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丨中查包養網国稳粮新看点!“金豆豆”1.5亿亩以上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题:中国稳粮新看点!“金豆豆”1.5亿亩以上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王聿昊

节日临近,火锅里的油豆皮、棒骨炖酸菜冻包養豆腐、腊肉炒香干、鱼头炖豆腐……各种豆制品香气四溢。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为了抓好粮食生产,今年将着力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着力提高单产。其中,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国家将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继续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

红黑绿黄豆,咱们国家这么多豆,为何大豆分量包養不一般?

这粒“金豆豆”,连着“米袋子”“菜篮子”。

大豆既能做豆制品,也能榨食用油,榨油后的豆粕还是养猪养鸡的饲料。从品种上看,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主要用于豆制品;进口大豆含油率高,主要用来榨油和加工饲料。

近年来,人们对食用油和肉蛋奶需求持续增长,大豆消费也随之“开足马力”。我国粮食进口中大豆占“大头”,去年进口9941万吨,占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

大豆供给稳定,对于老百姓的餐桌意义大。然而国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耕地就这么多,大豆潜力从哪挖?

做加法。在东北发展玉米大豆轮作的同时,近两年来,一种名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新办法在西北、黄淮海、西南、包養網 花園长江中下游适宜区域推广。简单说,就是玉米间套大豆,可以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

2023年在大豆主产县推广耐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高产栽培技术,单产明显提高。全国大豆产量连续两年创了新高。

做减法。近年来我们推广饲料精准配方、精细加工工艺,减少了豆粕使用量,并且广开饲料来源,充分利用粮食加工副产品、微生物蛋白和优质饲草。养殖环节的“省吃俭用”,相当于每年减少约900万吨大豆消耗。

与此同时,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口国家多元化也让大豆供给更稳定。

其实,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为握好“油瓶子”,守牢“米袋子”出出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介绍,这些年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膳食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人均烹调用油超出膳食科学推荐量的40%多,猪肉超出30%多,大豆及包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低于膳食推荐量的59%。

换句话说,让食用油、肉类消费再科学些,既有益于健康,也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大豆进口;增加一些豆制品消费,既增加营养,也能让农民收入多一些,种大豆更有积极性。再加上科研人员加快培育推广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大家一起使劲,14亿多人的饭碗将端得更牢更好。

北方香浓的豆腐,南方滑嫩的豆花,温润营养的大豆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如今,豆乳饮料、大豆冰激凌、红枣豆浆粉、黑豆豆腐、各种口味的素肉产品,得到越来包養越多崇尚营养美味、低脂餐食的年轻人喜爱。

随着各地年味渐浓,做豆皮、炸丸子、炒香干,各种美食热热闹闹做起来。正可谓,舌尖上的“金豆豆”,日益在大江南北焕发新活力。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高端查覓包養價格对话在京举办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王振红)4月19日上午,“潮涌网络·向新出发”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高端对话在中国互联网诞生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举办。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高端对话举办,图为活动现场。(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图为中国科学院网信办副主任陈云霁。(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网信办副主任陈云霁在致辞中谈到,1994年4月20日,在老一辈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包養力下,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名成员。中国科学院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先驱者,为互联网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坚实支撑。他强调,中国科学院要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统领,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持续深化“数字科学院”建设,构建智能感知、多维交互的“科研活动信息网”,建设数据、模型、算力一体化人工智能平台,持续开展“中国科技云”应用创新示范,为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打造坚实的“数字底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图为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局长范小伟。(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局长范小伟在致辞中强调,中国互联网30年,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力印证了“国家好,中国互联网才更好”。要把自身高质量发展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网络空间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尊重网民创造,顺应网民期待,让亿万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让更多“剧中人”成为“剧作者”,让人人都有的麦克风变成金话筒,传递正能量。要主动运用新技术赋能网络内容建设,推动互联网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让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更加昂扬。

图为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李德刚。(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李德刚在致辞时回顾了中国互联网“三十而立”与北京的不解之缘。他表示,“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引擎,以分发渠道为优势,让互联网发展故事在‘网味网感’中直达人心。”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凝晖。(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凝晖在发言中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演进,大包養網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迅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阶段。“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机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大力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在世界互联网发展中勇立潮头,开启网络强国包養網建设的新篇章。”孙凝晖表示。

图为“世界互联网名人堂”全部四位中国入选者首次聚首。(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胡启恒包養網排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原副主任钱华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以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星,国际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名人堂”全部四位中国入选者首次聚首,在鉴往知来中共话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分别围绕互联网历史成就与未来发展等角度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纪念展室揭牌。(供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活动现场,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纪念展室揭牌,该展室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历史档案等的展陈,记录了中国早期互联网探索、研究并最终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历程。

