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查包養網心得东菏泽:以科技创新描绘乡村振兴蓝图_中国网

山东省菏泽市科技局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局重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面向菏泽市农业现代产业发展主战场,发挥科技引擎作用,通过建机制、组队伍、壮主体、抓服务,助力区域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注入科技力量,以科技创新画笔,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持续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菏泽市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体系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全面梳理、深度挖掘科技创新潜力,积极调动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技术创新积极性。精准谋划争取省级农业科技项目,先后有“肉牛高效高值生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等7个项目列入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优质、抗病、营养高效特色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等2个项目获得省良种工程项目支持,立项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强化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小麦新品种菏麦32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9个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相继实施。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包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科技惠企政策宣讲工作,使相关农业科技型企业能够吃透优惠政策。制订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规划和申报计划,通过邀请第三方咨询机构、选派业务骨干的方式,对培育主体进行“一对一”精准、主动上门服务。在广泛宣传惠企科技政策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有关科技资金奖励,项目和资金的注入,解决了企业在研发过程包養網中的燃眉之急,增强了企业走科技研发道路的信心,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3年共有“小麦绿色丰产调优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23项农业类科技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

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1月,牡丹省级农高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打破了菏泽市没有省级农高区的历史。着力推动牡丹省级农高区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工作,加快推进智能玻璃温室、昆拍菏泽分中心、牡丹传承创新产业园等项目进程,为发展成为全国牡丹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区、牡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标杆区、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在全省科技系统创新性开展了菏泽市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共批复建设菏泽市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共同体25家,涉及小麦种植、大蒜加工、鲁西牛养殖等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全链条融合,切实为全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创链、补链、强链。

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服务活动。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指导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抓手,密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对接指导服务“包養網最后一公里”。围绕菏泽牡丹、芦笋等优势重点农业产业,选派94名高水平专家组成18包養網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对产业进行精准把脉全程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各县区。2023年,全市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59次,现场技术指导314次,培训农技员、合作社负责人及养殖大户6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3000余份,解决技术难题214项,建设辣椒、苹果和青山羊等科技示范基地37处,示范面积超过万亩,示范推广牡丹、芍药、大豆等新品种61个,新技术65项,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增强,相关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去九宮格教室我国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显著 加快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3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负责人介绍我国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

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家教变革

近年来,我国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在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节水方面,我国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节水制度政策逐步建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约用水条例立法,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累计建成1763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145个节水型城市、2.1万个节水型工业企业。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纳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

节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累计推动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714项,吸引社会资本95亿元。23个省份出台“节水贷”金融产品,贷款金额超过2100亿元。大力推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

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水利部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国家水网建设。

加快形成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骨干输排水通道。南水北调东、中线建成以来,累计调水量超过69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76亿。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九宮格同时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今年1月通水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32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

积极推进国家水网重大结点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开工了黑龙江林海、重庆向阳、云南桃源、湖北姚家平、安徽凤凰山等20项大型水库,将在国家、区域、省级水网中起重要的小樹屋调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了江西大坳、广西大藤峡、安徽怀洪新河等13项大型灌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统筹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目前,31个省份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印发实施,水利部启动了省、市、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通过先导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各层级水网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

有力保障粮食生产,推进河湖系统保护治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表示,在推进灌排体系建设方面,结合国家和地方水网工程交流建设,配套新建會議室出租一大批大中型灌区,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方面,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九宮格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节水灌溉行动,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2014年的每亩402立方米下降到家教場地2022年的364立方米。

推进河湖系统保护治理,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刘伟平表示,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水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断流26年之久的永定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白洋淀水域面积保持稳定。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扎实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小樹屋62万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

在水土保持方面,陈明忠介绍,近年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2.76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2.56%。下一步,水利部将持续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管理“提质量”,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协同发力,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刘伟平介绍,实施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节约用水条例通过国务院常务会审议,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加快建设。水价、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财政资金、政府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初步形成。

下一步,水利部门将加快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新华全媒+丨在爸爸们修的足球场上踢一场村级联赛_中国去九宮格會議室网

在马利村的足球场边,一名村民用手机直播比赛(1月21日摄)。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平均海拔约3700米,念青唐古拉山与他念他翁山环绕境内,怒江穿行其间1對1教學。“马利镇第七届‘迎新杯’足球赛”在该镇马利村一座简易球场上展开。

“虽然还是尘土飞扬,但比以前已经好了不少。”嘎玛群美说九宮格。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布满乱石的荒地。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嘎玛群美便组织周边喜欢足球的孩子平整土地,插上木棍作球门,成为这座球场的雏形。

如今,嘎玛群美从西藏民族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回乡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喜欢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也都希望有一座宽阔平整的球场供孩子们运舞蹈場地动。于是,已为人父的嘎玛群美与村里的其他爸爸们带头翻新场地,组织球赛。筹措经费、购买物料、平整球场、修理设施小樹屋……在爸爸们的带动下,几乎全村人都参与进来建设球场。终于,今年比赛如期在翻新后的球场交流举行,吸引了周边12支队伍参加。村民们品尝着酥油茶和风干肉,席地观赛,共迎藏历新年,一场乡村球赛成为这座藏东小镇的“世界杯”。

目前,西藏全部74个县(区)都已拥有足球场,标准足球场的建设也在向基层乡镇拓展,仅洛隆县就有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足球场共6座,并计划新建、改造三个乡镇足球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马利村的爸爸们就能看到孩子们在家门口的绿茵场上驰骋。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  1  2  3  4  5  6  7  8  9九宮格  10  11  教學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新华全媒+丨品“质”去九宮格講座焕新,发展见“力”——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追踪_中国网

新华社上海3月3日电 题:品“质”焕新,发展见“力”——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追踪

新华社记者

上海,浦江两岸春意盎然。新赛道、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点燃新质生产力“爆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形成“从0到1”“从1到100”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

向“质”而行,新变革锻造新“质态”

从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到谋划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和定力一以贯之、厚积薄发。

——新技术酝酿新“变革”。

1月30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家团队正式发布大模型开源开放评测体系“司南”,可以为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等提供一站式评测服务。

2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存储容量达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这是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展示“超级光盘”(2024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设施多达20个;瞄准智能制造技术和工艺,上海实现“卡脖子”关键装小樹屋备、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突破40余项……2023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2件。

——新工厂铸就新“质造”。

灯塔工厂、智能工厂、零碳工厂……在上海,一系列“新”工厂不断为智能制造增添发展新动能。

走进正泰电气(松江)智能工厂,一台台大小不一、电压等级不同的变压器,经研发改造从“喝”矿物油变为“喝”植物油,实现可再生、可降解、可防火。

据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叶斌介绍,公司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销售额可同比增长20%,其中国际业务占比约30%。

——新“链主”打造“共赢链”。2022年起,上海陆续公布两批共2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40家,带动和赋能上下游企业1500家至2000家。

作为首批被纳入的培育企业,致景科技的“飞梭智纺”平台已接入全国9000多家纺织企业、70多万台织机,实现产能与需求精准匹配,将行业织机开机率提升至70%。

一辆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重卡Q-Truck(前)在位于上海的无人驾驶商用车联合实验室场地上进行动态测试(2023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点“数”成金,新要素澎湃新势能

龙年春节假期,四川四姑娘山附近的民宿大隐与迹·四姑娘几乎天天满房,其中有一半客人来自成渝以外地区。民宿创始人唐曌说,民宿2023年开业,主要是在小红书平台开设账号,定期更新。2023年入住率达到90%左右,目前正在计划增加投资。

“种草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增长点。总部位于上海的平台小红书,截至2024年初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用户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分享生活方式,孕育出独特的“种草生态”,帮助商家实现更高效的经济转化,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九宮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上海正在成为数字化生产力的弄潮儿。

在跨境出海服务商飞书深诺总部办公室,一块块大屏实时跳动着来自海外的市场“信号”。“借助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知道哪一款产品谁关注、谁点击、谁有付费意愿、谁下单了,这个反馈闭环最快‘T+1’就能完成,从而指导企业更精准完成生产销售。”飞书深诺集团风控副总裁陈国阳说。

“坚信数字的力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上海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助力中国制造连接海外消费者,实现国货出海。”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施登定说。

成立上海数据集团、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市数据局……近年来,上海建设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优化生态体系发展。截至目前,上海数据核心企业超12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3800亿元,上海数交所累计挂牌数据产品超过2時租場地100个,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超11亿元。

