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肯基础设施合作结查包養網出累累硕果(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_中国网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多次访问肯尼亚,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留下千古佳话。如今,中肯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打造“国家地标”“合作丰碑”“民生工程”,续写一个个促进共同发展、增进民众福祉的动人篇章。

内罗毕快速路——

“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

夜幕降临,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核心商务区的内罗毕环球贸易中心灯光璀璨。该项目由中航国际投资运营,最高建筑物184米,是内罗毕的地标性建筑。站在贸易中心最高处远眺,一条现代化的交通干线灯火通明,贯穿目之所及的整个城市。这条交通干线,就是被当地媒体称为“内罗毕交通大动脉”的内罗毕快速路。

内罗毕快速路有个当地名字叫Moja,由快速路起点站和终点站各自站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在斯瓦希里语中是“一”的意思。快速路项目公关经理简妮·昂吉尤说:“这是肯尼亚首个收费公路项目,也是中国在肯尼亚的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正如快速路的名字那样,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

内罗毕快速路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包養網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路桥”)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全长27.1公里,是一条连接内罗毕市区与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途经内罗毕核心商务区、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议会大厦等重要地标,将市区到机场的通行时间由2小包養網时缩短至20分钟。截至2023年9月底,快速路累计通行车辆突破2200万辆。

波琳居住在内罗毕东南的卫星城米洛隆戈。工作日的清晨,她要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再赶到市中心上班。“以前,我和孩子们需要早晨4点起床,最迟5点必须出发,否则都得迟到。现在到市中心只需要半个小时,我们再也不用那么辛苦早起了。”

肯尼亚交通部副部长姆布瓜表示,快速路在大幅缓解内罗毕交通堵塞、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肯尼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助力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的经济、交通及旅游枢纽。

在内罗毕经营旅游公司的摩根·穆坎达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来内罗毕的各国游客对快速路称赞不已,不管是从机场到酒店,还是从市区出发去草原看野生动物,不堵车能省下不少时间,旅游体验也会更好。

走进内罗毕快速路的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全线54路高清路网摄像机的实时画面。当地值班人员运用自动监测系统,对拥堵、逆行、行人穿越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中国路桥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建设期雇用当地员工超60包養網價格00人,当地200家分包商和数百家建筑材料供应商从中受益。目前,项目运营雇用当地员工超500人,占员工总数约95%。“内罗毕快速路不仅为肯尼亚引入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运营和管理体系,而且促进了当地民众就业。”

25岁的布莱恩·马森盖里来自内罗毕以西400多公里外奔格马镇的一个贫困乡村,入职内罗毕快速路项目之前,只到过一次内罗毕。入职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收费员,成长为快速路首位肯尼亚籍收费站站长,如今已经在内罗毕安了家。“日常工作和项目培训使我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我要和中国同事一道勤奋工作,不断追求高标准和高质量。”马森盖里说。

蒙巴萨港新油码头——

“不仅要建设好国际化码包養平台推薦头,也要守护好这里的蓝色生灵”

从内罗毕乘坐火车,沿着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行驶5个多小时,记者来到肯尼亚东南沿海城市、拥有东非第一大港的蒙巴萨。

蒙巴萨港原来的油码头处理90%以上运往肯尼亚及周边国家的石油产品,在东非各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老旧的油码头早已无法满足肯尼亚的需求,当肯尼亚寻求合作开发时,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与肯尼亚携手同行,这是真正的朋友。”2022年1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蒙巴萨新油码头竣工,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竣工仪式上如是表示。

从2019年2月正式开工,到2022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让肯尼亚拥有了一座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油气装卸码头,蒙巴萨港迎来新的生机。

肯尼亚石油管道公司运营经理哈德森·马拉米说,新油码头可在24小时内完成对一艘油轮的卸载,单个泊位平均输油流量是旧码头的3到4倍。“这极大提升了蒙巴萨港油品处理能力,并带动当地上下游企业发展,为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黄昏时分,蒙巴萨港新油码头上橙色的输油臂整齐排列,与落日余晖下的海面融为一体。蒙巴萨港附近海域生活着海豚、座头鲸等2000多种海洋生物。新油码头在施工策划阶段即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在保证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周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

