包養網 花園受。总的来看,去年中国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还有无形的积极向好的变化,应该说成绩单的含金量很高。对去年的工作和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讲得非常深刻,他讲这一年我们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见神彩、很显底气。

这份成绩单可以说是付出艰辛努力取得的,很不寻常。刚才你提问时讲到我们提到成绩时经常用“来之不易”这个表述。确实,《报告》中回顾去年工作用的是“成绩来之不易”。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少单位、个人提出修改意见,“来之不易”的“不易”之前都加词,有的加“十分”,有的加“殊为”,有的加“极其”等等。前面讲到今年的《报告》讲究平实朴素,所以“十分”“极其”“殊为”没有写入报告,但是去年的情况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都是亲历者,对这个都会深有感触。去年年初,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转段的过程就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各个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

从经济发展来说,《报告》里讲去年面临着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可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年少有的,是“几碰头”,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疫后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在三年疫情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经济运行也受到冲击,经济肌体也受到损伤,还有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像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这些风险显现。还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内需不足和外需下滑碰头,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同时并存等等。老实讲这些挑战能应对好其中一项就很不容易,把这些挑战都能够有效应对好、有效处置好就更不容易。所以,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我们能把经济稳住,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就很不容易了。在许多方面,像《报告》中所讲,又出现了许多积极向好的变化,这就更为难得。所以理解、认识去年的成绩单一定要结合背景、环境,就像我们看画,一定要看背景。

中国在去年能取得这些来之不易的、可圈可点的成就,靠的是什么?《报告》中指出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这份成绩单再次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也充分显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后劲。

2024-03-05 12:22:23

黄守宏:

从宏观政策和实际工作角度来看,去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是突出固本培元。《报告》中用了这个词,这是中医上经常讲的一句话。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大病初愈”的恢复阶段,同时又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所以经济运行的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的思路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短期内,为了把增速抬起来,实行“大水漫灌”和强刺激政策,这样做肯定短期内能取得较高的增速,但是会留下后遗症。另一个是采取稳中求进的方式,中医上对大病初愈的病人调理身体、调养、恢复元气,也是这样一种方式。经过权衡比较,我们用了固本培元的办法,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前,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是发挥组合效应。由于去年面临多重挑战,而且每个挑战背后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所以单一的政策很难“一剑封喉”。所以去年我们更加注重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等任务,统筹用好财政、货币、就业等各项政策,打出了一套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形成了合力。

三是注重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不同的举措,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去年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情况和诉求,我们分别推出了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发展的政策,这里既有共同的、一致的政策,也有对不同困难、不同诉求的一些针对性措施。

总的看,去年的成就是可圈可点的,积累的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读懂读透读好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就会对中国经济过去这些年为什么“行”、为什么“能”、为什么“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对完成今年的发展目标更有信心、底气更足,因为这背后的逻辑、根本的动因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在这个问题上多花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谢谢。

2024-03-05 12:23:00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请问为什么定在这个水平?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达到这一目标?

2024-03-05 12:28:15

黄守宏:

今年我们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国际形势,包括需要与可能,可以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具体来说,从当前需要看,我们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的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体测算一下,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也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当然还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需要。

从长远或者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里面隐含着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从可能来讲,是综合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综合权衡的。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制定发展目标其实都是这么做的,既考虑到需要也考虑到可能。从需要来讲,可能高一点更好,但是如果没有支撑,达不到也不行。关于提出的增速目标能不能实现,我认为今年实现5%的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

这一段时间不光是在中国国内,在国际上,包括一些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做了一些预测。现在主要的国际机构,包括IMF和其他一些组织,以及一些经济学家都做过预测,进行了相应讨论,同样见仁见智。我们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里我不从学术和理论上阐述这个问题,就从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角度来谈谈看法。

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包括去年实现5.2%的增速,这背后的基本动因是没有改变的,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比如这些年新动能在快速发展,一年比一年增强,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十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去年产销量超过900多万辆,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趋于弱化。去年年初1、2月份我们还在为疫情平稳转段努力,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当然有些情况还在变化,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在这些重大风险隐患的防范方面,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同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今年和去年比总体是向好的,而不是在恶化。还有一些因素同样如此。我这样讲决不是无视困难和挑战,实际上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较长篇幅阐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困难年年都有,日子年年难过年年过,过得还不错。中国这些年,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从来都是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发展的、前进的、壮大的。

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也在持续显现。政策从实施到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所以一些去年下半年采取的政策效应主要会在今年显现。

此外,我们应对了前几年的困难,特别是去年多年少见的困难,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财政金融状况来看,中国政府负债率不到60%,金融总体稳健,宏观政策还有比较大空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重大政策,如果说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我们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

《报告》中讲,总体来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去年经济增速能达到5.2%,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很多事情都是要经过努力而实现的,今年实现5%的增速需要攻坚克难,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报告》中对此强调,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实现今年的增长预期目标。

谢谢。

2024-03-05 12:29:00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政策举措,大家都很期待。今年老百姓能收到哪些民生礼包?能不能综合说一说。另外,一些地方基层财政比较紧张,这些民生承诺能否最终全部兑现?谢谢。

2024-03-05 12:42:35

黄守宏:

谢谢你的提问。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年《报告》中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报告》中有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和要求。

比如总体要求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出要求,相关内容在其他部分都有涉及。比如在教育方面,《报告》中提出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3000多万人,不少是留守儿童。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好书、上好学,今年针对这个薄弱环节,《报告》提出了要求。

再比如在医疗卫生方面,《报告》中提出今年继续增加基本医疗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报告还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报销难等问题,强调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再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报告》提出今年要在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这件事我简单作个介绍,现在全国有1.7亿多老年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今年将最低标准提高20元,增长了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

关于民生保障方面的类似内容还有很多,限于时间这里不一一点了。

2024-03-05 12:43:28

黄守宏:

刚才谈到一些地方的财政比较紧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包括预算报告、计划报告里提出的,政府安排部署的改善民生的措施有没有财力支撑?能不能兑现?针对这个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作出了安排。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强调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要保持必要的力度,预算安排了10万亿元多一点,同时要推动省级政府下沉财力,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具体的民生支出,预算报告中也作了安排,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关于今年改善民生的部署安排,相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落实到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要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能增进民生福祉,同时也能把巨大内需潜力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包括“一老一小”、便利孩子入托入园等,就需要增加投资,这又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支出。之所以说这些民生保障和改善措施能够实现,在制定措施、提出目标任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其可行性,政府也已经研究制定了一些配套办法和措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主要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提高保障水平。谢谢。

2024-03-05 12:43:51

北京青年报记者:

关于民生的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两年青年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以上,今年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设定这个目标有什么考虑?这个目标今年能否顺利完成?谢谢。

2024-03-05 12:45:57

黄守宏:

谢谢你的提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既是“国之大者”,也是个人的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孩子就业、就好业,这是最为关心的。

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导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从导向上来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城镇的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大家要注意“以上”,去年是用“1200万人左右”,今年是“以上”,这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为了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既包括了宏观政策,《报告》中要求今年加强财政、金融等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同时,专项促就业政策也加大力度,比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就业社保补贴等。