该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海淀区委网信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

电力企业数字化减污降碳的路径与策略研究_中国找九宮格會議室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减污降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2022年,中国近90%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能源体系,其中电力行业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单一来源(48%),已经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点改革对象。中国正处于“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以降低碳排放为重点,推动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协同增效,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传统电力行业“源—网—荷—储”各环节都面临巨大的减污降碳压力。传统发电企业依赖煤炭和天然气等高碳燃料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物释放。输电侧主要涉及电网的建设和运营,其中输电设备器材的制造和土建工程,尤其是特高压工程本身会产生相当多的碳排放。用电侧在能源选择、能源效率、负荷管理和设备选择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减污降碳成效。储电侧也面临着储能材料的能源密度低和成本高、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压力大、不可再生材料依赖性强、新兴技术商业化和规模化难,以及储能系统与电网匹配难度大等多重挑战。

随着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创新,数字技术对电力企业实现减污降碳目标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力企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碳污足迹的精准监测和计量;利用智能传感和大数据准确评估各个环节的碳污排放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减污降碳;利用实时的数据监控和反馈机制,实现能源高效调度;推动能源消费理念的转变和重构能源商业模式;运用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化决策系统,帮助电力企业进行碳中和的精准规划和实施。鉴于我国能源体制中发电、输配变电、用电三方相对独立,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系统解决技术。但随着能源互联网建设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输配电网建设将进一步挖掘虚拟电厂技术潜力。通过降低分布式能源增长带来的调度难度,有望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优质和高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多样化需求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数字化赋能是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电力企业数字化减污降碳也面临诸如数字技术应用发展不均衡、数据安全防护存在较大风险、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及数字技术投入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等系列问题,这些制约着电力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推进减污降碳。为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应用的现况和遇到的难题,提出物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方法路径以及相应的实现策略,以期能够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导下,为能源电力行业减污降碳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的运用进展

数字技术在推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电力企业绿色发展提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赋能电力企业转型升级和机构优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管理决策水平。以下简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领域的现有运用进展(图1)。

大数据应用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信息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特点。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企业减污降碳已成为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大数据在国内外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应用中,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

大数据技术可通过收集和分析电力企业的能源数据,实现能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提高发电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现阶段国内火力发电设备和技术潜力有限,中国火电机组全面改造进程缓慢。基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数字化管理技术,构建优化决策模型,指导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深度改造,提高2%的发电效率,带来直接碳减排量达到2.5亿吨。

大数据技术可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转换为可视化图表形式,并预估未来能耗为电力企业管理者提供节能建议和控制策略。例如,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百度智能云建设智慧能源新基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百度地图大数据,以及电力用户数据、线路数据和设备数据等多维大数据的融合和可视化,形成“电网一张图”,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减少电力资源损失。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是有效应对复杂系统控制和决策问题的关键手段,在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广泛运用于生产、消费、传输、运营、管理、交易等环节。为破除传统生产落后工艺流程,革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一代综合能源接口,降低电力企业“三废”总量,提升绿色能源占比。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主要归纳为“预测—挖掘”“调度—优化”“管理—增效”3个方面。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精准化预测。电力企业用能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实行减污降碳措施急需对多维数据进行精准预测及高效管理。例如,能源设备图像识别、极端气候下能源网络损毁预测、企业用能行为的用户侧负荷预测、能源系统稳定性预测等,引导企业构建循环用能范式、提升用能系统整体的碳排放质量。从“源—网—荷—储”全周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减污降碳。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柔性化调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电力企业用能多元化协同柔性调度,在精准化预测数据分析中实现减污降碳的智能化决策。例如,借助人工智能预测与优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在多种能源相互耦合供给的场景下,进行综合能效分析和能源系统多环节协调优化管控,从而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最清洁的能源消费。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燃料智能掺配”系统,指导入炉燃烧煤种的选配;在机组深度调峰前,预先设定合理的燃烧煤种,保证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学习化管理。自主学习化管理是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综合能源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状态自感知。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或强化学习算法,依据采集或预测数据构建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数字孪生环境,并对模型参数化自适应更新。例如,在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旗下的火电厂通过孪生场景自主学习并借助孪生场景执行人工智能优化调度,形成“煤质数据在线监测—三维智能监控—智能运行优化”智慧决策体系,实现企业生产流程自主优化落实减污降碳决策。