项目工程团队在附近海域设置了8个监测站,每天对海洋水质实时监测;设置了4个观测站,对海洋生物状态进行监测;聘请当地有资质的海洋监测包養網团队参与项目施工活动监测,监测数据每周上传到肯尼亚环保局,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我们不仅要建设好国际化码头,也要守护好这里的蓝色生灵。”项目经理林治平说。

斯瓦克大坝——

“很多人因为项目建设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肯尼亚阿西河与斯瓦克河的交汇处,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斯瓦克大坝正在峡谷中崛起。记者抵达大坝施工现场时已是夜晚,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与大坝上的一盏盏路灯交相辉映,装卸车、挖掘机、压路机来回穿梭,大坝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斯瓦克大坝属于斯瓦克多用途水利开发项目一期工程。斯瓦克多用途水利开发项目是肯尼亚当前单体在建最大的集大坝、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实现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和“四大发展目标”,为肯尼亚东南部地区的供水、供电、农业灌溉带来巨大经济收益。

大坝所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有长短两个雨季,整体属于半干旱地区。雨季,阿西河水量丰富,但宝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地民众长期以来用水罐收集雨水,或者从水务公司的流动水车买水,耗时、费力且价格昂贵。

斯瓦克大坝项目经理李杉告诉记者,大坝建成后,储水量可达6.88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旱季缺水的情况,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域内100多万民众。

自2018年动工以来,斯瓦克大坝为当地提供了约2000个就业岗位,员工属地化率达90%以上。30岁的伊丽莎白·姆沃娃是斯瓦克大坝项目上的一名地质工程师,负责现场测绘、岩土岩石勘测等工作,已在大坝项目工作4年多。

记者见到姆沃娃时,她刚从大坝施工现场回到办公室。2017年从肯尼亚东南大学毕业后,姆沃娃在基图伊郡政府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门实习。“实习期间,我听到斯瓦克大坝项目招聘地质工程师的消息,第一时间就申请了。”姆沃娃说,“我在这儿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我看到了周边社区的变化,很多人因为项目建设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

“荆楚春耕图”喜见新质生查包養網产力_中国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当下火热的春管春耕现场,湖北省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推进一批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应用,催生出一幅技术含量高、生产模式新的“荆楚春包養網 花園耕图”。这实际上正是新质生产力为农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硕士生、“85后”站“C位”——

春耕主角“新”人多

“用宽窄行插秧机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点,行距稍宽,可以养鸭。”近日,在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的春耕现场,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导机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扎根农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发展,成立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配备自动菌藻喷灌的稻虾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储备了丰富专业知识,回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经过三年的试验,田淑娴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鸭和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除去田租、农资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发挥生态链中菌、藻微生物、小龙虾、水稻和鸭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营养物质,改良虾田的底泥,用鸭子控制小龙虾密度和为稻田除虫除草施肥,生产出规格大颜值高的小龙虾,不仅可以节约饲料、渔药、农药、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还能提高小龙虾、大米、鸭蛋鸭肉的品质和口感。”田淑娴说。

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包養田淑娴便在村里逐渐成为了“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的难题常常来找她请教。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200余人,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田淑娴还开起了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形式探索更丰富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现场,记者发现,劳动者正向过去以传统农民为主向以高素质农民为主转变。

在襄阳市南漳县,今年水稻育秧主体大都是“80后”“90后”新农人创办的合作社。赵青就是其中一名“85后”,创办了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品种创新,实现了亩均纯收入2500元。“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首先要规模化、机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的助力,我们研发了功能性的低糖米,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了精深的稻米加工产品黑米茶,相关有机产品的价格,从传统的3.5元一斤可以卖到现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产品的身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青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高学历人才有17人,已经在特色水稻和黑色杂粮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杂粮食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春耕土壤焕“新”颜

包養这块地准备种玉米,先抛洒液态粪肥,再翻耕。”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油菜花海基地技术负责人谢四涛带着一台拖拉机牵引粪肥车正在进行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作业。他负责盛砦村上千亩油菜和玉米种植管理。在他看来,粪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就像给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这些都是发酵好的周边村庄的畜禽粪便,还田之后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产量,对环境也好,减少污染。”谢四涛计算过,这种技术能让油菜籽亩产量达400斤,较常规增产7.9%,玉米亩产量达1200斤,较常规增产8.2%。