这是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仪式暨2021上海全球数商大会现场(2021年11月25日摄小樹屋)。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扬帆出海,桥头堡链接新动力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出镜的智慧卡车,来自上海的西井科技。无人驾驶重卡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码头穿梭,且逐渐走向海、陆、空、铁、工厂等多式联运物流场景——西井科技近日在中国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暨海外研发中心。“未来5年,西井科技香港总部将投入3亿港元,吸纳全球人才,参与国际竞争。”西井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谭黎敏说。

“让越来越多新质生产力走出去,被看见、被认可”,成为诸多企业家的新年愿望。

2015年创办的寰泰能源,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布局,从事新能源电站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全球范围内并网、在建及储备项目近2吉瓦,总投资逾100亿元。在哈萨克斯坦,公司近两年訪談中标率在40%以上,是当地最大的新能源供应商;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投资的500兆瓦风电项目是当地最大的山地风电项目,也是第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新能源项目。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中国制造正沿着‘一带一路’,带动当地建设的标准化,绿色生产力‘走出去’的脚步越发坚实。”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说。

上海正不断发挥区位与产业优势发展跨境电商。2023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2623.9亿元,同比增长42.5%,建有海外仓138个,总面积超179万平方米。同期,上海空港口岸跨境电商出口申报4.4亿票,比上一年增长近2倍,创历史新高。

2月28日,《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位于浦东新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的这一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进出境人员便利時租場地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通过制度性开放、高标准投资贸易经贸规则对接、标准制度管理创新,加快“五个中心”能级提升,使全球贸易投资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开放、自由,更有利于将上海打造成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记者王永前、姚玉洁、龚雯、周蕊)

标准化种植 品牌化发展(经济聚焦·农业全产业链标去九宮格時租准化)_中国网

核心阅读

近年来,浙江省建德市持续推进草莓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推广草莓“标准地”模式,打造“土特产”品牌。目前,当地草莓已形成覆盖种苗、种植、农资、加工、服务、农文旅等方面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有力助农增收致富。

春暖花开时节,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的温室大棚里,草莓藤蔓茂盛,果实鲜红喜人,种植户赵建明的30亩草莓正处于丰产期。

每天一大早,赵建明便忙着把成熟的草莓采摘下来,随后发送给附近老客户。除了采摘需要人手,浇水施肥等其他工作由智能水肥一体机完成。“只要按下按钮,设备就能给每株草莓浇水100毫升、施肥3.8克,非常方便。”赵建明种草莓越来越轻松,离不开当地持续推进草莓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建教學場地德市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草莓)、浙江省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建设并推广草莓标准综合体。目前,当地草莓已形成覆盖种苗、种植、农资、加工、服务等方面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去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6亿元,有力助农增收致富。

延长产业链条

完善服务保障

作为种植大户,赵建明很早就为自家农场的产品申请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他还经营着一家草莓农资服务点,为草莓种植户提供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帮助当地500余亩草莓种植基地实现绿色转型。

“在建德,除了种植草莓,许多种植大户和‘草莓师傅’还兼顾种苗育繁推、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以及产品销售等多项业务,助力延长产业链条。”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孔樟良介绍。

建德市的草莓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地先后经历引进草莓露地栽培、大棚设施试种推广和规模化产业发展等阶段。2015年,建德市成家教場地立草莓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谋划、统筹推进草莓产业发展。同年,建德市启动“放心草莓”实施工程和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发布草莓种植农药推荐使用名录。2018年,当地又推动草莓种植水肥一体化升级。20九宮格22年,建德草莓产业协会协调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

浙江睦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建国,同时也是建德市草莓全产业链服务的经营者之一,在四川、贵州等地成立了4家异地农资服务点。“建德草莓种植户种到哪里,农资服务以及全方位技术服务就争取跟到哪里。”汪建国说。

草莓种植走出去,服务保障跟出去。目前,有1.2万名建德草莓种植户在27个省份种植草莓,异地草莓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建德市给予异地草莓种植户组织及农资配送中心专项扶九宮格持,建成江苏、湖北等9省份建德草莓分会和6家异地农资服务点。

升级种植模式

提高生产效率

近年来,建德的草莓种植模式不断迭代升级。2021年,当地推出草莓“标准地”模式——国资开发建设、集体股份入股、村民土地参与流转获得租金、草莓种植户“拎包入驻”,建成草莓标准大棚5090亩。

杭州沃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草莓“标准地”的企业之一。“2021年,我们以2000元每亩的价格承包了200多亩草莓大棚。如果自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每亩要花4万元。‘标准地’节省了800多万元的建设成本,让我们减轻了投资压力,可以安心进行草莓种植管理和产品营销。”沃农公司负责人吴芳祥说。

在草莓标准大棚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来到一处十字路口,吴芳祥轻点按钮。“以前在外地种植草莓,同样面积需要专门雇5个人,每天负责收放薄膜。在这里,只需1个人操作按钮就可轻松完成,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升级了种植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吴芳祥说。

草莓种植企业的落地,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目前沃农公司为农户提供了100多个岗位,2023年带动农户增收260万余元。该公司所在的大同镇劳村村,共有草莓“标准地”500亩,通过土地流转和租金分成,村集体每年可获得42万元的收益。

为进一步保障草莓标准化种植,建德市制定草莓“标准地”租赁协议要点,将建德草莓标准综合体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等要素作为标准化生产评分关時租键指标,实行“按标生产”入驻、“非标生产”退出机制,标准化生产程度达95%以上。

不仅如此,建德市还持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建德市草莓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草莓新品种,逐步形成以“早中晚”和特色品种搭配的草莓种植管理模式。此外,当地持续开展草莓新品种推广、新设施应用、新技术示范等工作,在草莓产业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超100项。

培育优质种苗

打造区域品牌

好水果离不开好种苗。在建德,谈起草莓种苗,绕不开汪建国。他以前主要从事草莓种植和农资销售工作,后来重点进行草莓种苗培育。

“不少草莓种植户凭经验自留种苗,成活率低,质量难以保证,种植风险较大。”汪建国担忧的种苗问题九宮格,也是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希望破解的产业发展瓶颈。在政策引导下,汪建国与科研机构合作,逐渐构建起草莓三级育苗体系,育苗技术不断提升。2023年,睦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原原种苗10万余株。

推动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品质管理与种苗培育同样重要。2023年,建德市在杨村桥镇成立草莓市场,市场质控人员对进入市场的草莓提前进行农残检测,只有检测合格才能进行分拣分级包装。该市场的草莓成交额占当地草莓成交额的20%以上。

在建德市农业农村局产业信息科负责人余红伟看来,通过对草莓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建德草莓的品质实现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持续增强。

在品牌建设上,建德市对草莓品牌管理进行规范,建立集“地理标志+合格证+追溯码”于一体的品牌体系。进入草莓市场的种植户或者收储运主体,在草莓检测合格后才能通过承诺达标合格证自助开具机打印合格证。目九宮格前年度使用承诺达标合格证120万张以上,有力提升了品牌辨识度。据测算,“建德草莓”的品牌价值已超10亿元。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建德市突出以技提质、以技增产,制定“草莓师傅”人才品牌培育方案,被纳入浙江省专项职业能力认定。目前,建德已培养“草莓师傅”7000余人、实现职业能力认定900余人。

“我们将以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为方向,持续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着力做好草莓‘土特产’文章,推动这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小来说。

长江上游赤水河示范区水生查覓包養價格态修复的成效与挑战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赤水河是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唯一一条干流尚未修建水电工程、仍然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缓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对珍稀特有鱼类不利影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赤水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维系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7年1月1日,赤水河率先在长江流域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是“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先行示范。2021年1月29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赤水河流域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实践的样板典范”。2021年3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赤水河在长江上游的生态地位,分析了近年来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支流小水电清理整改等保护修复措施的实施成效,提出了促进赤水河生态环境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相关对策建议。

赤水河在长江上游的生态地位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素有“生态河”“美酒河”“美景河”“英雄河”之美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赤水河是减缓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不利影响的重要生境

长江上游是我国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分布有鱼类286种,其中特有鱼类多达124种 。与此同时,长江上游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19×108 kW,可开发量为1.71×108 kW,占全流域可开发量(1.97×108 kW)的86.8%。随着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的水域生态环境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生活在此区域的珍稀特有鱼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为缓解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带来的不利影响,200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由于其干流尚未修建水电工程、仍然保持着自然的河流特征,并且鱼类资源丰富,整个干流及部分源头支流均被纳入了该保护区(图1)。

