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包養網站比較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_中国网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邱超奕)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近日,人包養網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包養下沉基层的意见》,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意见》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服务网点覆盖基层,聚焦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布局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形成覆盖城乡、便捷可及的就业服务圈。二是服务信息辐射基层,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联网发布招聘岗位信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支持街道(乡镇)、社区包養(村)精准实施就业服务和重点帮扶。三是服务力量下沉基层,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下沉基层服务网点开展就业服务,定期组织职业指导师、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家等深入基层服务网点提供服务。四是服务模式适应基层,探索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远程服务等便民措施,支持基层就业服务网点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动开展就业服务。五是服务供给支撑基层,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基包養层就业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

《意包養網见》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扎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就业服务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帮助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选树一批基层就业服务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基层就业服务经验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中国科学院助查包養網站力贵州水城脱贫振兴的“科学之心”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贵州水城位于川滇黔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随之伴生的贫困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图1)。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达18.9%。作为水城的定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院在脱贫攻坚阶段围绕当地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推进大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地制宜帮助水城打造特色产业,助推水城于2020年3月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水城撤县设区,踏上了向乡村振兴的迈进之路。中国科学院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助推水城升级产业、提质增效,让水城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2023年,笔者团队赴水城调研,感受到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为这里带来的巨大改变。

帮扶之“信”——全局规划振兴“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在水城的科技帮扶,发挥了科学团队作战的整体力量,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布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注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帮助水城制定的每一份发展规划均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城定点科技帮扶工作队队长夏勇牵头指导和协调完成。

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在政府、农户和中国科学院等各方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摘帽”标准。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目标。水城区明确提出诉求,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帮助编制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有“求”必“应”

“第一诉求是转型,第二强调升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戚伟是水城区相关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他介绍,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阶段,水城区最关心的,是怎样把产业做得更好,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的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衔接乡村振兴。

有诉求,就有回应。“水城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中国科学院帮扶。”戚伟表示,水城区地处六盘水市,因其矿产资源有着明显的工矿时期遗留特色。如果按照资源型城市传统生命周期运行,会对发展前景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戚伟和规划团队成员多次往返于水城和北京,对接政府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基于地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本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基本规律和区位认知的科学基础,围绕传统产业如何进行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关键领域与新功能培育,征询院士团队和长期在水城帮扶的科研团队意见,从煤炭、新材料、特色农业、文旅、信息产业等领域对整个水城区全门类产业谋篇布局,编制《水城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除了“面”的规划,应水城区委托,戚伟团队还完成了具体“点”的振兴方案。

滥窖田,由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居委会下的几个自然村构成。在乡村振兴政策助推下,希望参加贵州省开展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征集评选。接到委托后,戚伟和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特点,确定了“农科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原有的红心猕猴桃和玛瑙红樱桃“两红”为主导,建设标准化现代果园,配合发展高质量林下经济和文旅产业,并建设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基地,进行长期技术培训和科普研学。这套因地制宜同时又不趋同的产业规划最终帮助滥窖田成功入选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滥窖田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帮扶的重要示范点(图2)。农机团队、高科技机械化团队进驻,新的饮水工程落地,农户新建起民宿……一个曾经以“滥”为名不受关注的地区慢慢走上了发展之路。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接到一个规划任务。”戚伟介绍,202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组织规划团队完成了水城产业升级重要方向的《康养水城发展规划》;2023年,他们正在着力进行《水城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绘图”

戚伟的工作并不孤单,在中国科学院帮扶水城的过程中,他一直注重全面、科学的规划指导工作,不负水城之信,勇担扶助之责。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科学院编制完成了20多万字的《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剖析水城县及各乡镇贫困状况、致贫因素、产业发展瓶颈,提出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建议,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规划,小城镇和村庄发展与扶贫搬迁城镇化规划,猕猴桃、刺梨、中药材等产业规划,推动水城区“十四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科技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指出,在脱贫攻坚期间,目标靶向性非常明确,需要布局见效较快的产业项目,科技就是效率背后最重要的助推力之一,科技帮扶要围绕脱贫目标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在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以及将来长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帮扶要更多考虑循序渐进和夯实基础,不断迈上台阶。

就这样,秉持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信誉与承诺精神,中国科学院为水城的乡村振兴之路规划了整体蓝图。在蓝图指引下,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科研人员与水城甘辛共味。

发展之“辛”——“凉都三宝”的蝶变

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基础。水城属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粮食作物种植,以往的传统农作物玉米产业附加值较低。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依据喀斯特地区适生作物特点,从水城传统的“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出发,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提升科技结构,帮助水城升级更具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拳头”种植产业。

猕猴桃“升级”

喀斯特地区土壤容易流失,猕猴桃是藤本植物,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藤蔓流走,不会像在裸露地区一样急速冲刷土壤,且由于猕猴桃是多年生植物,种植起来对土壤的伤害会比单年生作物要小。猕猴桃是水城传统的经济作物。由于以往种植品种单一,适生海拔限于800—1 200米,且修剪栽培技术不足,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出于产业发展和水土保持的双重考虑,中国科学院决定帮助水城升级猕猴桃产业。

201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带领团队来到水城考察,2013年开始与六盘水市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2—2023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发集成的科学种植技术,以及自主培育的极耐贮红心猕猴桃品种“东红”。这种品种抗软腐病效果好,风味品质优良,种植区域海拔可上升到1 400米,有些小气候可以到达1 500米,让高海拔地区的农户也能有种植机会,丰富了水城猕猴桃种类,减轻了依靠单一品种的种植风险(图3)。钟彩虹团队用了3年的时间,对水城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做了系统调查,进行识别诊断;通过推广套袋技术,帮助村民最大限度地防治果实成熟期柑橘小实蝇的危害;2013—2023年,在帮助水城发展猕猴桃的10年间推行猕猴桃省力化的“一干两蔓多侧蔓”的羽状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实套袋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

2016年和2017年,水城发生严重冰雹灾害,影响猕猴桃收益,钟彩虹和团队成员开始进行防雹网的推广(图4),并分不同海拔做了3个示范点。2018年初,防雹网建成,实践结果发现,防雹网不仅能防止冰雹砸落果实,还可以阻挡高温对猕猴桃的暴晒伤害。六盘水市把防雹网技术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有近1万亩猕猴桃园都进行了安装。科技的力量让传统的猕猴桃产业焕发出活力,而今,红心猕猴桃已经成为水城农产品的“名片”,不仅在国内驰名,还远销海外,收获广泛赞誉。

钟彩虹并未满足于此。她介绍,自己的团队计划继续针对水城传统猕猴桃品种“红阳”的软腐病问题进行防控技术的研发;同时对高海拔地区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进行研究;今年还计划在水城实施新的安全肥料方案,从科技层面提高水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提质增效。“作为一名果树科技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果树来帮助各个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果树产业强,就是为支撑农业发展作了一点贡献。”钟彩虹说。

刺梨“增值”

与猕猴桃一样,刺梨也是喀斯特山地的适生植物。在水城,这种中国独有的水果在过去属于“野生野长”的状态,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也没有打通顺畅有效的收获加工渠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剑和正高级工程师余德顺同为六盘水市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团队一同在水城为刺梨产业寻找出路。

林剑介绍,刺梨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取、田间管理(包括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等方面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帮助村镇选定刺梨的生态最适宜区和最好的品种“贵农5号”,通过技术培训,让果农全面掌握刺梨的种植、除草、施肥、剪枝、封顶等关键环节技术,为建成刺梨“千斤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图5)。目前,水城区已经完成5.5万亩刺梨“千斤园”建设,科技引领已初见成效。预计水城区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将建成12万亩刺梨“千斤园”,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的目标也有了技术保障。