万物土中生,种地先养土。湖北全省布局设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81个,平均每10万亩耕地达到1.8个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各级每年编制有分量的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耕地质量建设和地力培肥提供支撑。同时为了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当前,湖北正建立“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管网输送、“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等还田模式,扶持培育了70多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精确掌握每块土壤到底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营养元素、如何补施这些营养,湖北还持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每年稳定在90%以上。“根据测土的结果和作物的需求来精准施肥,像这块地种松花菜,注重补充氮肥、适当补钾肥就可以。”云梦县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四田说,产量可比之前提高20%,化肥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减少了30%以上。

田种得好,离不开好土,更需要好的施肥技术。今年春耕,湖北还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油菜)种肥同播、一次性机械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从1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1%以上。

施好肥,养好地。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湖北耕地质量等级连续5年提升,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可靠保障。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

智能农机开始挑大梁

日前,黄冈市浠水县禾溢园家庭农场里,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台激光平地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来回驶过地里,不一会儿就将田平得整整齐齐。

浠水县多丘陵农田,高低落差比较大,以前都是用挖机来做平整,靠挖机师傅的肉眼和手感来确定高度差。今年春耕,很多家庭农场、合作社使用配备了北斗智能检测终端的激光平地机。“激光平地机通过北斗卫星和激光来控制角度,平整土地,大大提高了平整的效率,将地块高低落差控制在5厘米内,非常好用。”禾溢园家庭农场主黄金安说,这能将成方稻田土地高度差控制在2厘米范围内,使机插大田插秧时平均水深1-3厘米成为可能,同时大大减小了漏插率,避免了淹秧、露秧现象的发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至关重要的步骤。

除了包養整田智能化,今年春季田间管理方式也更智慧化了。在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周边1500亩农田里,实时监测地图中的这些农田被划分为了500块左右的地块,每一块农田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证。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新星说:“随便点开一块田,它的面积是多少,地力等级是多少,一目了然。通过大疆农田巡航机传回的高清田间照片和AI分析,再结合不同田块的情况,展示出田间苗、肥、墒和病虫草害等各种情况分布图,我们就可据此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育秧也实现了智能化,不再“看老天脸色”。在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育秧实现了全程智能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都可以实现智能监测,远程调控。“它不仅摆脱了靠天育苗的困境,而且比传统大田育苗效益至少提升了2倍,育苗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田淑娴说,“前段时间持续阴雨,幸亏有了育秧工厂才没有耽误农时。”

今年早稻秧苗育好后,从4月10日开始,黄金安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1个人仅用两天时间就插完了100亩早稻,“比普通插秧机效率提高了20%,人工节省了一半。”

“近两年,湖北智能化农机购买意愿增长迅速。比如无人机,2021年购买1179台,2023年2869台,两年增幅达143%,智能农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作业服务处处长陶保平介绍,湖北已探索建设一批集成了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农场。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打算每包養網比較年解决在各地智慧农场建设中实际遇到的2-3种问题,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完善和推广,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水平迈进。

江西全力以赴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查包養行情业_中国网

本报讯(魏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近日,江西全省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上饶市召开。会议要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狠下功夫,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把农包養網业建设成为大产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江西全省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企业实力明显提升、市场开拓多点突破,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三产融合发展涌现新业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链条。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包養網排名”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围绕培育壮大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引领力带动力,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拓宽市场渠道,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强化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直供体系,力争更多农产品入驻高档商超、列入采购名单,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布局,提高冷包養链物包養網流整体质量与效率。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强化供应链一体化精准服务,打通农产品种养、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不断健全安全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深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赣鄱正品”知名度美誉度。纵深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规模化标包養網心得准化品牌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持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做大做强一批“赣字号”农产品品牌,让江西农产品品牌唱响国内外。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决扛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担当作为,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汇聚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大合力。要加强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在武查包養網汉成立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3月22日至24日,由中交二航局等承办的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交通智能建造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

image.png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成立

本次会议围绕包養網價格“数包養網價格智赋能 交通强国”主题,设置了一个主论坛、五个分论坛,聚焦当前交通智能建造重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交流展示交通智能建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上,中交二航局首席科学家张鸿以“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题作报告。据了解包養網,中交二航局以桥梁智能建造为包養網突破口,融合工业互联网理念,搭建了以工业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化发展”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包養網三链融合”为特征的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在超大沉井基础建造、超高混凝土桥塔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等多个场景中实现了转型升级,研发了千米级斜拉桥建造技术、海中超大跨悬索桥建造技术、超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研发了一体化智能筑塔机、R20000-720型塔式起重机、TD5000-30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等重大装备,助力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常泰长江大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image.png