区块链技术应用

当前,电力企业低碳转型过程逐步向多能异构常态化、产能消纳一体化、电力及碳排交易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电力企业低碳转型减污降碳提供有力支撑。

区块链技术赋能电力企业转型优化生产流程,促进碳排放,提升能源效率。将能源供应链结合区块链技术,电力企业可以实现对能源生产、储存、输配电和消费等环节的高效管理。例如,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特点可实现智慧能源中多主体的对等互联,借助智能合约实现智慧能源中各相关主体对各类信息的广泛交互,助力电力企业系统运行质量和减污降碳效益。

区块链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实现碳监测管理,为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量化决策依据及管理措施。例如,正泰物联网园区基于区块链的排放碳监测平台汇聚产线生产制造全流程碳排放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实时准确监测碳排放,自动完成各项数据申报,打通碳交易闭环,构建监管新模式,助力实现企业碳中和。

云计算应用

构建云计算平台是当前解决能源行业等传统领域算力、算法的关键支撑性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流程中,云计算平台利用技术突破来推动计算和其他信息技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可能的环境优势来匹配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减污降碳需求场景。

云计算助力电力企业数据资源池化,纵横向结合助力减排降碳。通过对电力企业生产、供应过程中边缘和端设备的大规模部署,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数据交流和协作。例如,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通过服务器平台(Paas)实现对各类资源和应用的统一管理。同时,该平台可更有效地管理和分析供电消耗、发电效率等数据,从而支持减碳决策和优化供电管理。

云计算平台实现企业软硬件解耦,以满足电力企业对电网能耗监管。云计算能够提供强大瑜伽教室的计算能力,用于电力系统的模拟和建模。通过在云端进行电力系统的仿真和优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分析和优化电网的运行方式。例如,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应用阿里云平台获取秒级故障原因和智能分析及处理信息,加快对故障定位并提高修复效率。

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的关键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及统筹协调减排和降碳提供了重大契机。然而,电力企业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过程中尚面临着众多难题,极大制约了电力企业低碳化转型步伐。

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的应用存在薄弱环节

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应用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2个维度: 电力行业全产业链维度。从“源—网—荷—储”的全过程角度,目前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储能企业和综合能源服务交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在减污降碳过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可以更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监测和管理发电设备方面,急需更高效的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各操作环节的关键参数进行智能分析和优化,找出不同负荷下最优的设备操作参数,最大程度上优化能耗。在电网企业的电力输送过程中,通过5G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智能微电网等技术实现“源—网—荷—储”的协调与平衡需要加强统筹和布局。 电力企业减污降碳过程维度。“双碳”目标的实现对电力企业碳排放监测、碳排放的精准测算、减污降碳目标实现进程的预测、减污降碳方案的制定,以及减污降碳方案实施的智能管理与效果评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碳排放监测技术短期内难以对大量排放源实现广泛监测,电力企业采用的排放因子法难以精准测算碳排放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碳排放、碳测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电力大数据、能耗大数据、产能大数据等来源分散且广泛,并且数据归属部门多,阻碍了数字技术的高效利用,无法及时掌握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和运行过程中碳排放的实时动态。而且,在电力企业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等的转型升级中,难以找到有效的场景推动以能源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为代表的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也造成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缺乏高效的利用。

数据安全防护尚需要进一步加强

电力数据主要来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这些数据具有类型繁多、体量巨大且增速快等特点。随着电力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电力企业面临着数据安全缺乏监管、数据流通安全防护薄弱等问题。电力企业的相关数据类型庞大,种类众多,如电力生产数据、企业排放数据、用户消费数据等,这些数据一旦泄露,电力企业的关键核心业务、用户隐私等都将面临在网络中暴露的潜在风险。并且,这些数据关系着国民与资源的敏感数据,对电力网络安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构筑安全的电力数据防护体系也成为关键。

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电力数据覆盖“发、输、配、售”全环节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电力数据具有规模大、种类多、价值高的特点;电力数据的保护重点涵盖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但是,目前主要由各电力企业自行制定数据安全定级办法,还没有统一的分级分类、安全保护等的管理办法,进而造成电力数据的共享公开、安全防护等缺乏统一的标准。

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已逐渐在电力企业的碳排放监测、智能电网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应用。由于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方面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流程,以及电力数据挖掘、智慧分析和算法持续迭代能力欠缺,难以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的标准。