刺梨本味酸涩,收获后需要进行及时深加工才适于食用。余德顺介绍,2018年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选派承担过贵州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刺梨专项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团队进行技术帮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后,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了刺梨气泡水、刺梨原浆等多款产品,有效提高了刺梨的产业价值。现在,企业打开了和种植刺梨的农户间的通道,在收获季节,每天都有专门的车辆在村里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刺梨鲜果,保证刺梨当天收获、当天加工。

林剑表示,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将瞄准贵州刺梨加工生产企业面对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同时丰富刺梨加工产品形态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设高值化、生态化刺梨科技示范园,帮助水城实现刺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茶叶“变身”

与红心猕猴桃和刺梨同属水城“凉都三宝”的茶叶,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尴尬。茶叶在水城的种植面积有10万多亩,由于土壤中的富硒资源,水城区计划打造高山富硒有机茶,但种植的成茶在检测中并未达到“富硒”的标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邵树勋的到来,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的一员,邵树勋在水城首先就土壤的富硒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他和团队成员对水城近万亩茶园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岩石、土壤、茶叶样品200多件。经过科学分析,发现水城区南部园区茶园富硒地质资源、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富硒茶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了种植地点之后,邵树勋和团队开始分析茶叶对硒的吸收转化问题。“虽然水城茶园土壤富硒程度高,但酸化严重,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低,影响了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邵树勋介绍,发现症结所在后,他们就有针对性地在南部园区茶场开辟了4亩实验茶园,进行土壤酸化改良、富硒茶种植硒生物强化技术试验(图6)。通过试验研究,团队获得了适宜本地茶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技术方案,通过科学调控将酸化土壤调节到适宜茶叶生长的pH 4.5—pH 6.0,降低重金属活性,同时增加土壤中硒的活性,有利于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

目前,邵树勋和项目组帮助水城区建立了富硒茶示范园区20亩,茶叶长势明显改善,产量提高了10%。他介绍,接下来团队将帮助水城区在2024年建成春茶产值在6 000元/亩以上、夏秋茶产值在4 000元/亩以上的茶叶“万元田”4 000亩,同时开展水城春富硒茶种植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为水城富硒茶产业发展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凉都三宝”的蝶变让水城区的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人员又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多新的领域。

开拓之“新”——建设“国家事”的探索

新产业

中国科学院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参与科技帮扶,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正是积极参与建设“国家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于富强是中国科学院对贵州水城区科技帮扶食用菌项目负责人,他见证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在水城的“从无到有”。

由于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就向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提出诉求,希望能够发展这里从来没有过的食用菌产业。带着紧张的心情,于富强和团队集合了各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选址、建菌种场、选择食用菌品种,帮助水城在3年内建成了日生产荷载量50万个菌棒的生产线。于富强和团队还针对市场反馈,为水城设计了“高山冷凉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地区气候优势,打全国市场的季节差,让水城的食用菌“错峰上市”,在经济上取得了更高的效益。目前,水城在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和珍稀菌类生产规模已经位于西南地区前列(图7)。“水城绝大多数农户是没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牵头,我们做支撑,带动了他们发展。”于富强表示。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水城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品牌、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他和团队将继续进行科技支撑,巩固现有品种、发展菌种培育,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食用菌产业中的基础科学和底层关键技术研究,因为这是“中国科学院最擅长的、该研究的领域”。

新种子

在乡村振兴“国家事”中,粮食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水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发展稻米种植的条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成员刘贵周为这里带来一颗“新种子”——陆稻。

陆稻,顾名思义,是具有较强陆生适应性的稻子,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选育,在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等地已经有推广。“水城属于山城,耕地面积较少,但是林地资源较多,我们尝试在果树下套种陆稻,建立林-粮的模式。”刘贵周表示。发展林下陆稻种植,是建设林下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赢”之举。陆稻在水城也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在栽培上轻简栽培、操作简单,节水、节肥、省力,适用于较为干旱、劳动力并不充足的水城(图8)。刘贵周介绍,从目前的试验田测算,陆稻在水城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70—420千克,未来推广种植,对于90%以上粮食依靠外调的水城,是十分有效的保障,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广陆稻的同时,刘贵周及其团队还依托“康养水城”的发展规划,在水城推广中药材种植。之前水城种植的中药材存在品种混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多中药材品种不在《中国药典》名录之列,无法进入中药材交易体系。刘贵周和团队进驻后,以《中国药典》为基础,从中药材品种选择到栽培技术体系建立均严格把关,使生产出来的中药材原料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目前,水城区的中药材种植以滇黄精和多花黄精为主(图9),农户可以通过种植或加入合作社务工获取收益。

新材料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事”中,新材料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水城,曾经普通常见的“石头”正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高精尖”的纤维材料。

水城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矿石,这种矿石在过去主要加工成碎石用于建筑、铺路等领域,附加值非常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马鹏程研究员团队在加入对水城区的科技帮扶工作后,迅速结合前期已有的研究基础,以玄武岩矿石为原料,通过熔融、拉丝和涂覆浸润剂后制备玄武岩纤维(图10),促进区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目前团队在水城的帮扶项目主要是和本地企业贵州石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开展玄武岩纤维高性能化方面的研究。针对企业使用的浸润剂性能不稳定、成膜性差等不足,研发出新型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可使直径17微米的玄武岩纤维单丝强度由1 260兆帕提升至1 670兆帕(提升32%)、丝束(400根单丝组成)拉伸强度由0.16牛/特克斯提升至0.52牛/特克斯(提升235%)。此外,团队成员多次赴水城进行项目调研,发现水城区域的玄武岩矿石中铁(Fe)、钛(Ti)元素含量较高,难以直接成纤维。因此,团队分别从玄武岩矿石成分均质化、熔融体析晶行为调控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玄武岩矿石在融熔及拉丝过程中组分和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而实现矿石熔融体的均质化、黏度的可控及抑制析晶过程,获得功能型连续玄武岩纤维材料。所得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具有一定的光敏性质,可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善复合材料耐紫外线及耐候性能。功能型玄武岩纤维既可以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也可以与树脂复合做成结构件,应用在木塑型材、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甚至可以和其他纤维进行混纺,做成防火服、防刺服等特种服饰。“玄武岩纤维自身是将矿石熔融拉丝,在生产过程中,矿石本身没有任何污染物释放到空气中,即便后期废弃不用,也可以像扔石头一样直接丢弃,在自然界中没有污染危害,非常绿色环保。玄武岩纤维现在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团队成员邢丹博士介绍时说。

新设备

干旱是贵州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土壤少,绝大多数坡地跑水、跑土、跑肥,贵州多级提水灌溉成本极高,对农业种植影响极大。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彭韬研究员介绍,贵州喀斯特石质和土石质坡地(坡耕地)可以看作为一个布满“筛孔”的石头“筛子”,坡地上的降雨极易通过“筛孔”渗入表层岩溶带,难形成地表径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配套以集水面建设工程包養網心得。但是贵州现有的包養农业水利设施多数是在坡面上修建的水池,降于地表的雨水在坡面汇水区全部渗入了地下,水池很难接到水。老百姓称这类水池(窖)是“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蓄水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出了利用贵州山区优势基础设施“组组通”和“产业路”配套作为水池集雨面,可有效解决山区水池集雨面不足问题。

山区装配式路-池一体化灌溉蓄水池的建设方案:坡耕地内,沿横坡方向修建路面硬化的机耕路(宽3—4米),路的两侧修建挡水条,按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低成本装配式,蓄水池(窖)修建于道路下方,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集水沟和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机耕道上、下方的坡耕地内,修建路面硬化的人行路,路面中央微凹,以便集水,蓄水池(窖)修建于小路两侧,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新设备”的修建对降水量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降水较多时,雨水迅速汇集到蓄水池储存起来;而降水较少时,依靠路面为集雨面,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即使很小的降水量也能被收集起来。

据介绍,目前,水城示范区已修建了装配式路-池集雨灌溉池7套,水池蓄水量为700立方米,每年按3次复蓄次数,可集水2100立方米(图11)。灌溉用水有了保障的同时,由于机耕道和作业便道的修建,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用车可以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运送农资,村民可以种植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耗水量较大的作物,收入相对从前也得到了提高。