二是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报告》中要求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同时对社会上关心的公平就业、权益保障等工作,《报告》也作了安排。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国家现在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现在很多行业、很多领域、很多地方,现在既有有人没活干的问题,也有有活没人干的问题。现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比如制造业领域人才缺口有3000万人,再比如养老护理人员,潜在的人才需求1000多万,现在只有30多万,家里有老人的,特别是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都有深刻体会,现在找一个好的护理人员难,有技能的、有护理经验的很难找。还有医院里的医疗护理人员,我们国家有500多万护士,每年会增加30万人,但是每千人口护士数量只有3.7人,发达国家一般是8-15人,我们护士也缺。从这些短缺背后,反映出我们的就业潜力,所以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使我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包括劳动者的就业技能、专业和能力要适应需求。《报告》中提出要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这些政策,既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总体来看,今年稳就业确实有很大压力,同时也有很大的潜力,要把这些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今年的就业情况一定会是好的。谢谢。

2024-03-05 12:46:17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中国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请问今年为什么把赤字率定在这个水平?如何解读今年这个赤字率?谢谢。

2024-03-05 13:04:18

黄守宏:

大家知道,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有一个所谓3%赤字率警戒线的说法,当然也不是金科玉律,很多国家在一定时期远远超过3%,有的达到两位数。对中国而言,这些年从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这些角度考虑,我们的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有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时的2020年、2021年超过了3%,前些年都是在3%以下。去年年初安排预算的时候,赤字率是按照3%安排的,四季度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这个国债是计入赤字的,所以赤字率算下来就提高到3.8%左右。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实际和去年年初预算水平是一样的。虽然和去年增发1万亿国债之后比较降了一些,但是整体来讲这个水平是适度的。这样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今年我们定了3%的赤字率。

我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方面专家学者、还有一些机构在讨论中国的赤字率应该定多少的问题。有的提出比3%高一点,也有的提出要低一点。财政赤字率要放在总的财政盘子里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需要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发挥整体规模效应。这里既包括赤字,也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等其他政策工具。所以在解读的时候,不要说赤字率比去年调整预算后降低了,就认为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是减弱的,应该把整个《报告》中讲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统筹起来衡量和考虑。即使这个赤字率同样是3%,但由于GDP这个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达到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专项债也增加了1000亿元,达到3.9万亿元。再加上今年财政收入会保持恢复增长势头等,算下来财政支出的盘子还是不小的。今年安排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扩大到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所以,今年的财政政策总体来看是适度加力的,关键是要把这些钱花好、用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要保障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好基本民生财力需求。

谢谢。

2024-03-05 13:04:38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去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我们了解到一些外资企业对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信心有所减弱,请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今年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政策举措?谢谢。

2024-03-05 13:07:06

黄守宏:

从数据上看,去年我们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出现了下降。任何一件事都一样,短期的波动是正常的,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很多偶然性因素、阶段性因素。看待这个问题,重点是看趋势、看走势。

从去年来看,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扣除投资中转地增长较快这个因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去年下降18%。同时,各国招商引资力度都在加大,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激烈。去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下降8%,但是从总体规模来讲,横向比、纵向比来看,是比较好的。纵向比,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是第三高位,比2021、2022年略低一点。从横向看,我国吸引外资金额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0%以上,大体是稳定的。

当然,我们吸引外资也面临一些扰动因素,确实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一条,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些年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商,最近几年直接投资收益率9%左右,在国际上处在比较高的水平。所以中国在全球依然对外资具有强大吸引力。中国市场大、潜力大,很多技术只要拿到中国来,很快就能够推广,包括数字经济方面的一些新技术。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网民数量都有10多亿,任何一项新技术来到中国都能够很快推广。中国的投资潜力、投资机遇是巨大的,所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保持高度热情。近期看到一些外国商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在华投资的企业都表示不会减少投资,有很高比例的企业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前三投资目的地。

关于吸引外资方面采取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几个方面,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要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这些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2013年首张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190条,目前全国版缩短到31条、自贸区版27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就是制造业的条目要清零,还要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的准入。同时,针对有违内外资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要进行常态化清理。三是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包括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让外籍来华人员工作、学习、旅游更便利等。

谢谢。

2024-03-05 13:07:27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对发展前景不乐观,不愿意投资扩产,这进一步影响到民间投资和就业。请问提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方面,今年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2024-03-05 13:16:06

黄守宏: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这些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文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落实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这些年,我们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总体落实情况是好的,但有些没有到位,要继续把这些政策落实落细。还要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报告》要求要健全防范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报告》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等。

二是围绕企业关切优化营商环境。《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民营企业敢拼敢闯敢干,在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一方面,从政府来讲要营造好的环境,为民营企业搭建舞台;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要积极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挑战。回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也都是在应对困难中发展的,现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想一想,跟40多年前比、跟10年前比、跟5年前比,现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条件、各方面的因素都还更好。市场体制、法治环境、信用体系等,现在跟过去比,不知好了多少。过去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今天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开拓进取,过去创造了辉煌,今后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新的成就。

这个问题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4-03-05 13:17:42

第一财经记者: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部署,下一步扩内需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2024-03-05 13:20:58

黄守宏:

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去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内需加快恢复,当然内需扩大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做出了部署安排,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今年将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关于消费的潜能,大家都有感受。去年以来,村超村晚、冰雪旅游、跨界联名都很火,城市里面的街道小店游、乡村慢游成为打卡新热点,国货潮牌受到消费者欢迎等,说明新型消费有很大潜力,今年要围绕扩大这些新型消费继续发力。二是提振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这方面既有新增的,也有更新换代。三是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长,服务消费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今年要继续顺应态势采取一些新措施。

第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从力度上来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投向来看,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一方面,稳定扩大民间投资。去年有关部门制定了民间投资促进政策,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的举措。

第三,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件事既有促进消费的意义,也有促进投资的意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统筹投资和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的一个方面。此外,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包養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从内需角度来讲,它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更低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城镇化率提高会带来很大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有关方面测算,一个人进城以后带来的消费需求,综合算下来比农村居民高不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今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

谢谢。

2024-03-05 13:21:18

红星新闻记者:

中央多次重申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为此,今年政府出台政策要注意哪些方面?谢谢。

2024-03-05 13:29:42

黄守宏: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对这个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作出了部署。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必须履行好这些职责,同时,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考虑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的大局。所以各方面有责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都要积极想办法,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出台政策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认识上统一了、提高了,我们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机制,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的作用。有两个层面的统筹,一个层面是国务院各个部门出台政策前,要做好综合性、全局性评估,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再进行评估。各部门出台的文件和政策都要机制作出评估后,确定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不会带来明显的抑制效应才能实施。鉴于许多非经济性政策对社会预期、经济运行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

第三,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去年有关方面建立了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受到了企业欢迎,今年这个机制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出台政策要精准做好宣传解读,避免市场产生误读误判,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谢谢。

2024-03-05 13:30:18

陈文俊:

吹风会已经接近100分钟了。现在最后一个提问。

2024-03-05 13:32:55

香港中评社记者:

好政策贵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举措不少,怎么保证落实到位。今年在转职能、提效能等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谢谢。

2024-03-05 13:36:31

黄守宏:

好政策,贵在落实。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实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四个抓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抓落实的机制,确保今年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这个机制需要上、中、下一起做,打通政策落实中的“最先一公里”“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

首先,压实各方责任。从国务院部门做起,《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定效力,国务院会把《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各种要求、政策分解到国务院各个部门,限期拿出更为细化、实化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这项工作国务院已经作出安排,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有关部门已经在行动,写上《报告》的政策措施,同步研究怎么推动落实落地的问题。有些具体政策、具体措施,两会后将陆续出台。从各地区来讲,要善于把党中央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谋划用好我们在工作中常讲的“抓手”,政策落实也要有抓手。