调查表明,赤水河流域分布有土著鱼类150种,其中包括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4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物种数量约占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总数的2/3。在长江上游众多干支流中,赤水河的土著鱼类物种总数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物种数均名列前茅。其中,土著鱼类物种总数仅次于金沙江、干流川江段、岷江和嘉陵江,位列第5;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物种数仅次于金沙江、岷江和干流川江段,位列第4(表1)。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影响的珍稀特有鱼类,如岩原鲤、长薄鳅、金沙鲈鲤、四川白甲鱼和昆明裂腹鱼等,均可以在赤水河完成其整个生活史过程。因此,赤水河是减缓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不利影响的重要生境,在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赤水河是众多产漂流性卵鱼类的重要产卵场

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活动需要涨水过程的刺激,并且产出的受精卵在水中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流速,以保证顺水漂流过程中的孵化发育。流程过短或者流速过低,均有可能造成受精卵沉入水底而缺氧死亡,因而这些产漂流性卵鱼类对水电开发等涉水工程建设尤为敏感。赤水河流程较长、水量丰沛,并且干流没有修建水电工程,仍然保持着自然的水文节律,这为产漂流性卵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条件。调查表明,赤水河可以满足20余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需求,并且繁殖规模较大,多年平均产卵规模为4亿粒(内部资料)。随着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的实施,金沙江下游和保护区干流的水文情势和水温条件必将发生显著改变,这些变化将严重影响到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活动。赤水河由于受水电开发影响相对较小,水温格局和水文节律等基本保持着自然的变化特征,可以为众多产漂流性卵鱼类提供繁殖条件。一些原本主要在保护区干流江段繁殖的产漂流性卵鱼类,将进入赤水河寻找它们新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其他支流生态修复的样板典范

选择合适的支流,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开展就地保护,是保护受水电开发影响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有效途径。长江上游的青衣江、安宁河、水洛河和藏曲等支流流程较长,水量较大,鱼类物种包養丰富,是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的理想对象。但是,目前这些支流都已经修建了许多引水式小水电站,使得河流水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这些小水电不仅阻隔鱼类洄游通道,而且造成坝下江段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干涸,鱼类适宜栖息地和产卵场大幅压缩,部分种类因此而濒危。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这些支流的小水电进行清理整改,恢复河流自然流态,并实施一些生态修复工程。赤水河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类型为这些支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样板典范。

赤水河水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近年来,为提升赤水河生态环境质量,中央以及云南、贵州和四川3省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包括率先实施全面禁渔及开展支流小水电清理整改等,有效促进了赤水河生态环境恢复包養

全面禁渔的效果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赤水河作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先行示范区,其禁渔效果可以为长江流域其他重点水域全面禁渔提供重要参考。为科学评估赤水河禁渔效果,本文根据坡头镇(源头)、赤水镇(上游)、赤水市(中游)和合江县(下游)4个常规监测样区禁渔前5年(2012—2016年)和禁渔后5年(2017—2021年)的监测数据,从物种多样性、代表性珍稀鱼类种群数量、优势种类种群结构、总体资源量和鱼类繁殖状况等不同方面,对禁渔前后赤水河鱼类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全面禁渔5年来,赤水河鱼类资源恢复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鱼类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不同监测样区采集到的鱼类物种数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图2)。鳗鲡、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细鳞鲴、光唇蛇鮈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圆筒吻鮈、黑尾近红鲌、厚颌鲂等主要分布于赤水河河口江段的特有鱼类已经向上扩散至中游土城镇江段;四川裂腹鱼由源头的鱼洞村江段向下扩散至二龙抢宝江段。

部分珍稀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监测期间,4个监测样区共采集到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金沙鲈鲤、四川白甲鱼、岩原鲤、长薄鳅、红唇薄鳅和青石爬鮡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这些种类在总调查天数中的出现频次(即出现率)表征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和青石爬鮡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表2)。

主要优势种类种群结构明显改善。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墨头鱼、泉水鱼、中华倒刺鲃、大鳍鳠和粗唇鮠等主要优势种类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明显增加。其中,平均体长增幅为4.1%—28.8%,平均体重增幅为5.7%—64.6%。同时,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明显增加,表明鱼类种群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鱼类资源量明显增加。4个监测样区单船监测渔获量分别由禁渔前5年的4.4 kg/d、3.7 kg/d、4.1 kg/d和5.0 kg/d增加至禁渔后5年的6.3 kg/d、5.2 kg/d、8.2 kg/d和10.6 kg/d,增长率为40%—110%。

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赤水市断面采集到的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由禁渔前5年的31种增加至禁渔后5年的45种。2018、2020和2021年分别首次监测到草鱼、异鳔鳅鮀和鲢等之前主要在长江干流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在赤水河产卵繁殖。

小水电清理整改的效果

虽然赤水河干流没有修建任何水电工程,但支流水电开发形势曾经非常严峻。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5月,赤水河流域共建有水电站373座,总装机容量4.494×105 kW。支流高强度的水电开发对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2020年9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现场调研指出,赤水河流域小水电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水电站开发过于密集;②水电站造成河道严重减脱水,压缩鱼类生存空间;③支流梯级电站影响了干流保护区的水文情势。

为了减缓支流水电开发的不利影响,2020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和四川3省对赤水河流域的小水电进行了清理整改。根据3省小水电清理整改方案,赤水河流域将有301座小水电全部退出,另有28座部分退出,退出率达88.2%(图3)。截至2022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共拆除小水电270座,占流域小水电总数的72.4%。大同河、古蔺河、盐井河、白沙河、堡合河和铜车河等一级支流的下游江段基本恢复了自然连通状态。

为了科包養学评估小水电拆除对鱼类资源的恢复效果,本文根据习水河和大同河等主要支流典型电站拆除之后的跟踪监测数据,对这些电站拆除之后鱼类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习水河高洞电站拆除之后,坝址下游江段减脱水现象得以消除,坝址上游原库区静水环境重新恢复为流水生境,不同江段鱼类物种数量和鱼类资源量均明显增加。其中,坝址下游江段鱼类物种数量由拆除前的10种增加至2022年5月的17种,单船监测渔获量由8 kg/d增加至11.9 kg/d;坝址上游江段鱼类物种数量由拆除前的15种增加至2022年5月的16种(图4),单船监测渔获量由8.3 kg/d增加至11.8 kg/d(图5)。大同河两汇水一站拆除之后,坝址上下游江段鱼类物种数量均增加,白甲鱼、岩原鲤和伦氏孟加拉鲮等喜流水性种类,以及需要进行较长距离洄游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中华沙鳅已经上溯至了原库区位置。

赤水河水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

尽管目前赤水河在水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流域生态欠账较多、部分修复措施盲目跟风,以及缺乏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等原因,赤水河水生态修复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部分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缓慢

全面禁渔5年来,赤水河鱼类资源显著恢复。但是,部分珍稀特有鱼类的出现率和种群数量未见明显增加,如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和四川白甲鱼等,表明其物种生存前景仍然不容乐观。长江鲟、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来增殖放流的规模持续加大,采集数量明显增加,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发现野外自然繁殖迹象,物种野外灭绝风险依然存在。

部分生态修复措施缺乏科学性

目前,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相关措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由于操作简单、显示度高等原因,增殖放流长期以来被当作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全面禁渔5年以来,赤水河绝大部分鱼类的种群得到有效恢复,毋需再进行过度人工干预。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将增殖放流作为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一味追求增殖放流数量,对于增殖放流的种类、质量及其效果等则“选择性忽视”。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鱼类本来就是赤水河的优势种类,但是由于苗种易于获得、价格低廉,仍然被大量放流。这些苗种均来源于赤水河以外的其他流域,并且种质无法保证,这种跨流域放流极有可能对赤水河土著鱼类的种质资源造成潜在威胁。由于盲目增殖放流,来自北方的尖头鱥和北方须鳅等外来鱼已经在赤水河部分支流成功建群,对本地的裂腹鱼类等土著鱼类等造成严重威胁。此外,一些地方无视生态红线,借生态修复的名义在保护区核心区修建所谓的“生态河堤”“生态护坡”“生态步道”等,导致河岸大面积固化,鱼类栖息地惨遭破坏。