新业态

科技在水城生态渔业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创新赋能”“提质增效”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城科技帮扶生态鱼与工厂化养鱼项目负责人段明介绍说,基于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对水城区水库资源进行了合理规划和使用,通过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的示范、带头作用,成功推广了10余座生态渔业水库,同时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打造集“试验研究、水质保障、渔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渔业,实现“一库一策”“一鱼一码”“一厂多供”(图12)。示范水库生态鱼亩产量达到12千克/亩,不仅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还保障和改善了饮用水的水质,获得生态效益,不仅开创了水城区生态渔业“从0到1”的新局面,也是对“两山”理论的有力实践。

同时,水城区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鱼项目中设施渔业的发展,也使得水城区渔业产业更加立体,更加高效。段明表示,智能监测、智能投喂乃至智能决策的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率以及水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了名优特水产品在山区养殖难的问题,园区今年养殖的加州鲈预计产量可达30万斤,收益可达500万元以上。此外,节能减排也是智慧型设施渔业的亮点,将会改变传统渔业养殖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环境节约,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渔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实现“为产业赋智能,为群众赋才能”的新局面。

从传统种植到新的产业,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集合科技的力量为水城打造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全产业链。水城的农户们是从中受益最多、欢欣最盛的人群。

收获之“欣”——农户们的“收入账”

“大户”的责任感

在蟠龙镇,晏庭银正在朋友圈发布“广告”——今年的红心猕猴桃成熟了!这位种植猕猴桃的大户测算,今年自家产量在2 000—2 500千克之间,每亩的收入大概有3.5万元,“是种玉米的20倍。”

除了收获财富,晏庭银在中国科学院的帮扶下更多收获了科学种植的技术理念,他严格按照技术团队的指导进行修枝、疏果、套袋、施肥,并在自家的果园架设了防雹网。“这几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专家的指导,我也学了很多,猕猴桃产量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提高。按照科学方法种植,跟别人就不一样。有些果农没按科学办法种,现在果子已经软了,我的果子还在树上很健康,很好。”他介绍,自己的果园里面安装科技帮扶团队的监测设备,武汉植物园可以实时监控到果园里的问题,及时给他打电话指导解决。

晏庭银如今已经是贵州省人大代表,他对自己的责任规划是:“组织老百姓一起,把红心猕猴桃做好、管好,能够卖到好的价钱,能够从技术上面、思想上带动大家,把大家集中起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合作社的新实践

在米箩镇,贵州御琨研成科技有限公司与米箩巴朗社区合作社流转了80多亩果园地种植柠檬橘和沃柑,并接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供的种子,在果树下套种了陆稻。公司负责人王磊表示,果树间距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套种陆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我们开始种下去到现包養網在,只需在果园除草时顺便把陆稻的草除了,别的基本上不用管理,不用像水稻一样去浇水,也不用去施肥,就是收割的时候用点人工成本。”他介绍,果园今年试种30多亩陆稻,收获后按照市场价4元/千克出售,除去人工成本能增收4—5万元,成为水果收益之外的“意外之喜”。

玉舍镇,水城县贵正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亩土地,试种了15万株滇黄精。技术负责人陈爱华介绍,这片种植区每年带动300名以上农户就业。3—10月间,农户分散前来做一些除草、田间管理的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120元,技术工种150元。而种植滇黄精的收益,每年每亩地大概有6 000元以上。“种苗都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提供的,他们还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栽种和田间管理技术。如果我们遇到技术难题,随时都能通过短信跟老师、专家请教。他们每个月也基本上都要来看一看,我们遇到有一些技术难题,在现场就可以向他们请教。”陈爱华说,“现在我们的滇黄精种植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已经是成功了,下一步我肯定要扩大规模。”

他们的心里话

家住勺米镇营田村的谭刚父母亲都60多岁了,家里2个小孩都在读小学。为了不让父母和孩子“留守”,谭刚放弃了外出打工,选择留在村里种包養網植刺梨。他今年承包了40多亩刺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刺梨成熟品相优良,果大色亮。据他计算,今年自家的刺梨收获16 000千克左右,按照6元/千克的保护收购价,可以有近10万元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近似。他计划明年多承包一些刺梨树,就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水城野钟乡响石村种植户朱运云从2017年开始种植羊肚菌,之前由于技术不足,经常亏损。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的机遇下,得到了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习的机会。“羊肚菌种植是一个高风险的事儿,如果技术掌握不好的话会亏本,这些技术是于富强老师他们一直在支持我的。”学成之后,朱运云在栽培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同时还可以付租金从企业租借养菌棚、付费加工菌棒,节约了很多成本。许多农户也开始跟着她一起种植羊肚菌,“我开始种,农户就会来围观,觉得这个东西能赚钱了,他们就马上开始。”朱运云介绍,自己今年种了200亩左右的羊肚菌,利润有150万元。“你喜欢这个东西才会去研究。我今年想,如果可以的话,除了种羊肚菌,其他高端的食用菌也想种一点。”她自信地说。

手记:科学之“心”——让群众受益助地区发展

当笔者走进王磊的陆稻套种果园和陈爱华的滇黄精试种田后,下意识低头看了一下手机记录:不到1万步,消耗近500千卡能量。原因无他:走到这两处地方,需要爬过倾斜度和长度都颇为可观的山坡,蜿蜒穿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在没有路的地方踏过草丛和植物根茎时注意不要崴脚。在笔者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到达目的地后,轻捷走在前方的刘贵周回头很自然地说:“这是我们最好走的两个试验点啦。”

这样自然的表情,在跨过刺梨扎人枝条的余德顺脸上、在弯腰穿行于猕猴桃果园的钟彩虹脸上、在谈起“我理解农民为什么会谨慎”的于富强脸上……在接触到的每一位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成员的脸上,我们都看到过。

他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科学家“一尘不染”的形象。在水城堪称艰苦的自然条件中,他们理解农户们的困境,他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去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和这片大地连成了一体。

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业务主管、现任水城区院坝村第一书记的林彬说,参加科技帮扶最大的感受是,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从以前对文件的理解到现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纸面上”的政策要如何在乡村落实、如何去执行,农民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水城之变,得益于政策指引,得益于农户奋进,也得益于科技助推。在这片山水间,每一位科技帮扶者都在书写属于中国的脱贫奇迹。每一位科研人员也都在继续规划水城更为灿烂的振兴未来。

这也许就是科学之“心”。

(作者:王虔、王振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杨柳春、文彦杰、武一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夏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通信作者: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加快补齐山区农业短板促发查甜心包養網展_中国网

“作为从事三农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我要多思考、勤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铜仁市副市长王飚介绍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包養平台推薦责所在。

近年来,王飚一直致力于地方三农工作,经过大量的调研思考,他认为助推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探索通过整合农村资源资产,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通过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解决包養網贵州山区农村规模化供水覆包養網包養盖率低的问题;通过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加快补齐山区包養农业短板,推动山地农业高效发展。

“今年我准备的提案都是聚焦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瓶颈问题,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王飚介绍,在他提交的四份提案中,有两份提案事关地区三农发展。一是关于“提升武陵山区农村规模化供水能力”的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对武陵山区水源工程的政策倾斜力度及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补齐集中连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设施短板,解决武陵山区供水水源保障问题。二是关于“支持贵州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在政策扶持、帮助完善基础设施、科技帮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贵州油茶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和建设油茶交易中心,提升油茶科研水平,助推贵州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另外两份提案则聚焦“加快推进铜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和“将朱砂矿列入国家矿产资源分类名录”。


多渠道增加托育服查甜心包養網务供给(健康焦点)_中国网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邻里中心的婴幼儿成长驿站,志愿者陪孩子们读绘本。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事关千家万户。今年的包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命名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的通知,决定命名河北省石家庄市等33个城市(区)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包養市建设有哪些亮点?如何包養網價格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更好地释放生育潜能?记者走进这些示范城市,进行了调研采访。