会议现场

据悉,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是中国公路学会成立的第16个分会,也是首个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分支机构,通过集聚国内外交通建造领域优势力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造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唐林 晏久顺 童志阳)

2024年中国消费研究报告发布 服务型消费占查包養網心得比或超50%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4月14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期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下称中改院)联合主办、南方周末报社承办的“2024中国消费发展论坛”在海南海口召开。本届论坛以“把握消费脉搏,洞察发展机遇”为主题,邀请多方代表共同研讨中国消费新趋势,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机遇。

在论坛上,中改院副院长匡贤明代表中改院课题组发布以《释放服务型消费的巨大潜能——2024年中国消费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消费结构转型的进展,分析了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了以深化结构性改革释放服务型消费巨大潜能的相关建议。

《报告》指出,2023年,随着经济社会生活逐步回归常态,线下消费、接触式消费较快反弹,服务型消费比重止跌回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消费复苏成为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2023年,服务型消费呈现一定增长态势;城乡、区域服务型消费差距有所缩小;特色服务型消费爆款涌现。

《报告》认为,未来5-10年,我国14亿人的消费结构仍处于升级之中,仍有相当大的转型空间,仍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服务型消费转型升级是一个中长期趋势。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型包養網消费仍有相当大的升级空间。与发达国家(如美国)同一发展水平的消费结构相比,我国服务型消费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服务型消费潜力巨大,占比有望超过50%,我国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有望超过2万元。

《报告》分析指出,在看到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仍有相当大升级空间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到国民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制约了服务型消费潜力的释放,并客观上加大了其他领域的压力。一是服务型消费升级速度偏缓;二是收入与就业压力导致消费信心与消费预期尚未恢复;三是服务型消费需求与供给仍存在结构性失衡;四是服务业市场开放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五是统一全国服务消费市场面临挑战。

《报告》认为,稳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短期促消费要与中长包養期释放服务型消费的巨大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抓住消费领域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加快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这不仅成为短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而且成为中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何破解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结构性矛盾?《报告》认为,要以民富优先为导向加快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以稳企业为重点,尤其是重点支持民营服务企业发展;要以数字消费牵引服务型消费新业态发展,加大服务型消费新供给;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包養包養網排名高质量的服务供给;要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服务型消费软包養網硬件环境。

国家林草局部署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查包養經驗度改革_中国网

近日,国家林草局召开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部署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林草局将聚焦制约集体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打出政策组合拳,切实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推动集体林改取得新突破,力争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集体林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包養網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我国有集体林地25.68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60%,分布在2600多个县,涉及1亿多农户。2008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集体林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初步实现了包養“山定权、树定根、包養網 花園人定心”。森林质量显著提升,集体林森林蓄积比林改前增加了近39亿立方米,增幅近85%。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林农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改革成果,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提出,将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一是做好林权登记工作。自然资源部门和林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发力,妥善解决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鼓励各地探索高效便民的林权登记办证方式,推动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与林业管理有机衔接。二是推动集体林科学高效经营。有序扩大集体林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范围,以点带面提高集体林经营水平。优化林木采伐管理,进一步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完善公益林管理制度,优化集体林中公益林比例。三是发挥国有林场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开展场村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强村富民与搞活林场的双赢。四是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富民产业,扩大优质林产品供给,推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五是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林权收储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等涉林信贷业务,探索多元化林业包養贷款融资模式。六是支持先行先试。指导福建、江西、重庆加快建设深化集包養体林改先行区,扎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精耕细作“试验田”,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六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向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亮剑”_中查包養app国网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彭韵佳)为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国家医保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联合印发《2024年包養網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此次专项整治将重点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聚焦虚假包養诊疗、虚假购药、倒卖医保药品等欺诈骗保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严厉打击。二是聚焦医保基金使用金额大、存在异常变化的重点药品耗材,动态监测基金使用情况,重点查处欺诈骗保行为。三是聚焦骨科、血透、心内、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