生态修复跨区域合作机制欠缺

赤水河绝大部分干流江段为省级界河,一些支流也跨越多个县市。由于缺乏跨区域沟通合作机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缺乏,无法真正实现“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以习水河小水电清理整改为例,由于汇口距离长江干流较近,习水河历史上曾是长江鲟和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但是,由于电站阻隔等人类活动影响,这些鱼类被迫从电站上游区域消失。为了减缓支流水电开发的不利影响、促进珍稀特有鱼类资源恢复,2021年1月,贵州省赤水市对境内的高洞电站和荔枝树电站进行了全面拆除。但是,四川省小水电清理整改进度明显滞后,位于下游合江县境内的黔鱼洞电站至今没有拆除,导致习水河的河流连通性仍然无法全面贯通,鱼类洄游依然受阻,河流应有的生态功能难以发挥。相似的情况在大同河、倒流河等跨省支流普遍存在。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2018年,云南、贵州、四川3省共同签署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这是长江流域第一个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促进赤水河生态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① 生态补包養偿主体单一。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主要由政府主导,企业等相关受益方较少参与,没有发挥出市场机制作用。② 补偿资金规模有限。现有资金规模难以满足后续生态保护与修复需求。根据贵州省和四川省小水电清理整改方案,仅小水电清理整改和后续修复费用预算就超过85亿元人民币,而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有限。③ 市场激励机制缺位。现有补偿机制仅有反向约束,而无正向激励。一些处于赤水河下游的县市虽然也为赤水河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却拿不到任何补偿资金,导致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性不高。

赤水河后续水生态修复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为进一步提升赤水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夯实赤水河作为长江大保护先行示范区的功能作用,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角度出发,精准施策,协同推进。

加强珍稀濒危鱼类保护修复

针对部分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缓慢的情况,建议加强人工辅助物种恢复的力度,建立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收集并保存珍稀濒危鱼类的种质资源,重点攻克或熟化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四川白甲鱼等珍稀濒危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同时开展珍稀濒危鱼类野外种群复壮试验。为避免盲目增殖放流对土著鱼类种质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一切以经济种类资源增殖为目标的增殖放流活动都应该取缔,转而以促进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和四川白甲鱼等珍稀濒危鱼类种群恢复为目标。

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

根据前期制定的小水电清理整改方案和航道整改方案,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支流水电开发和航道整治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清理整改。进一步深化酿酒、煤矿、造纸等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改变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分区域推动典型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创新流域协调管理模式

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打破部门和地方分割,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动流域实行统一的生态环境准入与退出机制、生态补偿与违法处罚标准。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的角度考虑出发,由中央层面协调制定《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对支流小水电清理整改、航道生态化改造、珍稀鱼类野外种群复壮、水污染治理等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与科学规划。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将赤水河流域的白酒企业,以及长江上游水电开发企业等受益方纳入补偿体系,扩大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时,延长补偿期限,扩大资金规模,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机制。

加强科研监测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仅存的一条自然河流,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独特而完整,水生生物资源丰富,这为河流生态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同时,赤水河也是“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小水电清理整改等国家政策的先行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建议尽快建立覆盖赤水河干流,以及主要支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环境监测网络。通过长期定点监测,全面掌握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科学评估“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等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系统开展河流连通性恢复、典型受损栖息地修复,以及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复壮技术研究,为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赤水河水生态修复对长江大保护的启示

赤水河作为流域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的成功案例,相关经验对于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继续严格执行全面禁渔政策

2017年赤水河率先实施全面禁渔以来,鱼类资源明显恢复。相关监测结果证实了全面禁渔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恢复的有效措施,同时也证实了绝大部分种类可以通过全面禁渔自然恢复其种类数量。为了有效促进长江鱼类资源恢复,特别是为一些种群恢复速度相对较慢的珍稀鱼类提供充足的恢复时间,有必要继续严格执行长江全面禁渔政策。

坚持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恢复河流连通性

2020年以来,中央和地方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对赤水河流域支流水电开发和航道整治等突包養網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大力清理整改,极大地恢复了赤水河的河流连通性,有效促进了鱼类资源恢复及水域生态环境好转。建议从流域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角度考虑,科学开展长江流域河流连通性恢复,重新打通鱼类洄游通道。例如,全面拆除雅砻江支流安宁河、大渡河支流青衣江、金沙江中游支流水洛河和金沙江上游支流藏曲的小水电,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和自然水文节律,减缓干流水电开发对喜急流性珍稀特有鱼类的不利影响;此外,恢复长江中下游部分历史通江湖泊与长江干流的联系,以保证江湖洄游型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正常迁移。

牢固树立“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在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赤水河流域始终坚持“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解决全面禁渔后老百姓的吃鱼问题,沿岸县市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渔业。2021年赤水市水产养殖产量达6 700 t,较禁渔前的2016年(3 140 t)翻了一番,满足了群众对优质蛋白的需求。同时,赤水市依托132.8万亩竹林,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2020年以竹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综合收入突破81亿元人民币。此外,酱酒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等日趋成熟。上述积极探索使得生态价值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后续保护与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飞、刘焕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坚守四十年,他们将电影“译”进苗侗山乡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查包養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暮色降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新村的广场已经支起了投影幕布。饭后的村民三三两两围拢过来,不一会儿,现场就坐满了观众。这天播放的电影是谍战片《风声》,尽管村里的老人们都听不懂普通话,可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因为电影中的所有台词均重新译制成了苗语。

如果不考虑语言差异,观影现场的感受与原片相差不大,电影里的配音无论是音色还是语气,都十分贴近原片的角色。“虽然重新译制,但你听张涵予(电影主演之一)说话,还是他那个感觉。”现场一名年轻的观众说道。

这部电影的译制工作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民族语影视译制制作中心。中心成包養網立于1981年7月1日,是全国11家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之一。成立40多年来,累计用苗侗语翻译电影作品1000多部,放映10万余场,观众达1500多万人次。破除语言障碍,打通了优秀文艺作品通往民族地区基层的最后一道梗阻。

“16岁那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听到了亲切的家乡话”

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民族语影视译制制作中心,门前挂着一年内的译制计划:《中国蓝盔》《平原枪声》《悬崖之上》……“这些影片都是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我们希望传递到基层的文化作品是有品位、有内涵的。”公司党支部书记宋其生说。

在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不同程度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使用障碍。“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们苗寨里没有一个人会说普通话,就连我自己都只会认不会说。”译制中心退休配音演员包養汪兰说。

基层群众的文化发展被封闭了起来。“电影是很好的文化滋养工具,可在民族地区的农村,语言障碍阻挡了这一文化形式走向群众。”黔东南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文坤说。

早些年,公司还承担着到基层放映电影的功能,有一幕让宋其生印象深刻:“放的是一部喜剧,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们,看着周围的人在笑,他们也跟着笑,问他们笑什么,他们也只是摇摇头,这让我挺心疼的。”宋其生说。

板新村村民杨文兵仍然记得,16岁那年看的第一部译制电影是《黄桥决战》,当看到精彩的对白变成了家乡话,亲切又激动,从此成为了忠实的“影迷”。

“以前放电影,看的人不多,看懂的更少。现在村头一放电影,基本都是坐满的,尤其像我母亲这样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可以从电影里了解历史文化,看懂故事情节。”杨文兵说。

“电影是大众艺术,也是我们守住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阵地的一件利器。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李文坤说。

苗岭侗乡里的翻译家,要做点缀民族文化的小花小草

让杨文兵第一次看译制电影就着迷的原因,来自一句台词。

“电影原本的台词是‘你们从左边走,我们从右边走’,但翻译成苗语之后,就变成了‘你们从长方田那边走,我们从三角田这边走。’生巴巴转述,老人们分不清左右不说,还不具体。长方田和三角田都是我们这边的土话,一改成这样,瞬间觉得电影离我们更近了。”杨文兵说。

这部电影正是宋其生负责翻译的。1984年入职以来,宋其生从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已经快40年了,那句让杨文兵印象深刻的台词,凝聚了宋其生在电影译制生涯里最宝贵的经验:“给群众翻译电影,未必一定要雅,但还是要讲个‘信’和‘达’。”宋其生说。

“电影台本翻译首先要忠于原著的本意,还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更要考虑读者和听者的接受性。”宋其生说。由于最终作品面向基层的群众,电影中的文化环境很难完整地投射到他们的生活,因此除了直译,更多要用群众熟悉的方式进行不失本意的转译。

第一部让宋其生获奖的翻译作品是赵本山主演的电影《男妇女主任》。除了要让大家看明白剧情,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西南地区苗侗群众理解到东北喜剧的笑点。“东北的二人转,如果直接翻译过来,群众接受不了。”

宋其生熬了几个晚上,填词谱曲,将东北二人转全部翻译成了苗歌、侗歌,“这就是大家日常喜爱的方式了,现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宋其生说。“这次我知道,他们是真的笑了。”