数字技术的投入成本和收益难以高效匹配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被视为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因其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构筑新型电力系统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然而,此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先进电子材料与设备技术的支撑。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研制,将为能源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整合;高性能电力芯片的应用,将为能源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的实时精准感知与高效控制提供关键保障;数字化与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发展,将有效促进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此外,数字技术包括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正深刻地影响着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这些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而且,多灵活性、高可靠性、强韧性等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对电力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健运行需要高效的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些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数字技术投入对电力企业数字化减污降碳可能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数字技术的投入时,需要综合考量数字技术投入成本和带来的收益,这也是数字技术在电力企业减污降碳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又一关键问题。

电碳协同发展不均衡

电力企业在减污降碳中既要推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又要充分利用电力大数据的优势助力碳减排。但是,电力企业在电碳协同发展中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碳减排策略与电力发展规划缺乏更深层次的融合。电力企业的低碳发电、电网的高效运行、电力企业的储能规划等环节,与碳减排需求缺乏更加高效的有机协同。 电、碳部分数据未能打通,尚未建立完善的电碳数据库。电力大数据可以每分钟高频进行采集,而碳排放数据的采集频次较低,两类数据之间可能会因为时间上的差异而难以深度融合。而且,由于对碳排放主要区域、重点行业等的排放数据的高频采集不够,目前尚未形成覆盖重点区域、高耗能企业等的电碳大数据库。电碳协同优化调度技术尚不成熟。发电机组设备的碳排放与优化是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对发电机组设备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还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尚且急需开发既能准确掌握机组动态碳排放强度,又能合理优化发电机组组合的调度侧电碳协同优化技术。由于碳市场价格的难以精准测算,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衡量不精准等,目前仍缺少综合考虑碳排放强度和碳市场价格的协同优化技术。

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方法路径

基于前述研究,本部分将聚焦电力企业在减污降碳过程中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将着眼于发电企业的清洁能源投入、企业电力耗能的数据监测和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的精准计量、实施减污降碳的智能化管理路径及实施等工作,实现发电企业的源端降碳、用电企业的终端脱碳,以及相应政策的及时优化。探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化前沿技术来助力电力企业实现减污降碳的总体目标(图2)。

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发电实现供电企业源端降碳

据《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共享空間发展》报告,自2005年以来,我国在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和减少供电能耗、线损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实现了能源生产和利用模式上的重大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清洁能源占总能耗的比重达到了23.4%,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已经降低了48.1%,由此可见,能源的绿色发展在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煤电装机比重和火电发电量持续下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电仍然是我国电力和电量的主体来源,导致电力体系依然呈现巨大的高碳结构。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致力于开发和采用更加高效、低碳的能源生产技术,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大清洁能源的投入和使用,以期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推动能源产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型。预计到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将达到约25%。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同时,利用清洁能源发电技术降低源端发电产生的碳污染,改造供电企业的发电结构特征。

大数据技术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对于供电企业,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在源端直接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清洁能源使用方面,存在利用率不高、不稳定等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突破低成本高效率的清洁能源发电。在风电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风速、风向等参数,预测未来的风能资源情况;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建立精确的风能预测模型,提前做出发电计划和调度安排,从而提高风电的发电效率。在光伏发电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光照强度、气温、云量等因素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预测光伏发电的潜力和发电效率。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光伏电池组件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营,使其在低成本和高效率方面取得突破。

数字储能技术助力清洁能源的稳定存储。清洁能源的管理问题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清洁能源的稳定存储尤为关键,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具有间歇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依赖于天气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可用性,导致供需不平衡;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储能技术是电池储能系统(如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以及新型的储能技术(如氢能、空气压缩存储等)价格较为昂贵,企业投入成本过高;能源传输损耗是另一个挑战,长距离传输清洁能源可能会导致能量损失,需要有效的输电和分配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数字教學場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电力行业清洁能源的存储问题提供了全新机遇,电力企业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储能管理,使储能设备可以智能感知和实时响应能源需求。通过实时监测清洁能源产量和电网负荷,智能化储能系统可以优化能量的储存和释放,以平衡能源供求。此外,通过大数据预测分析可用于提前规划储能行为,确保在清洁能源充足时进行储存,在用电高峰时进行释放,从而实现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电力企业全环节精准碳计量

精准的碳排放计量体系是实现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基石,具有关键性的政策引领作用。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来源主要可分为发电企业的直接碳排放,以及用电企业行为不同导致的间接碳排放,碳排放量的精准计量需要涉足多个环节,全环节碳计量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为实现全环节精准碳计量和企业的碳责任分摊,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来解决碳计量中精确度不高和实时性不强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耗能的实时监测。为充分探究企业电力耗能的特征,监测企业耗电行为,以改造企业用电策略从而减少耗能,电力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连接到企业的各个设备上,实现对电力数据的准确监测。传感器可以收集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的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物联网网络传输到大数据中心或云计算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和采集数据,对企业用电习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电力使用的细节和模式,以支持电力管理和优化决策。