第二,加强各方协同。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整体政府理念,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在落实和实施政策上对外、对群众、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整体,哪个部门不落实、哪个地方不落实,都会说是政府不落实,所以抓落实上要树立整体理念。要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高效协同,这里有一些规则。重大政策的落实,要实行清单化、闭环化管理,从政策设计到执行落实、到结果反馈的全过程,哪个环节有问题就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

第三,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去年以来,新一届国务院对督查工作机制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这里很多具体的安排。同时《报告》强调,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及时纠正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

第四,政策落实要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包括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监督作用。哪些地方政策没有落实,群众和企业最清楚,大家一起来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就会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能够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确保完成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关于你提到的转职能提效能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包括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督查检查考核等。限于时间,不再多讲了。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对抓落实的问题高度重视,已经采取措施,并将继续采取措施,确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政府作出的承诺,切实做到兑现,不负全国人民期待和厚望。

我就讲这些,谢谢。

2024-03-05 14:20:36

陈文俊:

感谢黄主任,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倾听、参与。今天的吹风会就到这里,再见!

2024-03-05 14:22:28

陕西安康:科技支撑 助力乡村振查包養兴_中国网

二月的秦包養巴山区,春寒料峭,但走进陕西安康的烤烟育苗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育苗大棚映入眼帘,烟农们正在平整土地、消杀育苗盘、精准播种……,一派繁忙,为一年的好收成做准备。

安康市有1673个行政村,大多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腹地,可做的产业项目非常之少,科技帮扶因此不可缺少。

在帮扶安康发展的诸多外部力量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是其中之一。烤烟产业是安康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然而,安康在多年的烟叶生产中一直存在着杂色烟比例偏高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烟农收入。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科包養網心得技项目研究为载体,以技术服务为手段,发挥“科技主力”作用,自2010年起以“降低杂色烟比例,提高上等烟比例为目标”,成立项目组并派专人在安康开展项目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研究制定了适用于安康烟叶烘烤的“三段五步八点式精准烘烤工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

丰收的喜悦

2020年2月27日,伴随着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脱贫退出公告,安康10个贫困区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脱贫摘帽后,安康的工作重点转向乡村振兴。烤烟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课题。

“要把烟田打造成高标准良田、把烤烟产业建设成农业示范产业、把烟农培育成产业技术标兵”,安康适时提出了烤烟产业在新形势下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要求。

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以与大农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协助安康有序开展烟豆、烟油、烟蔬轮作,加大科技研发推广力度,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机具、新工艺、新模式,针对安康实际研制了移栽机、采收机、装烟机、智能烘烤装备等农机装备,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解决了用工成本逐年攀升、用工愈发困难的问题,全链条推动烤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烟农持续稳定增收,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除了陕南的安康,烟草所把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战场扩展到了陕北的延安。2023年丰盈的金秋,乘着十月的清风款款而来。放眼延安大地,一项项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美丽乡村蝶变新生,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一曲新时包養代的乡村振兴之歌,正在延安大地上激情唱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田间管护、鲜叶采摘、编烟烘烤、初步分级……走进延安黄龙县崾崄乡白城桥村,成片的烟叶长势喜人,烟农们正忙着在地里采摘烟叶。

黄龙县崾崄乡白城桥村烟农丁新年说:“采用了烟草所的新产品、新技术,今年烤烟大丰收,我今年栽了35亩烤烟,能卖将近二十万元”。

烟农口中的新产品就是烟草所近几年针对延安烤烟移栽期和上部烟叶成熟期气温偏低而专门研制的抗冷剂和促熟剂,新技术就是烤烟平衡施肥技术、带茎采收技术和保包養網香增柔烘烤技术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烟农由脱贫到致富的华丽转变,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群众持续增收。

2023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建所65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烟草所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作用,为烤烟生产当好技术参谋,包養行情形成适用地方特色配套生产技术,为烤烟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高颜值 发展高质查包養網量_中国网

一湖碧水,映照出久久为功的厦门生态文明实践。

位于福建厦门岛西部的筼筜湖,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海湾细长,宛若臂膀,挽住了厦门岛。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向海要地,筑堤围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上世纪80年代,随着周边地带建设开发,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30多年来,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筼筜湖治理实现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如今,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厦门着力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成功经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保护治理大格局,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生态治理,绘就人海和谐画卷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为99.3%,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前包養網列……厦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机制体制,统筹综合治理,着力打造生态高颜值的绿色样板。

数道白色身影跃出水面,在半空划出美丽弧线……厦门海沧附近海域,3只跃动的中华白海豚给周边市民带来惊喜。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厦门则是全国少有的可以在城区海域经常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水域污染、海洋噪声都是影响中华白海豚繁衍生息的因素。”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说,之前,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处于濒危状态。

跟随蔡立波登上快艇,出厦门本岛向西,一座名为火烧屿的小岛,藏着海豚重现的答案。

1997年,厦门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2002年以来,厦门陆续投资5800多万元建设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科技支撑下,海豚习性越摸越准,保护手段也愈发精细。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海豚声呐特性、海豚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科研成果频出。

“科技范”十足,夯实生态底色。1996年,厦门成立海洋专家组,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依托厦门海洋科研技术力量雄厚优势,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推动湾区修复、科学种植重构红树林湿地、陆海统筹全链条治污……科技赋能助力厦门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身着制服、肩背挎包,林思思沿着厦门同安区西柯镇埭头溪河道,一路观察一路记录。作为同安区人民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法官助理,这样的生态探访是她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生态理念融入司法工作,林思思经手的一起海域盗砂案件是其中一例。

被告郭某祥在浅滩非法采砂,导致采砂原地无法进行生态修复,简单罚款又难以体现生态价值。“经过调解,被告人自愿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购买价值42万余元的海洋碳汇,并交付至厦门市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林思思提出这一新方案,最终判决兼具司法与生态理念。

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交易走在全国前列、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厦门不断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创新,推动36项改革任务、56项改革成果落地实施。

位于厦门岛东南角的五缘湾骑马山片区,是厦门为名叫栗喉蜂虎的小鸟打造的家园。

“栗喉蜂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栗红色的喉部而得名,是众多观鸟爱好者心目中的‘最美小鸟’。”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说。

2010年前后,观鸟爱好者首次发现栗喉蜂虎的身影。“当时五缘湾骑马山片区正在建设,挖掘取土后,留下陡峭的土堆,恰好适合栗喉蜂虎在峭壁上凿洞筑巢的习性。”彭志伟说。

一面是方兴未艾的城市建设,一面是“最美小鸟”的偶然造访,如何取舍?厦门选择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1年12月,厦门首个设立在中心城区的自然保护区——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诞生。保护区域内实行全封闭管理,保留原生植被及野生动物群落,确保栗喉蜂虎顺利繁衍。

随工作人员段道清在保护区巡护,一处处布满孔洞的土墙暗藏匠心。“这是人工建造的候鸟巢穴,可吸引更多栗喉蜂虎‘落户’。”段道清说,保护区还将周边通屿湿地一并纳入,成为鸟类觅食地。

寸土寸金的闹市区“长”出个鸟类天堂。数据显示,2023年保护区监测到超3000只栗喉蜂虎。

让栗喉蜂虎飞舞,是厦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的亮眼一笔。

2014年,厦门启动“多规合一”探索,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构建“一屏一湾包養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全市划定生态控制线981平方公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04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84平方公里,以此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容量。