言在此而意在彼,才能让翻译有“信”有“达”,最终有“味”。

台本翻译是第一步,配音则是第二步。如果台本翻译需要的是有“味”,那么配音工作则需要有“神”。如今已退休的汪兰,当年正是因为一声有“神”的笑声,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1984年,正准备大专复习考试的汪兰在一次下乡演出活动中被公司选中,第一次走进了录音棚。这次的角色是电影《玉碎宫倾》里的塔娜公主。“第一次就让我配女主角,可把我折腾坏了。”

胶片电影时代,电影配音没有单独的音轨操作,更不能剪辑,每一句台词的语速和感情都要跟上角色的口型,一配到底。“我的台词多,每卡壳一次,大家都要陪我从头来一次。”汪兰回忆说,虽然没人怪她,但看到所有人都在叹气摇头,配音结束后,汪兰沮丧地回去了。

“就当自己做了个梦吧。”汪兰这样安慰自己。几天后,她收到了公司一位领导的来信,称赞她的配音非常有神,“尤其是那几句笑声,完全把角色的特点笑了出来。”汪兰说,这句话让她怀着失而复得的心情回到了公司。

当第一次听到了自己配音的电影,汪兰确定了这就应该是一生的事业,当即放弃了大专考试。“从来没想过家乡的语言、自己的声音会出现在电影里。可能在这个行业里,我只是小花小草,但却能点缀自己的家乡,传递我们的文化。”汪兰说。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

宋其生也对自己第一次配音的角色印象深刻:战争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唐国强饰演的主角。这个军旅角色前后变化巨大,人物故事丰满,让宋其生吃了大苦头。

“不是语速快了慢了,就是情绪没跟上,甚至是忘词。我没有当过军人,说话没有那种气势。也不会调动情绪,没有一次配到最后的。”宋其生说。“我们常说笑比哭好,但配音工作里,往往是哭比笑好,因为情绪的转场需要紧跟故事情节,没有准备时间,剧情该哭了,拍电影还能滴眼药水,配音就一定要马上哭出来。”宋其生说。

就像绘画一样,没有经验,只能临摹。宋其生不得其法,只能一句一句地琢磨,和原片做对比。胶片珍贵,多看几次就会有损毁,那就听录音。“这部电影的录音,我听了不下一百遍。”宋其生说。当终于录完全程走出录音棚时,宋其生感觉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在随后的39年里,宋其生参加译制配音的电影有530余部,为2000多个角色配音。就这样在200多万字台词、48000多分钟配音时长的磨砺里,当年的小宋也变成了宋老师,越来越专业。

如今的宋其生在录音棚里,剧情到哪儿,情绪就到哪儿,表情动作也到哪儿。一次配到争吵时自责的台词,宋其生也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啪”给了自己一巴掌。等到结束后摸着火辣发烫的脸颊,才想起来当时是怎么回事。

“‘配音演员’这个词,‘配音’只是工作,后面的‘演员’才能证明你做得好。”宋其生说。

“最难的时候,我们连办公场所都没了”

译制中心在一栋老旧楼房的顶楼,木地板吱呀作响,桌椅板凳也被磨得锃亮,室内装饰停留在十几年前,录音剪辑设备却是崭新的。“我们的经费主要都用在了设备上,这几套最新的设备加起来200多万,比这层楼都贵。”公司总经理杨艺林自信地说。

如今略显寒酸的译制中心,是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仅剩的业务部门。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也曾是个“吃香”的部门。“以前的电影发行放映是由各级放映公司负责,全州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都归我们公司,还有财政补贴,收入很可观。”杨艺林说。

宋其生曾经是十里八乡的土明星,每次去放电影被人认出来,总是能得到最热情的款待。“村支书知道是我给配的音,站起来就要敬我三碗酒。”宋其生说。

随着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制度改革,公司逐渐风光不再。先是1994年公司完全转为企业自负盈亏,取消了财政补贴;2000年,原本多层级的电影发行放映模式变成了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的模式,中间的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业务也被架空。

发行和放映业务取消,除了一些农村院线,整个公司还有业务的部门仅剩译制中心。然而由于都是公益放映,这项业务也不是个挣钱的活儿。可在当时,大家都把它当成了救命稻草。“这项工作只有我们能做,也只有我们还愿意做,业务不停,证明公司还活着。”杨艺林说。

公司还活着,但越来越艰难。2002年,原来的大楼在政府拆迁范围内,很快就变成了一处崭新的广场,新楼还没开始修建,业务砍了,补贴没了,最后连办公场所也没了。公司50多人集体待岗,每月只能领到198元钱的补贴。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数量减少,译制中心每年仍有电影产出。“包養網價格我们租了一个十平方米的小房子,用地毯贴到墙上自制隔音墙。平时做自己的事,一有配音工作就到小房子里开工。”汪兰说。

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记者询问了当年的老员工,有说是靠外出打工兼职补贴撑下来的;有说是在主管部门一年几千块钱的微薄补贴里发着牢骚把活儿干完的;也有说是2005年新楼修好之后靠收租过下去的:六层楼全部出租,译制中心蜷缩在顶楼搭建的小房里。

但宋其生明白,心里没点牵挂,是撑不下来的。“我回家遇到老人,会问我最近怎么没电影了,我说不出话。”宋其生说。

汪兰在工资发不出来的时候,选择到省城打工,在一家食品企业做销售。由于手脚勤快做人本分,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不到三个月,就被提拔为区域销售主任。

“我原本是想着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有包養網配音的工作就回去。”汪兰说。可干到了主任,就不可能随时回去配音了。当译制中心的电话打来通知又有配音工作,汪兰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还是踏上了回凯里的班车。

“当时给我开的工资是三千多,回去补贴加上卖电影票只有四百块不到。老板打来电话骂我,说我是脑子进水了。”汪兰说。十几年后,那家小公司已经成为当地的大企业,身边总有人开着玩笑说,要是当初不回来,现在肯定发财了。“可我觉得,这几十年我配的几百部电影,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最艰难的日子撑了7年。2009年,告别了胶片涂磁、模拟胶片时代,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进入数字化,这一时期的补贴开始增多。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于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加大,各级政府的补贴也开始恢复。2018年,译制工作被纳入国家级项目财政资助,译制一部电影能获得7万元经费,彻底解决了译制中心的生存困难。

“我们如今有设备,有经费,有人才,一年能完成48部电影的译制。”宋其生说。除此之外,译制中心也承担着各类基层宣讲的译制任务:中央精神苗侗语宣讲提纲、就业技能培训课件、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宣传视频等等。“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翻译什么,不能浪费现在这么好包養的条件。”宋其生说。

“我们译制的电影,会通过更多的屏幕走进苗侗山乡”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义务教育普及,不懂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少,译制电影最初的受众也在收缩。但在李文坤看来,今天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兵强马壮”,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以前是听不懂普通话的群众太多,现在是听得懂苗语侗语的群众太少。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民族语了。”李文坤说,由于苗语侗语没有相应文字记录保存,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现在很多新词术语不断出现,但由于语言文化保护措施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老祖宗原生态的语言渐渐远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在翻译台本的时候,必须时刻更新汉语知识的学习,巩固少数民族语言的素材库。”宋其生说,“最早我们是想要让老百姓看好电影,如今则是要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

前不久,汪兰的儿子试着学习母亲配音,录了一段发到了短视频平台,获得大量点赞。汪兰说起这事儿,难掩自豪。“一是高兴还是有年轻人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事业,二是发现我们的翻译作品还能找到更多的播放渠道。”

下一步,译制中心计划改变现在单一的放映渠道,在新媒体上播放电影。“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年轻人成为我们的观众,译制电影的翻译需要跟上时代,放映渠道也要跟上时代。”李文坤说,“我们的译制电影,会通过更多的屏幕走进苗侗山乡。”

杨文兵今年50多岁,距离第一次看译制电影已经3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部电影,如今每当村头放电影,他还是会早早地守在那里。他说现在每次看电影,都还是会有第一次那种感动。“无非就是看个饭后消遣的事儿,还是有人专门用我们的语言来制作,说明我们在这么偏远的山里,都还是被记着的。”杨文兵说。 (记者杨欣)


下半年中国经济展望:投资引领复苏,出口查包養行情韧性强劲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国网财经7月11日讯(记者 李春晖)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二季度已经过去。随着各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出台,各项经济活动逐渐回归包養網正轨,复苏逐月加快。

展望下半年,分析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恢复性上升,三、四季度GDP增速将企稳反弹,全年来看有望呈现“对勾型”走势。