增供给、优服务

将托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创新婴幼儿照护服务方式

墙上的钟指向8点20分,家住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禾山社区的谢明生准时牵着小孙女谢昀彤下楼,向社区行政中心大楼走去。从家里走到社区行政中心大楼不到10分钟,8点半,谢明生准时将小昀彤送进这间位于社区行政中心大楼内的托育中心。

禾山社区下辖11个城市小区,常住人口约2.4万,其中0—3岁婴幼儿近千名。托育难、育幼难、托育贵是社区内不少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2020年8月,厦门在全省率先出台《厦门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要求到2025年,全市各镇街(3岁以下人口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辖区内至少建成一所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此外,厦门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办托,满足群众就近送托需求,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覆盖率。

小昀彤所在的小苗禾托育中心正是在这一方案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走进这家托育中心,328平方米的面积被改造为3个教室,共容纳50个托位,可满足不同年龄婴幼儿的托育需求。120平方米的户外露台上,有滑梯、跑道等娱乐设施。看图识色、粘贴画、丢手绢……每天,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上托班后,孩子观察力、动手力和专注度都有明显提高。”小昀彤的变化,谢明生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谢明生说:“之前对要不要进托育园,家人一直有顾虑。这家托育园就办在社区楼里,我们放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近年来,各地坚持普惠优先,将托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同时创新婴幼儿照护服务方式,一些地方涌现出医育结合、智慧托育等新业态。

在浙江省杭州市,医育结合成为当地托育工作的新趋势,街道连同辖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资源,每月定期邀请专家下沉托育中心和婴幼儿驿站进行指导,开展以营养、卫生与健康、回应性照护、安全与保护等方面的养育宣教,提供新生儿视访、预防接种、健康体检、发育筛查等全面服务,并针对家长反映的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等问题,及时提供针对性指导。目前已累计开展医育结合活动50余场,服务1500余人次;0—3岁婴幼儿发育监测筛查率达86%以上。

“除了托育中心的孩子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外,辖区内的其他婴幼儿家庭也可通过参加街道组织的托育公益活动,享受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育儿指导和医疗服务。”杭州市和睦街道社会事务岗负责人杜青介绍。

降成本、添保障

推出普惠托育补助、育儿补贴制度等措施,减轻育儿家庭经济负担

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要坚持普惠优先,让更多有需要的婴幼儿家庭托得上、托得起。小苗禾托育中心内的一张收费表显示,1—2周岁幼儿半年价为每人每月2580元,2—3周岁幼儿半年价为每人每月2020元,均低于厦门市指导普惠托育的限价。

“免租金为托育中心省去了经营成本,节约的成本最终成为每一户托包養網排名育家庭的减负账本。”禾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贾丽说。

近年来,厦门积极拓展公共资源开设托育服务,全市已有公共资源社区型托育服务点17个。通过工会补助、免费供地、低价出租、合作共建等模式为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已建成26个福利性托育服务点;对国企开办托育服务给予绩效奖励,已有8家市属或区属国企开设30多家托育机构;试行社区小微型托育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15分钟托育服务圈”,满足群众就近送托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办托和连锁运营,创立托育品牌10个。

“场所产权单位给免了租金,厦门市政府还有普惠托育补助政策,给予每个托位1万元的建设补贴,每个孩子每月300—600元的运营补贴,降低了我们的运营成本,也方便了产权单位员工孩子入托。”厦门博雅启萌托育中心姚明织带分园园长卢雯智介绍,产权单位员工子女每月托育费只要860元,不到市场价的1/3。

除了对托育机构进行补贴,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多地还从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出台更多惠及育儿家庭的具体支持举措。

去年9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张成博把准备好的育儿补贴申请材料交至阿城区金都街道办事处,两个月后,他申请的二胎补贴就发放至账户了,每月补贴500元。

2023年4月,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的《哈尔滨市育儿补贴发放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符合条件的二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三孩及以上家庭每月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发放至该子女满3周岁止。总计发放不超过36个月。

不仅如此,哈尔滨市还制定了支持生育的住房保障政策。张成博告诉记者,2022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了,温馨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开心的同时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原本80平方米的房子变得拥挤了不少。小两口一合计,就把购买改善性住房计划提上日程。“根据相关政策,我们家可以申请到一次性1.5万元的住房补贴。”张成博说。

进社区、入家庭

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积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型城市

“下周有婴幼儿科学膳食讲座,我们邀请了儿保科医生,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在群里报名。”发完这条信息没多久,张家利的微信消息通知便响个不停,家长们报名很踊跃。这个名为“南门儿保家庭养育健康指导”的群组很热闹。“平时大家遇到任何育儿问题,都会在群里探讨交流。”张家利说,有时还没等她回复,就有热心家长分享了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养娃经验。

张家利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的一名家庭养育指导员,2020年,她参加了全区第一批家庭养育指导员的培训并考取合格证书。“刚开始做这个工作时,因为居民知晓率不高,我们组织的活动几乎没有人报名。”她说,2021年,海曙区卫生健康局联合街道在柳锦社区专门设立了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随后陆续为辖区内11个社区配备了家庭养育指导员,“先把交流群建起来,逐渐吸引居民,后续的活动开展也慢慢顺利了。”

如今,驿站每月都会开展一次家庭养育指导小组活动,内容涵盖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营养健康、安全照护、亲子交流等知识和经验,还会结合儿童节、中秋节等节日额外策划主题活动。“自从参加小组活动,养娃就有了科学指导。”社区居民梅景秀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宁波已培育3500余名家庭养育指导员,实现镇(乡)街道全覆盖,并建起454个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仅去年就新增229个驿站。

各地认真贯彻《决定》,多措并举,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进家庭、进社区,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并积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型城市。在哈尔滨市,计生协优生优育指导中心与哈尔滨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亲子课堂,吸引了近百名家长前来聆听。哈尔滨地铁在1号线医包養網大一院站、医大二院站还设立了两处母婴爱心屋,不仅配备了婴儿护理台、哺乳座椅、置物架等基础设施,还设有独立的哺乳区域,为新妈妈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私密的哺乳和护理环境。

“母婴爱心屋的设立,旨在解决新妈妈们在外出时遇到的哺乳和护理难题,无论是更换尿布、整理衣物,还是哺乳和喂食,新妈妈们都可以在母婴爱心屋内轻松完成,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哈尔滨地铁1号线客服管理工程师冯丹说。

万水千山 情深意长——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足查包養心得迹感受为民情怀_中国网

农历甲辰龙年将至,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看变化、听民声、送祝福,把温暖带到百姓身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国事多么繁忙,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抽出时间,不辞辛劳深入基层。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足迹,跨越万里山河,回忆12年来的温暖瞬间,感受人民江山的幸福年景,见证神州大地的气象万千。

他行之所向,皆是心之所系。行程万里,情怀如一。

温暖的牵挂

冬日的天津,道路两旁灯笼高挂,大街小巷车水马龙。

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村民在院子里挂“福”字(2024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2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一到天津,就前往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察看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第六埠村是天津防洪要害之处,受去年7月底8月初极端降雨影响,这里一万多亩田地被淹。

受灾地区群众温暖过年,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怀。

“总书记来到家里和我们拉家常,从受灾情况、灾后补贴到孩子上学、家庭收入,他问得既细致又深入,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村民杜洪刚说,洪水退去后,政府第一时间帮助村民们翻修蔬菜大棚,很快就恢复生产。现在,自家大棚里种植的芹菜即将迎来丰收。