治理不松懈、水平再提升,从海域到全域,厦门生态文明实践向纵深迈进。

绿色优先,激活发展新动能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指出:“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厦门生态文明实践激活发展新动能。

这个村庄,美丽星空能“卖钱”——

山路蜿蜒,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西北部的军营村平均海拔近千米,是厦门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

地处深山,资源匮乏。军营村党总支书记高泉伟回忆,曾经,仅有的几块好地种了茶,村民们砍伐树林作为炒制茶叶的燃料,青山满目疮痍。

1986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军营村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由此,开启了军营村的绿色嬗变——山上植树造林搞绿化,如今全村公益林面积达4100余亩;山下生态化改造6500余亩茶园,发展多种经营。

看好越来越美的生态环境,村民高树籽2019年回乡创业,在村里开办了观看星空的露营地。“军营村海拔高,适合观星,很受游客欢迎。”高树籽说,高山变靠山,节假日高峰期,这里一位难求。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高泉伟算起村里的收入账:“全村目前开办有70多家民宿,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

这片海湾,是风景线也是发展线——

海风拂面,厦门五缘湾游人如织。20多年前,这片海滩还是荒芜滩涂。“因为过度养殖、倾倒垃圾、填筑海堤等,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厦门市湖里区委常委、副区长王达回忆。

2002年,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工作启动。拆除海堤搞活水体、养殖清退实现清淤疏浚、绿化提升增强生态活力……一套组合拳下来,五缘湾迎来新生。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如今的五缘湾已成为亲海休闲的“城市新客厅”。立足生态优势,五缘湾锚定发展高集中度、高附加值产业定位,游艇产业应运而生。

“五缘湾游艇港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成熟的游艇港之一。”负责游艇经营的厦门路桥城市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瑞滨介绍,2023年,五缘湾游艇产业发展加快,海上消费体验游客达到55万人次。

林瑞滨介绍,整条游艇产业链包括游艇研究设计、制造、销售与维修管理,以及餐饮、酒店等一系列配套。目前,包養網游艇全产业链已在厦门初步形成。

这座港口,既有高效益,又能“零排放”——

汽笛声声,全长399.9米的集装箱船“地中海古尔松”轮稳稳停靠在厦门港码头,巨轮连通码头岸电系统,在泊期间持续接受岸基供电。

“以前船舶靠泊作业,要用柴油发电机提供动力,如何控制污染物排放成为一道难题。”技术人员介绍,如今码头前沿的岸电系统替代船舶发电机供电,基本实现“零排放”。

在厦门港海润码头,过去有“油老虎”之称的龙门吊已改为电力驱动,纯电动巡逻车和叉车忙碌往返;拖车过闸已完全实现智能化运作,效率显著提高……绿色智慧港口建设颇具成效。目前,码头的生产节能率已达到18.9%。

“港口不仅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带动节能减排与转型升级。”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厦门港实现全电化改造,码头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约2700吨,节能约215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00吨。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厦门走出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年,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6.6%,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3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0.2%。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厦门构建“4个支柱产业集群+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造。

以人为本,共建宜居宜业家园

身着蓝马甲、脚蹬运动鞋,陈亚进早早来到筼筜湖畔的白鹭洲公园,从东到西一圈巡下来,4公里多长的路线,发现枯枝落叶3处,上报市民反映问题1处。

在厦门市海沧中学当了一辈子老师的陈亚进,退休之后有了个新身份。厦门市探索调动民间力量参与筼筜湖保护,2020年4月多部门联合发布招聘启事,面向广大市民选聘“市民湖长”,陈亚进获聘。“呵护家园,人人有责。”他说。

水清岸绿、白鹭振翅,厦门西海域西北端的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里,1300多株凤凰木随风摇曳。

55岁的保安林永成守护公园已有两年。家住附近新垵村的他,从小就在马銮湾。彼时的马銮湾什么样?上千亩滩涂布满虾池,污水直排海湾。

2016年起,马銮湾片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原先的虾池逐步变身生态三岛公园,分别以市树、市花、市鸟命名。

市树岛上,凤凰木旁,扫一扫认养牌上的二维码,树木信息一目了然。“等树根扎深,树干再长粗壮些,就可以带着小外孙来看自家的树了。”林永成3年前认养的一株凤凰木,如今已有碗口粗。

从河湖到海湾,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厦门坚持以人为本,让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建宜居宜业家园。

今年1月,位于厦门市湖里区的环岛慢行道正式全线贯通。这条全长23.6公里的“蓝丝带”,集慢跑、健身、骑行、观光旅游功能为一体,串联起灯塔公园、五通码头等10多处景观地带,市民健身休闲又增一个好去处。

“厦门的生态环境,对外地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厦门城投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来说。在修复生态、焕发新颜的环东海域,产城融合的同安新城拔节生长,近2000家企业落户。

一块车载显示屏可以实现多少功能?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柔性显示屏,让不少车主大开眼界——集仪表、导航、娱乐功能于一身,还能根据用户身高、观看习惯进行弯曲调节,手指点触,轻松“隐藏”,保障驾驶安全。

多项高科技成果,离不开厦门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鼓励。“从最初的低温多晶硅到如今的柔性有机发光,我们紧盯厦门培育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研发、强创新,总包養投资已超千亿元。”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说。

湖里区航空工业园区,一架波音777客机停在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维修基地车间。来自北欧国家的航空工业人才朱利安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2019年,他来到厦门太古发动机服务有限公司担任业务发展高级经理。入职第一年,朱利安就制定了以高价值部件为重点的部件维修能力发展新计划,让公司的业务和技术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从面向全球延揽国际人才,到深化改革、创新人才采认机制,再到优化生态、以实打实服务举措留住人才,厦门积极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厦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厦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63万,其中国际化人才5.9万人、高层次人才近包養網 花園2万人。2023年,厦门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并连续3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称号。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厦门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更好地把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统筹起来一体推进,努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厦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冬日校园 乐享丰收_中国查甜心包養網网

包養網排名

11月15日,包養網比較孩子们参加校园丰收节趣味运动“运萝卜”。

当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包養網镇中心幼儿园开展“冬日校园 乐享丰收”校园丰收节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丰收节农作物展、手工艺品展,还参加挑担子、运萝卜、接力送玉米等趣味运动,学习知识、锻炼身体,感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包養網 1   2   3   >   包養

改进中国科研制度和查包養研发体系的“双轨制”构想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历史地看,世界科学包養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到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的转移。世界科技中心几经转变,其繁荣离不开国家科研制度与包養網排名研发体系的支撑。科研制度是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突破的基础,主要是面向基础理论研究的制度,其主体是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而研发体系是实现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即“从1到10”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关键,主要是面向应用研究的技术研发体系,其主体是企业。本部分分析目前世界上3种典型的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科研一体化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科学体制化和工业实验室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民间企业主导模式。

世界三种典型的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

美国:新自由主义下的科研-研发一体化模式

20世纪末,美国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下,新自由主义力量进入到科学发展中,使得美国的科研制度极具市场导向特色,科学与技术被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服务于当下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逻辑下,政府、企业、研究型大学3类主体共同主导美国科研和研发体系的发展,其中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基础研究的技术转化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美国旧金山湾区硅谷正是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科研体制与研发体系完美结合的体现。