投资有望扛起“稳增长”大旗

从上半年“三驾马车”的包養表现来看,投资增长较为平稳,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力量。下半年,投资有望继续扛起“稳增长”大旗。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适度超前”。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加快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并且“适当扩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在财政支持存后手叠加项目储备充足和政策支持到位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出口韧性犹存、各级政府对于中小民企纾困和扶持加码以及融资渠道得到改善之下,制造业投资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包養網排名。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表示,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当前投资明显发力,有望尽早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托底作用。

出口仍将保持韧性

抗疫两年多以来,中国出口一再打破市场对其悲观预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今年上半年,出口依旧表现出超预期的韧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8.3%。其中,出口8.94万亿元,增长11.4%。

民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认为,中国出口最大的优势是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意味着海外需求——不论是居民消费需求、出行需求,还是企业生产需求、投资需求,中国都能生产并出口。

她表示,海外耐用品消费下行并不代表出口同频走弱。相较耐用品消费,今年更应该关注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目前多国工业生产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海外生产修复大概率会持续整个下半年。期间,中国生产设备零部件和生产资料出口将不断增多。

周君芝表示,下半年中国出口仍有较强韧性。她预测,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为7.5%,全年出口同比增速为 10.5%。

复商复市有序开展,消费蓄力反弹

疫情扰动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经济领域。而随着各地疫情防控进入“扫尾”阶段,复商复市有序开展,消费开始筑底企稳,下半年有望加快修复。

连平表示,下半年多重积极因素将推动消费加快修复。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不断好转和复商复市的加速推进,二季度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有望被进一步激发。二是在复工复产和纾困政策逐步落实到位的共同推动下,就业情况将会得到一定好转。三是政策层面要求下半年促消费力度加大,各类消费券和购物券的发行将会助力消费恢复。四是在近期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汽车消费市场将会得到进一步提振。五是近期各地利好楼市政策较多。随着房地产投资在下半年筑底企稳,房地产相关消费有望逐步回暖。六是下半年促进消费的场景增多。暑假、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以及“双十一”和“双十二”等均对消费加快恢复有较大促进作用。

防疫政策不断优化,助力经济加速复苏

今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不仅取决于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也取决于疫情防控情况。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点散发,人流物流受限,使各地经济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然而除了正常的防疫举措之外,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防疫、一刀切、管控措施简单化等问题,给经济活动施加了不必要的阻碍。

针对上述问题,6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提出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科学、精准执行国家统一的疫情防控政策。

6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外公布。此版方案优化调整了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等。

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把该管住的坚决管住,该落实的坚决落实,该取消的坚决取消,不一致的措施限期清理。”

6月29日,工信部为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取消了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这给旅游业复苏带来了重大利好。该消息发布半小时后,去哪儿平台机票搜索量上升了60%,酒店搜索量翻番,火车票搜索量上涨1.5倍。

分析人士认为,防疫政策不断优化,防疫举措更加精准、科学,有利于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

三、四季度GDP增速将企稳反弹

分析机构普遍认为,今年GDP季度增速将会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

连平表示,一、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增速由高转低,并于二季度探底。三、四季度GDP将企稳反弹。全年GDP增速达到4%以上可能没有太大悬念。若在强有力政策刺激下,全年GDP增速仍有望达到5%-5.5%,接近或达到预期增长目标。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下半年在常包養态化核酸检测背景下,“预防式”应对疫情将极大地降低大面积扩散的可能性,有利于物流和人流的恢复,经济大概率向疫情前的潜在增速收敛。包養他预计2022年第三、四季度的GDP实际增速分别为6.1%和6.4%,年内大概率走出“对勾型”走势。

全国政协查包養經驗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_中国网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定于2024年3月3日(星期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 邹加怡: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现在举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的发言人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先生。我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邹加怡,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来主持。坐在左边的这位是全包養網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局长周北川先生,他会协助我点请记者朋友提问。

下面,先请刘结一先生介绍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总体安排,之后请媒体朋友们提问。

2024-03-03 15:00:50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刘结一: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报道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很高兴与大家见面。据了解,共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踊跃报名采访两会,感谢大家对政协大会的关注和重视!大会秘书处新闻组将为你们的采访报道做好服务工作。

2024-03-03 15:06:49

刘结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起步之年。一年来,人民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2024-03-03 15:07:00

刘结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开好这次政协大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受大会秘书处委托,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议程安排。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将于明天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大会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报告;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政治决议、关于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关于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大会将对本届全国政协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今年工作做出部署。全国政协将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2次大会发言,委员各驻地分别举行界别联组会和多次委员界别小组会议,部分界别举行1次界别协商会议。开幕会、闭幕会将邀请外国驻华使节旁听。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根据有关安排,除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外,大会还将举办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我们在各委员驻地设立了网络视频采访间。大会秘书处新闻组、驻地新闻联络员将积极为中外记者采访提供服务。全国政协官网的新闻中心将发布大会有关安排、主要文件和资料信息,请大家及时关注。欢迎中外记者通过现场、网络、视频、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报道政协大会。

下面,我愿意就本次会议和政协工作情况回答记者的提问。

2024-03-03 15:08:25

邹加怡:

谢谢结一先生。下面是记者提问,我们今天安排记者提问时间大约是60分钟左右。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建议每位记者提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举手提问。

2024-03-03 15:10:34

人民日报记者:

2023年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第一年,为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政协在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谢谢。

2024-03-03 15:12:10

刘结一:

去年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政协工作,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全国政协深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工作谋划、职能履行、自身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健全督查机制,围绕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事项、中共中央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建立并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全国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等都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议题”,结合政协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如围绕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制定60多份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保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政协工作之中。

二是提高委员政治能力和履职本领。全国政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常态化开展政治培训和委员读书,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举办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暨学习研讨班、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等培训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优化委员读书活动,委员们通过读书学习交流切实提高了政治能力、增长了知识本领,夯实了履职建言的基础。出台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研究、以研促学。通过集中培训、日常学习和理论研究,广大委员更加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委员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穿协商活动全过程,把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本领。

2024-03-03 15:23:17

刘结一:

三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言。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议题,举办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许多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强化调查研究对协商议政的基础支撑作用,开展各类调研视察考察活动138项。如为了开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就“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开展专题调研8项,形成大会发言160余篇。建立了专题研究制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牵头,组建跨专委会的专题调研组,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等重要专题深入研究、建言资政。

四是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中共二十大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的部署,制定和修订87项工作制度,覆盖学习培训、调研视察、协商议政、谈心交流、新闻宣传、委员读书、机关建设等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加强委员履职规范和作风建设,强化重实情、做实功、务实效的履职导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设立委员联络机构,做好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召开全国政协机关工作座谈会和11场机关干部座谈会,倡导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标准,抓好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服务好全国政协履职。

一年来,十四届全国政协认真履职尽责,在历届全国政协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明天,王沪宁主席将作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会有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包養網心得关注。谢谢。

2024-03-03 15:23:29

中国日报记者:

发言人您好。在过去的一年,新一届全国政协以高质量协商、高水平建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那么在过去的一年,政协都开展了哪些重点协商议政活动?2024年,全国政协在高质量建言资政,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方面,有什么考虑和部署?谢谢。

2024-03-03 15:27:33

刘结一:

全国政协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以高质量调研夯实协商履职的基础;深度协商议政,以高质量建言体现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担当作为。

在经济建设方面,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举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紧扣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贯彻落实科技领域重大决策部署等建言献策。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形式,就“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核心种源研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议题深入协商议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每季度还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

在政治建设方面,围绕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开展提案办理协商,持续推动相关工作。就民族、宗教、涉港、涉台、涉外等议题开展座谈协商、建言资政,提出意见建议。

在文化建设方面,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成果转化传播”等进行深入协商,围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等建言献策。

在社会建设方面,就“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等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议题深入协商议政,助力解决这些领域的难点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议题深入协商议政,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今年,全国政协继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履职建言。1月份已经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召开了双周协商座谈会,还将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和远程协商会等协商议政活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3-03 15:27:5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2%,可以说主要预期目标都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两天我们还看到一系列代表着我国宏观经济晴雨表和风向标的这些线性指数在陆续发布,通过这些数字也能看到中国经济开年以来的韧性和活力。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面临一些阻力,对此您怎么看?另外,政协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2024-03-03 15:33:16

刘结一:

这几天,许多委员从各地来参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春节假期出游热、消费旺、年味浓。冰雪哈尔滨、古城喀什和许多城市精彩纷呈、人潮涌动。据文旅部统计,今年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均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蕴含着巨大消费潜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经济议题备受委员关注,是政协协商议政的重点。委员们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前景光明。