村广场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点缀出浓浓年味儿,“烟火气”里升腾起新的希望。

群众能不能平安回家过年,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牵挂于心。

处于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关键节点的郑州东站,旅客熙熙攘攘,奔赴家的方向。

“作为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第二个春运,今年出行需求大释放。高峰期,每78秒就有一趟高铁从这里驶出。”客运值班员张华说,今年春运以来,郑州东站每天迎送旅客近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在郑州东站候车大厅“心馨”党员服务台,旅客在咨询乘车事宜(2024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去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和我们视频连线,嘱咐我们精心组织调度,严守安全底线,确保广大旅客安全出行。在视频中看到总书记的亲切面容,我们备受鼓舞。今年车站增加了升降式安全防护设备等新设施,让旅客有更好的出行体验。”张华说。

为应对雨雪冰冻天气,郑州东站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做好防寒物资包養網排名增配补充,全力确保旅客安全出行。

浓浓的年味儿里,凝聚着最值得珍视的情感。

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们正在排练“村晚”,欢笑声响彻广场。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排练节目(2023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烂泥沟,吃水都困难。

201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瘠苦甲于天下”的定西,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看到墙根的水缸,舀起一瓢水。

“水是从村里的山泉挑来的,瓢上还有陈渍,总书记没有犹豫就喝了下去。”马岗的孙子马海龙至今难以忘怀,“总书记关心我们能不能喝上安全水,心里装着老百姓。”

如今,元古堆村水通、路通、网通,党参、当归、百合等经济作物遍布沟梁。昔日“烂泥沟”脱胎换骨。

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说:“总书记鼓励我们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起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现在大伙努力挣光阴,日子攒劲得很!”

村里看到“尔滨”火了,也学着搞文旅建设,不久前建成一座冰雪乐园,成为新的风景线。郭连兵笑着说,眼下大家自发编排“村晚”庆祝新生活,老曲新调里,唱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

祖国的万水千山,镌刻着最深情的牵挂。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村民徐海成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技术人员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一处育种室内培育微型马铃薯瓶苗(2024年2月4日摄)。新华社发

德胜村马铃薯产量稳步提高,去年产值达120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比几年前翻了几倍。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徐海成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女儿徐亚茹学成后回乡发展,担任德胜村党支部委员。她用年轻人的眼光谋划着进军电商平台,打响“德胜品牌”。

徐海成端出刚炸好的“开口笑”:“现在的日子就好比这个小吃,热气腾腾、‘笑口常开’!”

温暖的牵挂,深情的嘱托,都已化为百姓的幸福生活。

陕西梁家河,白雪覆盖山峁,人们正忙着置办年货。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近平回来了!”村民们激动地围拢到总书记身边,争相向他问好。

“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当我们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责任心,有担当!”说起“老朋友”,70岁的梁玉金难掩激动。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乡亲们从苹果树上“摘下”小康生活,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梁家河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曾经在外打工十多年的梁玉金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小超市。旅游越来越旺,钱包也越来越鼓。“去年收入20多万元,光景美着咧!现在我最大愿望就是盼着总书记再回我们梁家河转一转、看一看……”

在梁家河发展旅游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到村办企业上班,过上了“有盼头”的幸福生活。

奋进的力量

井冈春早。

茅坪镇神山村村民彭夏英贴好春联,看着自家二层小楼的喜庆门楣,红了眼眶,思绪闪回当年——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沿着湿滑的山路辗转来到这里。

“从门外走到里屋,总书记一直握着我的手,现在想起来,心里都热乎着呢。”温暖的场景让彭夏英记忆犹新。

那时她家还是贫困户,住土坯包養房。“总书记从客厅到厨房、卧室、厕所,一间一间屋子看,一点一点算脱贫账,鼓励我们要树立信心脱贫致富。”

这份特殊的“新春关怀”,为红色圣地井冈山注入无穷动力。

人心齐,泰山移。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摘帽”的贫困县。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村民在悬挂灯笼(2024年2月5日摄)。新华社发(李劼 摄)

循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看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

如今,神山村通往外界的盘山公路畅通无阻,神山红色文化新业态方兴未艾,合作社蒸蒸日上,精品民宿遍布乡间……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气象更新。

“这几年家里盖了民宿,买了新车,两个儿子都成了家,还添了小孙女,喜事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不晓得总书记要是再来还认不认得出我们嘞!”彭夏英眉开眼笑,“请总书记放心,老区人民的日子好了,还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循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感受到人民领袖同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心贴心的深情厚谊。

寒风凛冽,北京城市副中心,京唐城际铁路运潮减河隧道盾构段施工现场依旧火热。

在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运潮减河隧道内,施工人员在拼装管片(2024年2月4日摄)。新华社发(中铁十四局供图)

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项目测量主管李维川坚守一线,作为“盾构机的眼睛”,为“大国重器”地下掘进保驾护航。

“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术人员,是总书记的关怀激励我成长。”眼前的隧道仿佛联通了时空,带李维川回到11年前的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的工梯下到20多米深的地下作业平台,看望慰问一线劳动者。刚参加工作的李维川站在工友的队伍里,离总书记那么近,他感到特别幸运。

“总书记说,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殷殷嘱托,在李维川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11年来,他扎根一线,奋力打拼,参与了16条盾构隧道的测量任务,并在2021年一次性通过施工行业最高执业资质一级建造师的考试。

“今年是项目施工关键年,计划年中实现全线洞通,为京唐城际铁路项目2025年底全线开通运营奠定基础。”展望未来,李维川信心满怀,干劲十足。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基层劳动者的关怀始终如一。正是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2019年2月,也是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前门石头胡同的一家快递站点,看望正在工作的“快递小哥”。

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当时,快递员刘阔和他的同事们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叮嘱,倍感振奋。“跟总书记握手时,我心里特别温暖和感动。我觉得,平凡的‘快递小哥’也是光荣的职业!”

这个在河北农村长大的“85后”小伙子,负包養平台推薦责派送快递的区域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字画街——琉璃厂古文化街。“现在是快递高峰,每天要配送200多件,从早忙到晚。今年过年就在北京,保证春节快递不停。”

北京市琉璃厂古文化街一景(2024年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总书记一心为民。见到总书记那天起,我就要求自己也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刘阔说,他一直牢记着总书记的话,努力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工伤保险、职业伤害险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多亏了北京市配套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我的孩子去年来北京上学读书了。”

暮色里,刘阔开心地跨上电动车继续穿梭于大街小巷,身后闪烁着万家灯火。

循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听到梦想拔节生长的声音。

内蒙古呼和浩特,聋哑女孩王雅妮正忙着为新学期备课。

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从小的梦想,点亮这一梦想的是数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那次会面。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住在这里的孩子。王雅妮正是其中一个。

“见到习爷爷那一刻,我一下子就认出他来了,心里特别激动。怎么也没想到习爷爷大过年的竟然会专门来看我们。”时隔10年,提起当年的情形,王雅妮仍历历在目。

王雅妮(右)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同事交流(2024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总书记鼓励她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她情不自禁伸出右手弯了弯大拇指,向总书记“说”谢谢。总书记也伸出手做了同样的动作,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习爷爷让我认识到,我们都是他疼爱的孩子,都应该为梦想努力奋斗。”

感受着社会温暖长大的王雅妮,变得自信,也愈发勤奋。她的眼里总闪着光,脸上挂着笑,将青春绽放在特殊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努力将这份温暖传播出去,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实现梦想。

美好的期盼

山西平遥,红红火火,年味渐浓。

读春联、赏花灯、逛非遗市集、看社火巡演……“中国年”活动拉开大幕,四包養網海宾朋尽情感受古城魅力。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活着的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风貌,走进平遥牛肉店、推光漆器店、东湖老醋坊,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展特色经营情况。

漆器店内,各式各样的推光漆器琳琅满目,流光溢彩。“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元素增添了新年的喜庆氛围。

“总书记非常关心非遗传承发展,详细了解了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叮嘱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宏源泰漆器有限公司经理王辉明回忆说。