与此同时,虽然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的过度市场化使得美国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和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被削弱,但是很多顶尖研究型大学和学科在基础研究领域还包養網比較是保持了相当大的自主性,研究型大学对科学家的学术领域和方向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自由,使得全球大部分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突破仍然集中在美国。

德国:科学体制化和工业实验室模式

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前期,德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据了最高地位,这得益于德国大学教育改革和以工业实验室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科研体制上,德国大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大学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模式,强调将科学研究作为教授的首要任务,并采取学术法人自治结构,用制度保证大学的研究自由。学术法人一般为大学里有声望的教授,兼具行政和学术职能,在政府与科研工作者之间发挥缓冲与中介功能,避免政府干涉具体的科学研究。

在研发体系上,以工业实验室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德国的工业实验室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的德国印染业,随后该模式被应用到德国的其他支柱产业中,使得科学研究内化于企业发展中。企业家与科学家之间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科研成果转化迅速,大量具有科学知识的商人创造出了新型的具有德国特色的经济业态,如西门子、拜耳、克虏伯等。

日本:高独立性的民间企业主导模式

二战后的日本在科技领域取得世界瞩目的成果。21世纪初,日本共有22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仅次于美国。究其根本,关键在以民间企业为主体,企业、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各有侧重且独立性较强的科研体制和研发体系。在科研制度上,日本进行了研究型大学体制改革,在研究型大学引进了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运营模式,将研究型大学从国家预算和公务员制度剥离出来,使得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性。另外,政府大幅度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使得基础研究在科研经费中的占比长期保持在15%左右。

在研发体系上,民间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研发模式使得日本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需求,而且能高效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日本企业都设立了内部中央研究所,并常年保持较高的科研投入,使得日本的企业在各个前沿领域都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三种模式的六大共性特征

尽管3种模式背后的时代和国情不同,但是其在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上都具有六大共性特征。本文认为,这些共性特征正是促使以上3种模式得以成功的关键。

科研制度方面。美国、德国和日本模式都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① 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科研环境。尽管在不同时期有服务于政府或战争的需求,美德日三国都在减少对科学研究直接的行政干预,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更多是源于好奇心和兴趣,自由的环境能够保障基于好奇心的科学探索较少受到学科、宗教、政治等边界的制约;另一方面,开放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交流,进而实现不同文化和背景的知识的碰撞。② 一群有科学精神的国内外科学家,以及众多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从美德日三国的经验来看,各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的关键,而自由和开放的科研环境则是一流研究型大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③ 一个科学的且有利于创新的科研体制。其中最关键的是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和科研人员考评体系。相较于美国多元的科研经费来源,德国和日本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助,并鼓励校企合作以降低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在评价体系上,美德日三国都采取了多维度的考核模式,强调同行评审制度需要更大的透明度和独立性,重视绩效考核的质量和国际合作的成果,而非单纯地追求数量。

研发体系方面。美国、德国和日本都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① 一个稳定、先进且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反应了广泛的消费需求和商业机会,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日本的东京,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是以稳定的本国市场需求为基础,并以全球不同地区的高成长市场为延伸。② 一群能够及时响应且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产品供应者,即民营企业。经验地看,除了帝国时期的英国和法国之外,民营企业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战后的经济成功更体现了在研发过程中民企灵活性的决定性作用。③ 企业、政府和社会给予技术创新活动足够且可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相较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往往是资金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一方面,从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一个具有成长性的市场是支撑企业和社会资本持续投入应用技术研究的关键;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另外,除了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人员的储备也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世界科学中心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人才中心,这里的人才除了科学家以外还包括各个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

中国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科研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航天科技、深海科学、超级计算、纳米科学等需要基础研究支撑的领域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然而,客观地说,中国在个别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并不等同于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转变;相反,中国在基础研究的众多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现有科研制度的行政属性,该属性在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等机构中均有体现。这种行政属性的本质是政府主导,但是政府主导的体系很难产生“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更多是实现“从1到10”的应用研究突破。

政府主导的体系必然存在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取向,从而无法在各个领域全面形成完全自由的科研环境。这里的科研环境是指广义的影响科学研究活动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向不得不受到这一宏观环境的影响。客观地看,自由往往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哪怕是新自由主义下的美国同样如此。虽然没有绝对的自由,但非政府主导的多元文化和社会与政府主导的相对单一化的社会环境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差别。以二战以后的美国和苏联为例,在美苏争霸期间,科技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竞争场域,苏联凭借举国体制曾在一段时间中在航天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但与此同时,苏联政府主导的相对单一且固化的社会环境又抑制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出现与传播,使其缺乏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最终还是被更具有活力的美国赶超并远远甩在身后。如今的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全方位打压和围堵。2023年5月30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显然,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我国在中短期内都不具备营造一个自由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条件。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一个事实,即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尚不具备营造持续创新的科研环境的客观条件。

政府主导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必然是行政/政治逻辑压倒学术逻辑,科研人员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基于兴趣获取研究经费,而更多需要契合政府需求来开展研究,这样的环境无法吸引和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体制上基本上采取了苏联的模式,即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导,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直接隶属于相应的政府部门,由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改革开放以后,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在政府与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关系上,政府的角色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向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一方面是给予了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决定人事、薪酬和科研方向;另一方面是允许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展经济活动,如合作开办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等。这些改革毫无疑问极大提高了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活力和科研产出,也使得中国在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重要科研指标中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在前沿基础研究上与领先国家仍有巨大差距。截至目前,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寥寥可数,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去甚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本质上还是政府间接主导的,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哪怕是中外合作办学也不例外。一方面,从体制上来看,政府仍主导着绝大部分学校的校长和书记的任命权,且校包養领导基本上都有任期年限的限制,如此则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倾向于追求中短期的研究成果而忽视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从科研经费来看,政府主导的科研经费管理基本上还是遵循政府需求优先原则。但现实地看,政府所需并不总是与研究价值相吻合,特别是对于基础研究而言。而且,行政主导的科研经费分配必然会以产出为导向,这使得科研方向的选择无法具有冒险精神,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只能依靠“运气”或是“巧合”。

研发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研发体系在全球市场需求和规则的塑造下不断完善和升级,美德日三国研发体系的共同特征在中国都有所体现。

市场需求的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未达到较高水平,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国内的市场需求长期不足,无法形成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以推动技术进步。这一阶段中国的技术发展主要源于西方成熟市场需求的倒逼,以不断提升中国各个领域的技术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技术攻关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经过实践考验的研发团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均GDP在2023年达到1.3万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参考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标准),其中不少权威机构估计中国中产阶级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4亿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可以说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满足了世界各地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也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且在绝大部分领域的工艺制造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民营企业的视角。多年以来,中国的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而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贡献更大。另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0.9%,年度占比首次超过1/2,对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80.8%。无论是对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因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主体,同时也发展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虽然2022年对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引发了社会对民营经济前景的担忧,但是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是不会也无法被逆转的,民营企业也将继续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研发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储备与培养视角。2021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达到GDP的2.4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进一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2.67%)。另外,中国的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科研产出也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数十年的资本和人才积累,中国在经费和人员上既有坚实的基础,也有强烈的支持意愿。

可以说,中国的研发体系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初步形成并对应用技术的创新起到了可持续的支撑作用。但是,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维系高成长的国内外市场、进取的民营企业和持续增加的经费人员投入这三大要素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过去的制度和政策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科研和研发政策的“双轨制”构想