全国政协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一系列宏观经济和重要经济议题协商议政,在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开展扎实有效工作。

一是密切跟踪研究经济形势,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全国政协紧扣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组织委员和专家召开研讨会,动态分析经济运行指标,研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就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出针对性建议,形成专题报告。每季度举行一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围绕经济平稳运行,及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热点经济问题深入协商议政,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建言献策。

二是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协商议政,助力高质量发展。比如,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为防范化解风险、稳定市场信心提出意见建议;就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报送信息,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或采纳。

三是围绕突出问题调查研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献计献策。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专题调研,通过多种形式转化调研成果。聚焦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走访调研部分中小银行,组织相关代表性企业探讨交流,形成高质量建言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提供参考。扎实开展“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民主监督性调研,推动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政策更好落地。

今年,全国政协将继续助力巩固经济向好态势,就经济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议政,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各界共识,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024-03-03 15:33:28

新华社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们知道协商民主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请问在这个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4-03-03 15:39:02

刘结一: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全国政协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二十大部署,持续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协商质量、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推进协商制度建设,把反映人民声音、体现人民意愿的要求落实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各方面。

一是丰富协商形式。健全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界别协商会、对口协商会、专家协商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增加协商频次,扩大委员参与面,增强参会委员专业性和代表性。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举办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共有5087人次参加协商,1602人次发言,充分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提升协商质量成效。深化协商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选择协商议题,增强协商议政的针对性。坚持调研于协商之前,把深入调研作为高质量协商的工作基础,组织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很多调研直接深入社区和乡村,直接到居民和农户家中听真话、察实情。有些调研持续包養網聚焦同一主题,每年进行“回头看”,跟踪推动问题解决和工作落实。加强成果转化运用,报送《政协信息》、《政协调研》等,及时把协商建言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治理的实效。

三是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制定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重点问题接续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形成专项监督报告,助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比如,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监督,主要监督意见被生态环境部吸收采纳,助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的制定出台。

四是推进协商制度建设。根据不同协商形式,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实施步骤和工作规则,完善协商议题提出、协商活动组织、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形成程序合理、相互衔接的运行流程。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服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人民政协将继续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为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积极贡献。

2024-03-03 包養網15:39:14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就业问题每年备受关注,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面临一定就业竞争。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技能人才短缺。请问,全国政协在促进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

2024-03-03 15:43:04

刘结一:

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形成稳岗扩就业合力。2023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并采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等针对性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这是来之不易的,也为继续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政策促就业红利,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积极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开展工作,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就业趋势,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制度保障、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营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提交提案91件,很多意见建议转化为党政部门政策选项和工作举措,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面临的困难,委员们提出“建立高校和行业发展联动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针对性提案,被相关部门吸收采纳,为推动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发挥了作用。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中,委员们积极开展“政协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行动,各展其能,开展就业辅导、职业规划交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吸纳青年实习和就业,助力稳岗拓岗政策落实。

针对“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问题,比如技术工人短缺,政协委员会同界别群众代表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围绕“建立健全创新技能导向的产业工人激励机制”等议题,举行界别协商座谈会等专题议政活动,从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机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实“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造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等角度,协商议政,提出意见建议。

2024年,全国政协还将继续围绕稳岗扩就业开展一系列工作,比如组织开展“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稳定”调研;围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行协商,为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夯实民生之本履职尽责、献计出力。

2024-03-03 15:44:53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例如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改变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面貌。请问,过去一年政协做了哪些相关工作?2024年还有什么计划?谢谢。

2024-03-03 15:54:00

刘结一:

去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也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实践充分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巨大机遇,取得显著成效。

正如记者提问中说到,中巴经济走廊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为巴基斯坦国家发展和地区互联互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与中国公司合作后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不少游客乘坐中老铁路火车跨境旅游,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雅万高铁”让印尼人民进入“高铁时代”。各类民生工程助力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解决民众用电、饮水等难题以及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推进乡村减贫。十年来,我国政府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搭建起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广阔。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是全国政协对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全国政协统筹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智库外交。一年来,我们同50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交流互动,同41家国外智库和12个民间组织新建立联系,邀请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外国驻华使节、高级访问学者“进政协”,成立十四届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支持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举办以“开放、发展、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宣介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在“驻华使节进政协”活动中,有位大使深有感触地说,“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需要‘桥梁’而不是‘高墙’,需要增进理解而不是扩大隔阂,需要弘扬合作而不是制造对抗。‘一带一路’就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桥梁”。的确,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人民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收获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的成效,分享了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实惠,也感受了“民心相通”的温暖,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理念,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成果。

全国政协还围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举办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等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就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等深入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2024年,全国政协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广泛深入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交朋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协,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03-03 15:54:14

香港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实施,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境的港澳客车数量大幅增加,港澳居民“北上”消费成为潮流,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就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请问全国政协做了哪些工作?

2024-03-03 15:58:58

刘结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各位记者朋友关注一些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计约252万人次;港澳居民来内地约249万人次;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境客流、车流屡创新高。这些数据,是港澳与内地居民“北上南下”的“双向奔赴”,是粤港澳大湾区“车畅、人兴、财旺”强劲活力的生动写照。

春节是港澳居民赴内地旅游、探亲访友的“黄金期”。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更为便利,一家人驾车“北上”逛花市、办年货、吃团年饭、走亲访友,感受浓浓年味和“烟火气”。内地旅客可以赴港澳体验烟花汇演、花车巡游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据香港旅游促进会公布的数据,农历新年期间香港整体酒店入住率超过八成。在大湾区,春节醒狮深受人们喜爱,今年春节,香港、澳门的舞狮队来到珠海,和珠海舞狮队共舞一只“湾区雄狮”。在年俗文化的传承中,大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和大湾区融合发展进一步增进。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有230多位来自港澳。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高效快捷的通关措施让大湾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大大便利了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工作和生活。一位今年春节从香港到广州、深圳处理公务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用“一日千里”形容大湾区的发展,非常贴切。

建设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五年前的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五年来,大湾区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时提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如今,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全国政协始终关心香港、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心系大湾区,通过多种形式围绕大湾区建设协商议政。一年来,委员们就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优化金融数据跨境合规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等各个方面为高水平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建言献策;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在广东多地调研,重点考察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促进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全国政协还将围绕“发挥港澳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调研,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衔接”、民生互惠“心相融”。

全国政协扎实开展民主监督,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情况及建议”列入全国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民主监督的五年计划,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组织视察团、调研组开展视察监督、会议监督等,形成民主监督报告,推动纲要落实。

这次大会期间,欢迎中外记者朋友们与来自港澳的委员多交流,了解港澳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故事,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到大湾区走一走,看一看。

2024-03-03 15:59:10

经济日报记者:

发言人你好。2023年中央层面不断推出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请问这一年来实际成效如何?全国政协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024-03-03 16:05:08

刘结一: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不少民营企业家,他们了解一线情况,深知市场动态,积极反映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社情民意,参与有关调研和协商议政活动,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言献策。一年来,大家感到,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底气。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下,民营经济前景可期,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政协履职实践的一个传统。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坚持问题导向,会同地方政协以及有关部门、律所、商会、民营企业家代表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经营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及民营企业获取科技创新资源等问题,提出完善民营经济平等保护机制等建议。探索搭建助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平台,组织来自国企民企的委员联合开展走访考察,促进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助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添动能。委员们还提出不少关于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等建议,为推动有关支持性政策出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年初,全国政协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国务院包養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同委员互动交流,其中就包括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政协还将围绕“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围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情况”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通过履职为民营企业发展鼓干劲、强信心、办实事。

2024-03-03 16:08:25

人民政协报全媒体记者: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人民政协发挥了哪些作用?今年的政协工作将聚焦哪些方面?