“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千年古城历久弥新。

目前,涉及平遥古城121条街道30.22公里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面完工,古城环境大为改善。2023年,推光漆器产业实现产值翻番、利润翻倍,非遗品牌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行程万里,文韵悠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把文化的力量注入百姓心田——

在内蒙古,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轻弹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在北京,同胡同里的老街坊们一起包饺子、贴福字;在云南,敲响佤族祝福木鼓……新春祝福寄托美好期盼,唤起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交融。

昆明滇池,阳光和煦,鸥鸟成群。

游客在昆明滇池边投喂红嘴鸥(2024年1月17日摄)。新华社发(刘元嵩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带着8岁的双胞胎儿子漫步岸边绿道,边走边给孩子讲解:“天上飞的是红嘴鸥,水里游的是白骨顶鸡……”

曾几何时,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成为我国受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期间,特意来到滇池了解情况,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游客在昆明滇池边游玩(2024年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修复滇池生态系统、科学划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实现“生态蝶变”的滇池,如今重新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总书记朴素的话语道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贵州山区,“中国天眼”凝望星河。

春节临近,37岁的FAST测量与控制工程师孙纯正在紧张地制定观测任务,与她并肩战斗的还有近百名同事。

对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们,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勉励时时回响在耳畔,让我感到重任在肩。”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姜鹏说,工作人员全年无休、日夜坚守,换来了“中国天眼”性能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天眼”成果频出: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

2023年2月13日,姜鹏(左)在贵州“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下与工作人员交谈(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殷殷期盼,正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中化为累累硕果。

四川大凉山,彝族女孩吉好有果清亮悠扬的歌声在天空回响。

她梦想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梦想的发端,始于2018年。

那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坡陡沟深的盘山公路,来到昭觉县三河村吉好有果家中。

俯瞰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新居(2024年2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得知吉好有果喜欢唱歌,习近平总书记问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话音刚落就唱起在学校学的《国旗国旗真美丽》。纯真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人们。习近平总书记带头鼓掌,称赞她唱得好。

“习爷爷鼓励我好好学习,我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朝着梦想努力。”吉好有果说,“家乡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也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包養蓝天亲亲您……”去年举办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吉好有果又一次唱起熟悉的旋律。美妙的歌声飞出大凉山,飞向全世界……

“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印证着“人民至上”的不变宗旨,彰显了“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诠释出“不负人民”的永恒初心。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正向着崭新的春天,奋进!

文字记者:史竞男、王秋韵、王思北、王鹏、董博婷、宋瑞、翟濯、王朋、秦婧、梁爱平、赵鑫虎、范帆、张骁、陈旭、魏婧宇、王学涛、丁怡全、欧东衢、尹恒

编辑:王绚、吴晶晶、张爱芳、包昱涵、贾伊宁、杜潇逸、陈海通、郑雅宁、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曹江涛、王洁

四川:以花为媒 美查包養行情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_中国网

  包養網3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小朋友在油菜花田旁写生。

早春时节,四川地区油菜花次第开放,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油菜花观赏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踏青休闲包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包養網记者 王曦 摄

<  1  2  3  包養網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試乘“軌道找房屋上的長株潭”

  

  &太子大樓nbsp;      

      美麗城堡 冷冬尾月,氣象陰冷,綠葉FUN設計凋落,花盡繁茂。城軌車廂里卻暖和如春,干凈整潔,茂生新天地NO5顯示屏上閃亮“19°C”。從長沙地鐵三號線侯家塘站上車,到湘潭北站出站,原認為要在山塘站直達,現實曾經可以中轉,用時不到1個小時力漢寬庭NO7-DE區,比自駕美慕里還要快,我就站在了湘潭九華區的地界上。

    長株潭城際軌道路況西環線一期工程試運轉已有半年,我南門愛室大樓是第一次切身體自由自在NO3-A區驗城軌之速。為什么不叫地鐵而叫“城軌”呢?本來列車從侯家塘到湘江新區的紅橋站,一向在化好妝後,她帶著丫鬟動身前往父母的院年年如意NO81子,途中遇到了回來的蔡守。地下地道里行駛,過了紅橋站,就鉆出空中駛上高架。坪塘、雙湖、黃家灣、船形山這四個站都建在高架島上,華馨園湘潭北站則又鉆進湘潭高鐵北站的腳下。明瀚居

    長株潭相距并不遠,但路況算不得便利,我往湘潭和株洲的次數屈指可數。此刻有了三市城際鐵路,加上城際公交和城軌,投親訪友和游玩就更便捷了。當然更主要的是經濟協作會更親密,湘潭九華區由長沙湘江新區代管,城軌沿線一座科技新城指日可待。

中央公園NO2(善化)

荷墅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長株潭融城是個老話題。從漢代以來2000年直到明清,湘潭與株洲都是附屬長沙國、長沙郡、長沙府,自古風雨同舟。110年前,平易近國湖南都督、株洲茶陵人譚延闿命令建築中國第一條古代公路——長“花姐!”奚世勳不由自主的叫了一聲,渾身都被驚喜和興奮所震撼。她的意思是要告訴他,只要智富阿舍能留在他身邊,就根本星天地不在潭公路,出發點是長沙新軍駐地之一的協操坪,經韭菜園、黃土嶺、新開旺春風展、年夜托展、暮云市,再經易家灣、板塘展至湘潭市對河的鹽船埠止。1966年“年夜串聯”我曾沿著做的。野菜煎餅,試試看你兒媳的手藝好不明日文南好?”這條路步行到湘潭,還到了株洲331廠,抗日戰鬥時代這里是第11兵工場,株洲331廠宿舍住著我尊重的中學川普大地教員。往年我特原墅NO25地自駕到了湘潭的窯灣古鎮,窯灣還保存著昔時的car 站,由湖南省公路局總工程師、長沙寧村夫周鳳久de富貴居sign。



 書香豪門“當然!”藍沐毫不猶豫的說道。   小時辰就傳聞要把長株潭合并更名,明大富良野NO2耳朵聽出繭子也沒比及這一天,這十幾年顯明加速了程序。2009年6月,長沙、株洲、湘潭三年夜城郊區號同一為“0731”,三市德律風號碼也同步并網升位,株洲加2,湘潭加5,長沙加8。我猜如許加碼的緣由是三市都愛好麻將,不是嗎,“中清一街52號華廈2”“5”“8”都是“將”,長株潭歷代都出了不少將帥,也就不分彼此高下,大快人心。



湘潭的城標“湘蓮”

  北揚上邑NO11  現現在,長株潭三市穿插棲身和下巴黎花園廣場班的越來越多,路況日益忙碌,聯絡接觸加倍慎密。長株潭城市群、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將在我們面前成為實際,等待著三富裕人生NO7個城市配合成長、比翼齊飛。

                       &nb啟順名廈sp;&第一家庭n囍事連連NO10bs六御p;           佳馨家園A區         全台首學              太子WiN-i別墅B區                 2024.1.17

欢乐查包養app校园_中国网

11月29日,学生和老师在滨湖路小学表演《变脸》。

当日,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举行主题为“逐梦新时代 健体向未来”的包養網心得体育包養文化节。开幕式上,孩子们表演民族歌舞,跳腰鼓舞,展示阳光运动团体操,共度欢乐包養網时光。

包養網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包養網排名<  1  2  3  4  

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区域科创高地查覓包養價格的角色与作用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世界经济史看,无论是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还是由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后发国家,抑或是那些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技术升级和由此推动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与核心。改革开放以来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包養網国赶上了“超级全球化”的浪潮,主要依靠外源式技术演化路径,在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过程中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化逆潮兴起,美国在对华战略竞争总体框架下对中国的技术升级采取了“卡脖子”“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压制手段,意图将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锁定在中低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说,如果无法顺利实现技术升级,就会落入“中等技术陷阱”,就很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科创高地,通常指科创要素集聚、科创成果及成果转化密度高、高科技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区域。通过对全球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观察发现,区域科创高地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破解“中等技术陷阱”难题、实现技术跃升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養網排名。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硅谷之于美国长期保持科技创新“山巅之国”的作用和意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区域科创高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卡脖子”“脱钩断链”的情势下,区域科创高地能不能率先在全国蹚出一条路子,引领国家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是事关全局的命题。