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研发政策“新轨”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享受的“超级全球化”红利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逆全球化浪潮和中美大国博弈下贸易、科技、金融等全方位的对抗。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而言不再是一个无条件开放的市场,而是一个受到国际政治左右的不确定的市场。另一方面,不友好的国际环境使得境外的资金更加谨慎甚至抗拒投资中国企业,无论是中国的大型科技企业,还是新兴中小型科技企业都无法像过去一样轻松获得国际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

其次,在越发不友好的国际市场和资本环境下,央企和国企在国际场域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另外,央企和国企的体制性约束也使得其很难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因此要改进和优化现有的研发体系,延续中国在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的既有优势,继续保持对西方前沿技术的追赶态势,关键在于民营企业,而非国企央企。

最后,既然已经明晰民企在技术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角色就在于通过制度和政策设计让民企敢于创新。① 政府要解决民企信心的问题,即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民企为什么要创新?”本文建议中央政府给予明确的顶层设计,即明确指出民企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② 政府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即“民企在什么地方创新?”本文建议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应该率先明确国企不能进入的领域(特别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并明确国资投资民企的一些约束条件,例如参股比例、董事会成员比重等,通过制度设计尽可能避免国资国企对民企独立运营的影响。③ 政府要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即“民企怎么创新?”本文建议应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一个面向民企的技术创新基金,以不同领域的行业协会为顾问单位,针对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民企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另外,应该向民企开放不涉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等资源,降低民企,特别是中小型民企,开展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

改革面向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政策的“老轨”

从美德日的经验可以看出,改革科研制度的关键在于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事实上,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讨论和尝试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体制的行政属性。数十年的改革尝试更多实现的是渐进式的改良,无法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这说明现有科研体制涉及不仅仅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是整个科研系统的利益,难以撼动。因此,本文建议以中长期作为改革尺度,在维持和加强现有科研体制改革政策的同时,通过逐步推进“体制外”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经费资助方(各个领域的基金会),以及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的发展,倒逼“体制内”相关机构的体制改革,以美国的科研体系为参考,最后形成“体制外”科研体系为主体,“体制内”科研体系为支撑的全新的科研体系。具体建议现阶段可以开始推进以下两个方面的政策。

明确识别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对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给予充分的自由空间,尽可能营造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避免科学领域的泛安全和政治化。这一举措应该特别在“体制内”的科研体系展开,因为现实地看,虽然现有的政府主导的科研体系过于行政主导而缺乏冒险精神,但是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仍有利于极少数体制内的“编外”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同时,良好的学术环境的营造也将有利于增加行政主导体系下的多元性,为后续科研体制的深度改革提供土壤。

逐步形成一个包含研究型大学、科研基金、学术期刊等在内的“体制外”的科研体系。逐步放开“体制外”研究型大学的申请,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这些机构与西方科研体系的衔接在中国形成区别于既有科研体系的另外一个系统,一个更国际化且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系统。另外,逐步开放“体制外”科研基金的设立,鼓励境内外的财团在中国设立针对不同领域的科研基金,为“体制外”的科研人员提供相对宽松的科研经费支持。除了依托机构和科研经费之外,科研体系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就是出版社和学术期刊,我国也应逐步开放“体制外”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中国设立新的学术期刊的权限,以更全面地形成一个“体制外”的科研体系。

结语

无论是科研制度,还是研发体系,不仅仅是涉及政府、企业、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科研基金、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等多个主体的复杂系统,而且受到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之外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学科发展史、科学技术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中国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现在存在的问题绝不能归咎于单一主体或具体政策。与之对应,改进和优化中国的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也绝不能仅仅依赖单一主体或具体政策,而应通过系统和全面的制度设计、政策规划和科普宣传来实施。

文章聚焦这一庞杂又复杂的政策问题,基于国际经验比较对中国科研制度和研发体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科研和研发政策的“双轨制”构想。必须承认的是,一方面,无论是对国际经验的梳理,还是对国内问题的总结,文章仅仅触及该问题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另一方面,文章提出的“双轨制”构想更多是面向制度改革方向的一些大胆思考,而并未对构想的具体政策呈现方式和效果进行充分的论证。因此,文章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给出的政策建议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科技围堵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文章希望通过提出这些不成熟的观点,能够让科技界和政策界再一次严肃和系统地思考和规划中国科研制度和研包養網发体系的未来。

(作者:陈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人文社科学院; 黄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新春走基层丨查包養經驗草原上的夫妻卫生院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1月7日拍摄的西乌珠穆沁旗巴彦高勒卫生院临时院址(无人机照片)。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巴彦高勒卫生院,院长姚春明和妻子陈丽华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个年头。这个位于草包養網排名原深处的小小卫生院,医护人员一直维持在5名左右,由于远离城镇、生活不便、工作条件简陋等原因,20年来,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们夫妻俩一直坚守在此。

巴彦高勒卫生院包養行情很小,但是服务着周边6个嘎查(村),3200多名群众。对牧民们来说,姚春明和陈丽华是他们的贴心朋友,他们离不开这对夫妻。而对于姚春明包養和陈丽华而言,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新华社记者 王泽聪 摄

1  2  3  4  5  包養6  7  8  9  10  11  12包養  >  

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_查包養經驗中国网

机器人、航模、生物标本、科学展演……在陕西省商洛市,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参与多彩的科普活动。2017年起,商洛学院设立“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将科普课堂搬进山区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制作在线科普课程等方式,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

秦岭腹地,山高林密。从陕西省商洛市出发,大巴车钻山进洞,商洛学院学生朱文进坐在车上摇摇晃晃。尽管山路难行,但她一路上都很兴奋。

经过5个小时车程,商洛学院的师生们来到了镇安县庙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下车,孩子们便热情地围了上来。机器人、航模、生物标本、科学展演……多种多样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引来一片欢声笑语。“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看着他们的笑脸,我觉得为乡村孩子们做科普,太有意义了。”朱文进说。

自2017年起,商洛学院设立“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一批批热心师生将科普课堂搬进商洛山区的中小学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粒科学的种子。

“激发了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能不能让山里的孩子也看看机器人和航模?“流动科技馆”源于两名学生的朴素想法。

2017年,在商洛学院读大一的付佳乐加入了学校的科技创新社团,航模、平衡小车、仿生机器人……一个个科技作品让她眼花缭乱。付佳乐想,“要是能够把这些作品带给山村中的孩子们体验,该多好。”

付佳乐的想法让同是社团成员的杨化俊有共鸣,“我们俩都是从大山包養網 花園里走出来的,小时候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不多。商洛有许多山区学校,是否可以用科普的方式,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多彩?”