此外,骗取生育津贴、隐瞒工伤骗取医保基金、冒用已故人员参保身份骗保等也将是打击重点。

此次专项整治对恶劣欺诈骗保犯罪行为依法从严重处,重点打击在犯罪中起组织、指使、教唆等主要作用的幕包養網后组包養網比較织者、职业骗保人等。对一般违法违规问题,以规范为主要目的,综合运用协议处理与行政处理,持续推进问题整改。国家医保局还将制定有关领域问题清单,督促引导定点医药机构对照开展自查自纠。

国家医保局介绍,2023年,通过持续推进全覆盖监督检查,已处理违法违规人员32690人,协同公安部门共侦破各类诈骗医保基金犯罪案件21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20名,追缴涉案包養医保基金11.4亿元。

据悉,六部门已联合召开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预计2024年5月督促定点医药机构对标问题清单开展排查;2024年11月聚焦工作重点,开展联合整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70项发明斩获日内瓦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国际发明展金奖_中国网

新华社日内瓦4月21日电(记者陈俊侠 王其冰)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21日在瑞士日内瓦闭幕,中国代表团携197项发明参展,共获得70项金奖和9包養網7项银奖。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包養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大气多参数探测光量子激光雷达”项目既获得金奖,也获得了本届发明展特别奖之一的“日内瓦共和国与州政府奖”。该项目可以在3千米的探测半径范围内同时实现二氧化碳浓度、气溶胶浓度和大气风场的高精度探测,可包養網心得显著提高气象环保领域的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6个参展项目获得5项金奖和1项银包養行情奖,覆盖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智化坚强电网方面的创新成果和雄厚科研实力。

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研发的面向特种应用场景的音视融合智能耳机不仅获得了金奖,还获得了特别奖。该发明可满足缄包養默和高噪声特种作业环境下语音交互需求,在公安应急消防、反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上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据介绍,本届展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项发明参展。

践行法治建设美丽中查包養網站国_中国网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

绿色发展的成效写在了青山绿水间,也写在了人们的生产生包養網活中。我国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人包養網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为51.包養網9%,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装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3年全国大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5%,“蓝天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快速提升到2023年的949.5万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们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事实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有利于为人们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包養網活方式,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多机遇。

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中,法治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宪法基础,在民法典、刑法中体现完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断健全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配合,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查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等。在依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同时,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持续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初步形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把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各方面,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推动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可以说,践行法治、保障有力,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让人与青山两不负。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的共同期盼,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各行各业和每个人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诗篇。


查包養網站扎根深山 守护杜鹃花家园_中国网

在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研究人员庄平(右)和王飞在查看杜鹃生长情况(4月17日摄)。

在龙门山脉深处的成都市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处占地620多亩的植物园。每到春天,104种杜鹃花次第盛开,慕名而来的人们徜徉其间,为之赞叹、流连忘返。

这个植物园就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也被称为中国杜鹃园,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杜鹃花保育与研究为核心目标的植物园,现已收集保存了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杜鹃420余种。

杜鹃花全属共有1000余种,我国有近600种,大多分布在西南、华南地区,作为重要的园林造园树种之一,被称为“从海边开到云端的花朵”。

杜鹃花是美包養丽的,但扎根在深山中的日子却是单调的。植物园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华西雨屏带”腹地,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仅10摄氏度左右,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很大。深山里手机没有信号,相伴的只有水流和鸟鸣声。在这样的环境里,植物园的工作者常年坚持不懈开展研究探索。植物园成立至今30多年来,他们坚持野外杜鹃花标本与种子采集。一次次翻山越岭、一次次悉心监测、一次次整装再出发,累计采集、鉴定并馆藏杜鹃属植物标本多达5000余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些年,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植物研究工作者主持编写了多本公开出版包養的书籍,把杜鹃花图文并茂地展包養现在读者面前,增进人包養網 花園们对杜鹃花和自然界的认知。在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工作了20多年的老主任庄平说,“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所以要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对自然心怀敬畏、尊重生命,我们现在干的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包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