2024-03-03 16:08:33

刘结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走过75年的光辉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新中国诞生作了全面准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开展了许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人民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2024年,人民政协将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人民政协各项工作之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力,转化为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实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

2024-03-03 16:09:12

邹加怡:

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请大家提问。

2024-03-03 16:12:12

中新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2023年,全国政协创新开展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可否请发言人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活动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谢谢。

2024-03-03 16:13:15

刘结一:

“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的殷殷嘱托。全国政协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一年来,共开展了近2500项“服务为民”活动,积极回应民之关切、反映社情民意、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凝聚共识,同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扎实举措。

一是聚焦经济社会热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比如:深入地方和企业会诊把脉,摸准他们在就业、招工、民营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深入一线,就加强黑土地保护、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为基层想实招、提建议,坚定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

二是聚焦“关键小事”,让百姓可感可及。例如:帮助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群众解决发展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畅、科技支撑不强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开展针对性支持帮扶。通过“政协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和医卫、体育、文化、科技“下基层惠民生”等活动,服务民生福祉。

去年,14位全国政协委员分赴4省10市,举办了28场“科普万里行”讲座,涉及生命科学、宇宙奥秘、量子理论、纳米医学等领域,深入浅出,反响热烈。有的同学感叹,“委员的讲解使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有青年科研工作者说,“科学家委员们对科学真理的执着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事业的追求。”这些委员现身讲学,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弘扬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贡献。

三是聚焦讲好政策,广泛凝聚共识。委员们走入地方、走入社区,结合“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与基层群众深入交流,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宣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向不同行业群众解读政策举措。港澳地区委员走进港澳300多所校园,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和内地发展变化。这些“服务为民”活动取得了提振信心、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的实效。

2024年,全国政协将继续聚焦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关心关切,持续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扎实办好有利群众的实事,为不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发挥作用。

2024-03-03 16:13:26

邹加怡: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谢谢结一先生,也谢谢各位记者的采访,谢谢翻译同志。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2024-03-03 16:18:43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机理分析及评价指标研究_中查覓包養價格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制造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和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状况却依旧存在。要想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管理效率,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制造企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即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数智化融合转型中的“数”代表数字,强调信息化层面的网络、技术、数据等;“智”代表智能,强调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指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数据等有效信息,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引领作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及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过程。

当前,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受到了政府与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资源配置视角。认为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产能效率的提升、打破传统企业的资源配置模式,能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生产成本视角。研究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质增效,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驱动视角。认为通过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产品质量视角。认为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可通包養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度挖掘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潜在的问题,提高生产链的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一个非线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该过程中存在以关键要素为载体的连续、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依据产业关联理论与系统动力学反馈原理,分别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强调关注动态而非静态、整体而非局部地分析各要素行为的变化,使该过程得到持续良性的运行和发展,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发展的科学规律。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目标要素:通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迅速发展,制造企业基础将持续壮大、融合提速升级、创新驱动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主体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过程,只有基于各项主体才能完成。主体要素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各主体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转型发展的效果。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由不同主体要素组成的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数字化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产业融合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各主体实现多元共治,且发展伴随着整体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政府机构。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供引领与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数据共享、减税降费等方式来包養網降低制造业转型的成本与风险,提高转型效率。

制造企业。制造企业是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执行者,也是转型的实现载体,是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主体要素。制造企业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品,更新产品生产工艺及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现数智化融合转型。

“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推动关键技术的转移及成果转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平台企业。平台企业指通过搭建一个数据信息存储、分享、浏览及互动的平台来提供服务的企业总称。平台是各类数据的集聚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降低数据资源搜寻成本,从而助力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

中介机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与金融机构、数据管理中心等中介机构息息相关。转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等组织可有效促进融资需求的形成;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推进数据在市场内的高效流通,逐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从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挥数据管理中心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

消费者。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体验;反之,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企业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从而助力制造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各主体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知识与数据为基础、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数智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制造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平台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进而助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多方面、多角度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动力因素与障碍因素2个部分。

动力因素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而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等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效果。因此,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建立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会大力促进企业转型;人才已成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政策制度。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与环境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推行起来会有更加清晰的方向,也更容易实现目标。

创新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制造企业摆脱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改善生产及管理模式,优化产线流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并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令创新引擎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激励作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不仅包括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创新,还包括数字化的企业文化,以及数字化企业氛围的创建等。数字化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家具有数字化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企业环境中有知识交流等;数字化企业氛围,在企业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理念的应用,形成了一种积极、创新、高效、协作的文化氛围。

市场结构及需求变化。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市场结构及需求的变化。当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制造企业唯有通过转型来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提升,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国内及行业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及行业背景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退,整体技术水平与工业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传统制造业的劣势不断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急需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价值链驱动。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地位,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较晚、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等因素有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实行“底端向上”的制造业升级路线,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一定程度上,价值链的驱动可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

障碍因素

产业基础与技术支撑不够坚实。我国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设备尚未基本实现自动化,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不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难免受限,缺乏安全稳定性,面临着被发达经济体势力制约、冲击的风险。

数据开放共享受到阻碍。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公共数据开放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未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体系,这导致数据实用性不高、可获得性弱、应用成果不突出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制造业数据涵盖了设备、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在数据采集、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数据安全隐患。数据一旦被篡改或传播,将会导致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失衡,甚至威胁到企业与客户的隐私安全。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与路径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可视为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上述对该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可知,该过程中包含诸多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稳中有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利用数字技术,依托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包養網價格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融合转型,不断催生制造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更加全面、直观地展示该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明确地了解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前文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受多种影响因素作用、追求最大效益的融合发展过程。

流图是用清晰直观的符号刻画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变量的性质,进而阐述复杂过程的反馈形式及控制规律,为深入研究打基础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主要包括4个基本要素:状态变量,描述积累效应的变量,也是过程运行的核心变量,本文构建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的状态变量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速率变量,与状态变量相对应,是描述过程中积累效应变化快慢的变量,本文所构建的速率变量为转型发展有效性、转型发展不适应性;辅助变量和常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存量或流量,描述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

为了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本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进行分析。

政府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政务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各项数据信息实现有效聚集、分散程度降低,从而促进数据包養網價格资源的可获得性;但此时若没有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隐私数据信息有被泄露的风险;与此同时,政府的治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政府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对制造业的协同反馈作用,有效辅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升制造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成果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调控,并形成有益循环,进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制造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企业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都会有所增强,进而提升企业的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另外,企业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绿色发展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此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的正反馈循环。通过该正向反馈,企业会继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进更多创新产出,推动该系统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高校通过为制造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加强企业的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也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强科研院所数量及人才、数据等资源的聚集程度;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可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资本支持,进而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最终提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通过这一良性反馈,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会进一步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积极性。

平台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数字平台企业的参与下,可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数据信息集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线上、线下的信息交互能力,提升有效信息的获取速度从而降低数据资源的搜寻成本,提升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制造与服务数字体系的建设,可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优化生产线,进一步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有益循环,实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

中介机构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完善企业创新融资体系,金融机构可为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创新研发、营销宣传等多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并提升企业的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金融机构在得到投资回报后会继续增加投资,由此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一些数据管理中心的参与可促进数据要素在企业间的有序、安全流通,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更好地进行数智化融合转型,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消费者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消费者会进一步参与其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监督与反馈。与此同时,社会公众监督平台的搭建也为消费者创造了监督发声的平台。公众既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也是监督者;通过监督平台加强公众对企业的监管作用,推动企业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在消费者发挥监督作用的过程中,会促使企业的数智化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需求体验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监督治理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在前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关键要素及逻辑分析基础之上,基于代表性、重点性和精简性原则,依据系统动力学循环反馈原理选取相关变量,利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图1),运行之后可以发现,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反馈回路共有19条,分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发展的循环过程,揭示系统发展的机理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图1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该系统,而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内部变量;并且,该系统中存在着众多反馈回路,不同回路之间相辅相成,纵横交错。通过运行Vensim PLE软件可以得出最为核心的6条反馈回路来反映该系统实际运行的状况。

路径1: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程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2: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程度→(+)政府数字战略的实施→(–)社会信息分散程度→(–)数据资源可获得性→(+)企业数据泄漏风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负)。

路径3: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能力→(+)企业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4: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产品质量与创新程度→(+)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5: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创新资源投入研发程度→(+)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生产制造效率→(+)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6: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公众参与治理程度→(+)公众监督作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除了上述6条主要的反馈回路外,该模型的其他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因果关系,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而形成一定的反馈回路(反馈环)。通过反馈回路的信息可知,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主体要素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即:一种主体可以影响另一种主体,进而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相应影响。每个反馈环都存在一定的极性——正反馈环具有自我强化的效果,负反馈环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正反馈环数量要大于负反馈环,这说明系统的自我强化作用要比自我调节作用更大,在正负反馈环的共同作用下,系统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前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及路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其中,各个主体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同一目标要素在该系统中运行。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依据关键要素与机理分析,以网络模型中的状态变量作为一级指标,以反映系统中各要素的现实状态;根据前文得出的6条路径,本文设计包括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项一级指标,以及数字基础、企业基础、数字化水平等14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对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的横向评价,也适用于不同发展时间阶段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纵向评价。

本文通过厘清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主要研究脉落与关键问题,提炼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产业关联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综合网络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该网络模型揭示的运行机理与路径,从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孙小强、高秀云、王玉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