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商洛学院副校长王新军说:“自2016年开始,商洛学院就实施了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其中就有为山村孩子做科普的项目。一方面,学校有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项目也能增强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

2017年底,商洛学院“包養平台推薦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建立,志愿者们边做科普,边对山区学校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他们发现,许多学校虽然硬件设施改善了,但学生们接触科普资源的机会不多。“用科普引导孩子们提升学习兴趣、训练科学思维很有必要。”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指导老师杨琳说。

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流动科技馆”在商洛打出了名气,不少学校向他们发出邀请,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该校校长周眈宏说:“‘流动科技馆’很有必要,激发了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普教育对乡村孩子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再苦都值”

天没亮出发,披星戴月返校,对于志愿者们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于经费有限,科普活动往往需要当天往返,而单程车程就需要2—6个小时。“山路难行,有的同学一上车就晕车。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再苦都值。”商洛学院学生张岚说。

除了让科普教育走进大山,2022年起,“流动科技馆”还把孩子们带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自然课堂。

2023年3月,丹凤县峦庄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来到龙山公园,跟随商洛学院教师李晓刚进行了一次地理研学。“本来设计的研学时间是两个小时,最终延长到了4包養个小时,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志愿者曹静说。李晓刚说,“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就是科普工作者最大的愿望。”

丹凤县寺坪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陈雅欣对之前的一次研学很难忘。在丹江湿地,他们沿河而行,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类。“我在观察笔记上画了一只绿头鸭。现在看到有鸟飞过,我都要好好辨认一下,觉得它包養们就像老朋友一样。”陈雅欣说。

为了扩大科普覆盖面,“流动科技馆”志愿者团队还建立了“云端秦岭科技馆公益科普大讲堂”,师生们制作了涵盖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六大主题的33个趣味科普课程,通过网络定期向公众推送。“从送科普进山区到带孩子走出来,从线下科普到云端展演,我们的科普形式愈发多样,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商洛学院科技处处长程敏说。

“科普志愿服务的热情正在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

自从联系上了商洛学院,寺坪初级中学几乎年年都邀请“流动科技馆”来到校园。“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科普教育非常必要。”该校校长彭家卫说。

寺坪初级中学有一所农村科技馆,但由于展品更新慢、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科普教育陷入瓶颈。类似的问题在一些乡村长期存在。“一方面,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普教育下沉基层,有时候我们要从外地请专家老师来做科普,但这样的方式很难契合本地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学校科学课老师配不齐,专业性很难保证。”商洛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陈淑萍说。

“有了‘流动科技馆’,每年科普课程的设计都不一样,志愿者们的热情与专业让我感动。”彭家卫说。如今,“流动科技馆”几乎开到了商洛市所有偏远地区中小学。

目前,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已经形成一支由5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200余名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科普团队,先后为省内外50余所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次,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

包養要做好科普课程,不光要有热情,更得用心细心。每次科普活动,商洛学院的年轻教师王洋常常准备到深夜,“面对孩子,既要把科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还要引发他们的自主独立思考。”

王洋讲的昆虫课受到许多孩子欢迎。“比如螳螂科普课,我会从螳螂拳、有关螳螂的成语和故事等引入,把涉及螳螂的行为学、形态学、地域分布等知识都融入进去。”王洋说,“科普不仅是让孩子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2023年夏天,商洛学院教师张博主动参加了自然教育师培训,给自己“充充电”。“科普做得多了,就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在活动中怎么‘破冰’、如何设计游戏、怎样引导孩子提问,都需要学习。希望以后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张博说。

“6年多来,科普志愿服务的热情正在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校园科普,让科普教育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让他们与科学靠得更近些、再近些。”商洛学院校长范新会说。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对比看今昔丨产业兴 生态美查包養網站比較 老区盐池旧貌换新颜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1978年拍摄的盐池县(资料照片)包養網價格

革命老区宁夏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解放最早的一个县,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包養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包養網县坚持生态立县,脱贫富民两手抓,多点发力、同频共振,绘就了包養一幅人进沙退、生态逆转、产业兴旺的新图景。

新华社发

包養網   

记者调查大数据杀熟现象:App上订酒店,黄查包養心得金会员比普通会员贵211元_中国网

■ 调查动机

有网友近日分享在某平台的购票经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用3个账号,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各有不同,最多相差900多元。对此,该平台回应称,不排除为代理商价格投放错误或账号领取过大额优惠券。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时有发生,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而随着2024年春运将至,出行旅游迎来高峰,人们将更频繁使用网络平台购票、订票、订酒店等,对平台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也格外关注。

当下,大数据杀熟现象是否仍然存在?怎样的情形算大数据杀熟?如何整治大数据杀熟?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黄金会员账号显示的价格为2910元一晚,普通会员账号显示的价格为2699元一晚……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款App上,用两个账号分别搜索三亚某度假酒店同时间同房型的价格。两个账号都没有使用任何优惠券。

随后,记者就此问题电话咨询该旅行App客服,对方回复,这是由于平台会给新注册用户一定的优惠。但记者发现这种优惠政策并不透明,在费用明细中,只有用户需要支付的总价,并无详细的优惠说明。

在与上述客服的进一步沟通中,对方解释平台是按照优惠后的价格进行直接展示,如果有叠加优惠券会在明细中展示出来,如果没有,则会按照会员等级展示最终价格。

这到底是大数据杀熟还是差异化营销?

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面对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天然处于劣势地位,面临着辨别难、举证不易、维权困难的困境。由于大数据杀熟的即时性、隐蔽性、模糊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建议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使用规则进行评估和监测,对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平台严令整改。

等级越低价格越低

客服回应含糊不清

河南郑州一网友近日爆料称,在某平台订机票时发现,用3部手机在同一时间看同一航班,价格各不相同,且差异巨大——搜索2月7日郑州飞往珠海的南航CZ6489次航班时,3台手机上所显示的价格分别为400元、481元、1330元。

在评论区,有网友怀疑价格或与手机型号有关,也有网友称订的机票越多就越贵。平台客服回应称,每位旅客随机的优惠不一样,并非平台杀熟,建议使用家人、朋友的不同账号比较一下,选一张最便宜的下单。

类似的经历并不鲜见。

“离谱!”对于今年1月上旬的一次机票搜索结果,北京市民林雅(化名)如此评价。她在1分钟内接连登录了某款App的两个不同账号,同样时间、同样地点、同一航班,两个账号显示的价格分别为930元和600元,“930元的是常用的高等级账号,600元的是低等级账号但并非新注册账号”。

林雅说,她当时立即致电客服,对方称是网络波动、系统异常或设备差异等原因造成的。林雅对这样的解释无法接受。

1月21日,记者尝试用两台手机在某平台上查询杭州到昆明的机票价格。通过对比发现,用两个不同的身份证购买同一时间、同一班次的机票,价格会有5元至10元的差别,其中等级高的账号价格高于新注册等级账号。

对此,平包養台客服回复,由于机票价格分属不同的航空公司投放在平台上,航空公司的销售采取的是全国联网随订随售模式,所以机票价格会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变动是正常现象。客服称,造成最终价格不同的原因是使用了“惊喜特惠”,这是平台随机投放的优惠政策。

记者进一步询问,系统随机投放的依据是什么?客服称,所有用户都有可能接到特惠金额。此外,平台会根据用户所购买的产品进行里程累积,从而升级用户的会员等级,用户可以兑换等级相应的优惠券或福利。等级越高,可兑换的福利就越多,与价格没有关系。

记者在另外3个旅行平台中进行搜索,将出发地统一设置为杭州,分别用新旧两个账号搜索同一时间、同一目的地的机票,通过对比同一班次的价格发现,这3个平台的价格均呈现出一些航段新用户价格低于老用户的情况,差价在5元至10元。

“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严重背信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违反法律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消费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熟”即“用户黏性”,消费者基于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货比三家;平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熟悉的顾客提供相包養網对较高的价格,甚至歧视性待遇,属于典型的不诚信行为。

存在多种杀熟模式

侵害群众合法权益

近年来,有关平台大数据杀熟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大数据杀熟”,显示有超过6000条投诉。