在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理论研究方面,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扩散提供了一种有说服力的解释。1985年,Lundvall首次提出“创新系统”概念,认为创新是一种系统性行为,由关系网络、国家制度安排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Braczyk等沿袭了创新系统理论对创新系统边界的空间定义,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即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的创新主体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创新的区域性系统。Simme进一步研究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包含五大要素,即生产企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机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我国关于区域科创高地的研究文献亦是汗牛充栋,尤其是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要以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为重点带动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水平”以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极、区域创新高地、科技创新集群区等研究不断丰富。这些相关文献为研究如何发挥区域科创高地在中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作用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过往的研究虽然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提炼,但仍然缺少从国家层面探讨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的角色作用的研究,关于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关键要素及发展路径、机制等系统性的研究也仍然不足。由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回答3个基本的问题:区域科创高地在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有哪些?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引领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区域科创高地在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的角色和作用

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制度、组织乃至经济社会结构、政府市场关系等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其中,一些区域科创高地率先突破并形成示范、带动、辐射和扩散效应,是中国推动实现技术升级、跨域“中等技术陷阱”的重要抓手。

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技术升级和由此产生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与核心。一般而言,后发国家想要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从技术创新的水平刻度看,①需要“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能力;②需要在现有技术领域通过持续技术升级向“8以上”的高水平应用技术迈进,才能成为科创强国及高收入经济体。通常技术演化有2条路径:①外源式路径,即获取外来技术,即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主动吸收、消纳其技术溢出,提升自身技术水平;②内生式路径,即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与研发投入等方式培育科技人才队伍与积累知识资本,同时通过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和汇聚科创资源要素,实现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然而,仅依靠外源式路径实现技术跃升,可能存在3点风险:①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时常将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保留在母国,导致技术后进国家靠外源性途径难以实现技术跃升;②当后发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发达国家启动对赶超国家的打压,阻碍其技术进步;③技术转移易受地缘政治及国际形势影响,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如果走技术升级的内生路径,不仅需要持续的教育及研发投入,而且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作为支撑。许多后发国家不具备这2个条件,因此面临落入“中等技术陷阱”的风险;特别是当发达国家停止技术转移时,就很大可能会掉入“中等技术陷阱”。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创新,将应用技术提升至世界顶尖水平,将推动整体性的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从中国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看,目前仍然缺乏“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而且应用技术总体处在“4—7”的位置,尚未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与此同时,美国联合盟友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卡脖子”“脱钩断链”等做法阻断了中国技术进步的外源式路径,意图将中国锁定在当前中等技术水平。如果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就不可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坚决反对“卡脖子”和“脱钩断链”,另一方面正在努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科创高地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下,国际科技竞合正呈现出以区域科创高地为主营地的格局。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等都吸引、集聚了来自其国内外的高端科创要素,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集群,对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发现,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地理集聚趋势。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点:技术知识的溢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空间局限性,溢出效应随地理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需注意的是,这种知识的空间嵌入性并不意味着在科创高地的企业要与非本地的技术和知识割裂;相反,科创高地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能进一步促进全球人才及企业的集聚,从而推动形成全球性知识网络和知识流动。同时,创新集聚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创新水平与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的区域科创高地正在加速形成中,开始成为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先行者”“探路者”及“试验田”。例如,科技集群代表了科技活动最集中的地域,因此地域科技集群可以看作是区域科创高地的典型代表,中国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科技集群进入全球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表1),在132个经济体中,中国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21个,5年增加14个。其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排名第2位,北京排在第3位,上海-苏州科技集群排在第6位,上述地区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占世界份额达到13%,科学论文产出占世界份额达到7.7%。

区域科创高地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要成为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中国的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推动取得“从0到1”原始创新的突破,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策源地。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在不同领域积淀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从而对破解中国面临的“卡脖子”科技难题,特别是在推动实现“从0到1”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区域科创高地需要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引起技术外溢、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连锁反应,形成技术与产业之间互促共进的动态升级效应,从而对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产生重要作用。

吸引和汇聚高端科创资源,成为国际顶尖科创人才与科创资源流入地。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在发育较为成熟的市场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基础上,率先形成鼓励原创思想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与人文环境,才能具备打造成为能吸引全球高端科创人才、资本、资源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潜质。

推动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成为国家科创生态样本间。区域科创高地先行先试,在打造良好科创生态系统过程中形成有效做法和经验,然后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从而为国家整体科创环境和科创生态的改善优化做出示范。

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

在科技强国建设的统领下,我国有不少地方提出了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口号和目标,但区域科创高地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从科技演化的角度,一个地区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创高地,至少需要考虑涵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过去、现在、未来全生命周期的三大要素。

过去:科技与产业发展积累的基础

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具有连续性、递归性、演进性的特点,因而一个地区积累的科技知识与能力及工业化水平是其打造科创高地的基础。这是“过去”对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潜在影响。

正如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所言,新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技术又来源于先前的技术。但需要注意,原有的技术、知识及工业化水平只是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有利条件。经验地看,有基础不代表永远保持领先,因为科学技术的流动性、突变性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科技前沿国家(地区)与科技赶超国家(地区)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点和热点看,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半导体、5G通信、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决定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美国等在前沿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主导权的领先国家开始实行技术保护主义,对科技赶超国家进行打压,以保持自身绝对的科技优势。在这样的情境下,科技赶超国家(地区)自身积累的科技基础和自主研发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考察产业与科技的关系,最直观的是原始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但两者间的关系实际上远远不止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一个地区前期的产业发展积累既会给科技创新提供需求和支撑,但也存在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即因固守过去的优势而错过甚至扼杀可能会带来创新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化逆潮兴起的现实背景下,一个地区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及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对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会带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需求。产业链上、下游和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溢出,后进国家的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干中学”来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与产业转移。中国有许多产业领域都是由于深度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才走出了“先模仿后创新”的路子。另一方面,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也意味着被“卡脖子”时落入“中等技术陷阱”的风险上升。如果不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努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更高且更难被替代的位置,某一领域里已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在遇到颠覆性技术时仍可能会变成规模不经济。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工程院自2015年起每年持续发布的“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显示,尽管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落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只有实现技术跃升与产业升级的同步,把技术话语权转化成规则标准话语权,才能拥有有效应对“卡脖子”“脱钩断链”的反制手段。

现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与能力

这里提出的“现在”要素是指科创资源与科创市场,即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前端投入和组合能力,以及后端转化和消化能力。“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国际资源)、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不仅仅是对贸易投资领域和生产领域而言的,一个地方能否打造成为科创高地,同样与能否最大化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密切相关。因为技术进步依赖于2个条件或2种能力:①科创资源要素投入的规模、质量及组合——全球科创资源汲取能力;②可吸收、消化科创成本,以及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全球科创市场拓展能力。这可以看成是一个地方在“现在”可获得科创资源和拓展科创市场的能力对其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硅谷是这方面的典范:从全球汲取高端的科创资源要素,在硅谷进行配置组合,产出的科技成果在全球市场上转化为财富和资本,再通过成熟的风投创投体系投入科技创新中。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核心是开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导致了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便利流动,形成了现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从实际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包揽覆盖所有技术的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即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关键核心技术及一些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上依赖进口。应当说,在“超级全球化”时代,各国包養平台推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个地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和能力越高,成功打造科创高地的概率也就越大。在今天全球化逆潮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时,应对的办法绝不是封闭起来。尤其是大国,凭借比小国大得多的市场规模优势,如果能够利用好市场优势通过更高水平开放更深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就会越开放越自主。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在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供应链安全可靠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考量。这导致一个地区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客观上又不得不面临效率与安全的两难选择。余永定认为,产业是一个体系,这意味着安全性的提高必然以生产效率的下降为代价;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意味着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速的提高,但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将会下降。一国必须在产业体系安全性与最大程度参与国际分工之间找到平衡。这意味着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前提下,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之间需要实现动态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恰恰需要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合理的创新布局和产业分工来实现。