曾有学者针对网约车的一项调研结论显示:“熟人”打车比“新人”贵;打车人越多,打车费越贵包養網;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重庆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实习期间和同学拼车时就发现了网约车平台“同时同地不同价”的问题。“我们4个人坐一辆车,每天大家分别用4个不同的网约车服务平台换着打车,谁出来的价格低就由谁来打。如果某个同学是第一次用该平台打车,上面显示的价格基本都会比我们几个老用户便宜好几元”。

据公开报道,近年来从旅行、电商、打车到外卖包養網,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都曾被曝出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

有网友举报在电商平台遭遇大数据杀熟:购买家电时遇到了非会员价格比会员价格还要低、不常用的账户会被赠送更低折扣的优惠券等情况。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通过舆情监测手段梳理出8种大数据杀熟形式,分别为:新老用户打折优惠信息不同;广告联盟分享用户数据;针对用户特点提供特定服务;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浏览过程遭遇“花式”催买;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默认勾选之前购买过的产品;不消费时送优惠券,消费时却没有。

根据此前北京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1.21%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为不同用户享有不同的折扣或优惠,45.76%受访者认为体现为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36.92%受访者认为体现为同一时间不同用户价格不同。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大数据杀熟是电商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或习惯推送特定的商品或服务,或为了“获客”“拉新”针对新人或特殊群体,推行损害其他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优惠营销策略。从深层次看,大数据杀熟实际上反映了部分电商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在电商交易过程中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和平等保障。

是否杀熟难以判定

需要衡量各种因素

近年来,不少平台被质疑大数据杀熟,而随着各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相关规定与法律也相继出台。但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一个平台承认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比如有平台称,这并不是大数据杀熟,而是针对不同用户所进行的差异化营销。

曾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从事营销工作的陈凯(化名)告诉记者,大数据杀熟常见的套路分为借助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通过地理位置信息实现杀熟以及通过用户与移动端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实现杀熟等。

“根据用户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实现杀熟,这是最常见的套路。还有一种便是商家通过用户与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如键入信息频率、搜索关键词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点用户对于商品或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会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动态浮动加价。”陈凯说,一些商家还会通过移动端应用后台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若用户所处的位置附近潜在的竞争对手较少,则进行一定幅度的加价。此外,用户的住址、办公地点、常去消费的场所等地理位置信息也可以用于判断用户的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使得“用户画像”更为精准。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提到,判断是否构成大数据杀熟,需要认定平台是否对交易相对人在价格上进行差别对待,以及认定交易相对人是否“条件相同”。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难以辨别商家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而当前大数据杀熟的很多案例,大部分是处于质疑阶段,即便是诉讼也很难有结果。

在陈音江看来,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关于大数据杀熟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例如,企业认为是为了精准推送更适合消费者的商品或服务,或者是以新人红包、新人专享或新人优惠等“获客”营销。而消费者认为,同时在同一平台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时,实际成交价不同就是不公平,就是大数据杀熟。

他告诉记者,目前可以从两方面判定企业是否构成大数据杀熟。第一是差别化推送,即企业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根据用户特征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只推送给用户符合其特征的信息或产品;第二是明显的价格歧视,但需要看它是否有公平合理的依据,并非成交价不一样就是大数据杀熟,这其中还包含是否存在企业正常营销规制等各种复杂因素的衡量。

明确归谁管怎么管

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杀熟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算法的隐蔽性和其技术的相对领先,消费者很难察觉;二是头部平台通过“烧钱”获取市场优势之后,需要通过“收割”来尽快实现其资本收益。

也有从业者认为,对于大数据杀熟问题的处理切忌“一刀切”,应正确对待促销等正常的商业行为,重点关注是否因消费者身份进而提供差别服务和价格,基于用户身份进行的服务差别定价,存在主观故意。

针对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受访专家认为应该双管齐下,从企业和监管部门两方面细化责任与约束手段。

陈音江认为,企业应当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不能通过大数据技术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具体来说,首先企业要依法采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其次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但同时要有不完全针对其特征的选项供消费者选择。”陈音江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拉新”“获客”等营销规则,但这些规则要兼顾公平合理性,而且要做到公开透明。在交易规则上,电子商务经营者则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刘俊海看来,大数据杀熟一事牵涉面较广,头绪也较多,一方面要明确“归谁管”,可考虑由国家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主体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商务、工信、网信、文旅等有关部委一道,形成监管合力,消除监管盲区;另一方面要明确“怎么管”,引入外在的制裁与约束机制,严惩失信行为,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同时,应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杀熟行为进行自动侦测和预警,提高执法效率和力度。

由于大数据杀熟具有即时性、隐蔽性、模糊性和复杂性,消费者很难发现也很难举证维权,监管部门也很难查证和处罚。陈音江从消费者的角度建议:“消费者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如果发现它明显存在差异化推送、明显包養的价格歧视、过度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等情况,那么消费者应当依法依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新用户和流失的老用户,大部分平台会有针对性地拉拢和召回策略。针对一些平台,可以先卸载一段时间,再重新安装。平台对于价格敏感人群,也会有一些优惠措施。”陈凯说,如果用户在平台上频频领取优惠券,很可能会被大数据判定为“价格敏感者”,平台也会向其发放更多优惠。

“总之,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基于‘用户画像’、地理位置信息、消费频率、购买历史等因素的价格策略。”陈凯说,作为消费者,要保持警惕和理性,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商家的义务。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规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赵丽 实习生 文旭晨)

中国“机器化学家”成功研发火星制查包養網心得氧催化剂_中国网

新华社合肥11月14日电(记者徐海涛、周畅)到火星上栖居是包養人类的梦想之一,但首先要解决缺氧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江俊、尚伟伟教授团队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张哲研究员等合作,运用智能机器人“机器化学家”,采用火星陨石成功研制出新型催化剂,为利用火星上的水制备氧气提供了高效率、低能耗的解决方案,探索出一条在地球外星系就地取材研制化学品的新路包養網。11月14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合成》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智能机器人火星探矿制氧假想图。(中科大供图)

火星大气中的含氧量极低,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如何能在火星上制备出氧气?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的水,那么在火星上利用太阳能发电,再用电从水中解析出氧气,成为可行的技术方案之一。

但是,“电解水”还需要包養網使用催化剂,来解决制氧速度慢、能耗高等问题,而从地球运送的成本非常高昂。因此,能否在火星上就地取材研包養網制催化剂,成为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此外,低温、低气压、高辐射的火星环境,对人类登陆后“就地研发”很不利。

针对这些问题,中科大和深空探测实验室科研人员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机器化学家”,从火星陨石中分析并提取成分,研制出一种新型制氧催化剂。

11月10日,中科大科研团队与工作中的“机器化学家”。新华社记者周畅 摄

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罗毅说,这项研究成功验证了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研制新材料,有望为人类在远离地球的星球上制备氧气、建造基地、生产食物等作出贡献,并利用火星资源研制出更多化学品,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太阳系深处。

据悉,中科大研制的“机器化学家”名叫“小来”,它不仅“会学”还“会想”“会做”。这次研制催化剂,根据火星陨石的多种化学成分,一共有376万多种可能的组合配方,如果靠人类科研团队一一实验验证需要两千多年。

“机器化学家”研制催化剂全流程示意图。(中科大供图包養

“‘小来’学习了5万多篇相关的化学论文,用‘智能大脑’思考并设计出一个基础配方,然后做实验并根据结果不断调整配比,用6周时间找到最佳配方。”中科大教授江俊说,机器人自主发现并研制化学品,为人类探索星空提供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