未来:培植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科创生态体系

“未来”要素是指一个地方形成了能使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蓬勃发展,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原创思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科创生态系统。科创生态系统是直接关系到培育面向未来的科创主体和科创能力的,所以可以将科创生态系统看成是影响一个地区科创未来的关键要素。创新生态理论认为创新系统的质量、效能的高低,根本在于能否形成一种创新生态,这个创新生态里的“种子”“阳光”“空气”“肥料”“水分”“土壤”,“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形成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整体”。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可进入的市场、人力资本、融资及企业资金来源、导师顾问支持系统、监管框架和基础设施、教育和培训、重点大学的催化作用、文化支持。

从技术演进论看,“技术如同生命体一样,它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也没什么本质差异”。有意思的是,是需求催生技术,还是技术创造需求,这在自然界生态系统里就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技术思想家认为技术本身也在创造着技术,“每个技术的存在总是需要另外的支撑技术来制造它,……而这些支撑技术反过来又需要它们自己的次级支撑技术”,“已有技术的组合提供了新技术的可能性:一种潜在的供应。而人类和技术的需要又创造出了无数的机会利基市场:一种需求”。

为此,要形成良好的科创生态系统,即让需求催生技术,让技术引致需求,让技术创造技术,进而形成循环共进、生生不息的系统,其关键在于有包容各类科创主体(包括大、中、小企业)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人文社会环境;而打造这样的生态系统需要市场与政府各自发挥作用、实现有效结合。

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引领国家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客观分析区域科技高地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并从全局角度对区域科创高地的布局与分工进行研究,在这两者基础上提出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引领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对策建议。

明确国内区域科创高地的目标与定位

从中央战略部署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造科技强国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包養網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从全局角度对区域科创高地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了基本指引。

从各地推进的情况看,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北京、上海及一些具备了良好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基地率先提出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科创要素最为丰富、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先后获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区域科创高地方面已经成为全国的翘楚。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方也在加快打造区域科创高地。例如,成渝、武汉等地是努力追赶的典范,也相继获批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西北、东北等中心城市(群)也在争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从规划文件看,在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的统领下,各地重点打造的区域科创高地在目标定位方面有所差异(表2)。下面以重点地区为例。

京津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功能定位,提出“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大任务;作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北京市提出了“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长三角。科学技术部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编制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及“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作为长三角科创的核心增长极,上海市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且是“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家提出建设的第3个国际科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等。广东省明确了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的目标;作为大湾区重要核心城市的香港提出了要“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另外2座大湾区核心城市也极为重视,深圳提出到2025年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广州提出“到2025年,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成渝地区。作为正在崛起的中部枢纽,成渝地区也借势借力“一带一路”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

客观研析区域科技高地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区域科创高地的现状进行研究和评估,客观把握这些地区的科创水平、能力及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笔者在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内外科技创新研究和评价机构常用的科创衡量指标及相关地区“十四五”科创发展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比对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较为通用的衡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和科技金融的指标,作为评价区域科创高地科创水平和能力最基本的指标(表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基本指标大致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创水平和能力,但仍难以描绘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全貌。为此,在做各个区域的具体分析时,需要运用更多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具体的情况。

从不同区域科创的特点出发来研究区域技术跃升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例如,从国内科创水平较高地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结构(表4)管窥这些地区的科研结构特点,可以观察到:京津冀地区,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与应用研究经费支出占比均是全国最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北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支出的占比更是居全国之首,这与北京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和研发机构为重要主体的科研结构相关。长三角地区,基础研究支出占比、应用研究支出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企业贡献了近八成的R&D经费且其中九成以上是试验发展支出(表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科研体系以企业为重要主体的特点。但是,上海基础研究支出占比还是高于全国的,这与上海高校和“大院大所”相对密集相关。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没有相关统计数据,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广东省R&D支出结构与全国的支出结构最为接近。但是,深圳和广州这2个大湾区核心城市的R&D支出结构又有所不同:广州的高校和研发机构相对较为密集,因此包養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占比较高;而深圳科创企业较为密集,因此试验发展支出占比较高。当然,这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的区域科创高地的特点。未来还需要在分析清楚各个区域科创高地的特点和优劣势后,才能研究提出下一步这些地区如何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技术跃升和产业升级路径。

从全局角度对区域科创高地布局与分工进行研究

在中央推行科技强国战略下,地方上打造科创高地的热情很高。许多地方在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都强调要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不少地区正在积极建设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但是从初步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地区科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科创资源要素恶性争夺、科创一体化滞后于产业一体化需求等矛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王光辉指出,区域间疯狂抢人、区域科技合作“纸上谈兵”、区域产学研用机制不畅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在研究区域科创高地时,不仅需要研究某一地区本身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而且应当从全国统一的科技大市场角度观察研究各个区域科创高地的布局、分工及其对提升国家整体科创水平的作用。

区域科创高地应率先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科技大市场,彼此间形成合理的劳动分工。经典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假设是资源要素的稀缺性,而现实中科创资源要素更为稀缺。为此,从提升科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不同区域间和城市间充分但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基于良性竞争形成的劳动分工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经验地看,无论是基础科研还是应用技术,区域劳动分工都是必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集中在某些区域是合理的,因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均衡是非常态,非均衡是常态。就基础科研来说,科研机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各地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去设立具有同样功能、承担同样任务的科研机构。这表明基础科研会集中在某些区域。同样,在应用技术的转化和使用方面各区域也是不均衡的,因为这涉及各种要素,包括足够量的工程师、产业集群、供应链和产业链布局等。破解区域技术发展不均衡难题、促进区域科创高地技术向其他地区的溢出和扩散,客观上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各级政府在基础科研和技术应用领域不应当有“自给自足”的思想,对科技资源要素的流动设置各种障碍,而是应该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全国统一的科技大市场的形成。

强化中央统筹与区域科创高地建设有机结合,务实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为了避免各地“关起门来”恶性竞争,强化中央统筹是必须的。中央已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从实际看,中国需要利用好科创新型举国体制,以此打破阻碍科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市场的区域分割。特别是在美国以“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手段打压中国高科技的情势下,务实用好科创新型举国体制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两者之间的结合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切。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率先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从全局看,中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对外有效应对美国等对华高科技“卡脖子”“脱钩断链”的挑战,对内加快实现由要素规模驱动到科技创新引领的发展动能转化。一方面,这需要中央加强统筹,加快推进全国科技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打破阻碍科创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另一方面,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和科创中心,营造以企业、科研机构等为主体的良好科创生态,推动形成以区域科创高地引领的、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区域劳动分工,形成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由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不仅需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强自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还要率先打破科创资源要素流动的区域分割和行政障碍,以区域科创协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科创大市场做出引领示范。未来这些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引领和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仍是需要智库和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何冬妮、易达,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新春走基层丨草原上的夫妻卫生院_中国乡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1月7日拍摄的西乌珠穆沁旗巴彦高勒卫生院临时院址(无人包養平台推薦机照片)。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巴彦高勒卫生院,院长姚春明和妻子陈丽华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个年头。这个位于草原深处的小小卫生院,医护人员一直维持在5名左右,由于远离城镇、生活不便、工作条件简陋等原因,20年来,同事包養平台推薦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们夫妻俩一直坚守在此。

巴彦高勒卫生院很小,但是服务着周边6个嘎查(村),包養行情3200多名群包養众。对牧民们来说,姚春明和陈丽华是他们的贴心朋友,他们离不开这对夫妻。而对于姚春明和陈丽华而言,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新华社记者 王泽聪 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