大数据技术实现发电企业的多类型电源碳计量。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三可原则”,需研究发电企业中多类型发电源的碳排放计量方法。目前,发电企业的发电源主要分为传统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可采用燃烧排放因子法,依据燃料消耗量和相应的排放因子即可计算出直接碳排放;而对于可再生能源,需要考虑其消纳所需的备用,调频等辅助工作引起的碳排放,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等效碳排放建模,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碳计量;部分电力企业可能存在氢能等新能源,也可通过建模的方式进行模拟计算,实现发电企业的多类型碳计量。

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用电企业的实时精准碳计量。对用电企业各部门耗能的碳排放水平计算时,需研究用电行为的精准碳计量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电-碳”模型,分析和处理大量的电力消耗数据;结合“电-碳”模型的碳排放因子,可以实现对电力碳排放的精确计算。通过应用“电-碳”模型,对企业用电行为模式进行分析,识别高耗能设备、高峰用电时段等;之后,将电力碳排放的结果以大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可以直观地了解碳排放的情况;进而,为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能源管理决策支持,帮助其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实时精准碳计量,企业可以准确分摊不同部门的碳排放,推动内部能源管理和减排措施的实施。

人工智能实现电能的高效利用

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问题的有效措施,其在能源行业的深入应用,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生产,降低碳排放。因此,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能高效调度和利用,成为我国电力企业碳减排的重要实践举措。

人工智能实现负荷预测和调度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家教析电力企业历史负荷数据、天气、温度等信息建立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电力需求的变化趋势,并制定最佳的负荷调度策略。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根据需求和供应情况进行智能调度,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优化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

人工智能实现企业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电力设备和能源系统的智能管理。通过连接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电力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能源消耗、设备状态和环境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能源系统的运行和控制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力企业低碳行为的激励

区块链技术保护企业数据的隐私性。在对电力企业的数字赋能中,数据的隐私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电力企业在监测和记录能源消耗、碳排放等关键数据时,需要确保这些数据不被篡改或泄漏。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提供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通过将电力企业的数据以加密形式存储在区块链上,可以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只有被授权的参与方才能查看和验证数据,保护企业的商业隐私和敏感信息。

激励电力企业的可持续低碳行为。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保护企业数据的隐私性,还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机制激励电力企业采取可持续的低碳行为。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上执行的自动化合约,其中设定了特定的条件和激励机制。通过设定合约规则,电力企业可以获得奖励或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采取低碳发电、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等行为。区块链技术确保智能合约的执行结果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实现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的激励机制,提高电力企业参与低碳行动的积极性。

数字孪生技术助力电力企业碳减排和精准规划

数字孪生技术是指通过数字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数据进行交互,实现对物理实体的仿真和监控。在电力企业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为碳减排和精准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图3)。

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策略

针对上述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源端降碳、能耗监测、高效用能、低碳行为激励、减排精准规划等减污降碳路径,本文提出电力企业数字化减污降碳的实施策略,保障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减污降碳路径的实效,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数智化绿色低碳转型。

着力推进电力数据安全治理和风险防控

数字技术在为电力企业的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途径的同时,电力数据作为企业的核心,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安全考验。在深入分析电力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与行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以下思路。

建立关键数据安全基础设施,健全安全管理机制。能源电力企业作为关键基础设施行业,对数据安全的管理非常重要。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数据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保护数据,并有效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确保数据安全的关键步骤包括规范数据分类分级、推进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评估和责任追究,以及确立安全职责和权利。同时,对于需要外发数据的情况,建立备案制度,确保外发数据的安全性。建立灵活高效的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各类安全事件和威胁。定期对数据处理、使用、外发等环节进行安全评估,发现潜在风险,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并加强责任追究,以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降低数据泄露和风险的可能性。同时,还需持续关注数据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法规要求,不断完善和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法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推进安全合规机制建设。紧跟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加强数据安全法律意识宣传、深入分析数据安全案例,并依法依规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要求;确保企业在数据处理和管理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提高组织和个人对数据安全法律要求的认知,推进数据安全管理的合规化和标准化,有效防范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在数据业务发展中树立法律法规红线意识;依法依规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要求,合法合规获取、使用个人信息,对于违反安全合规规定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和惩处措施,形成严明的制度和规范,制定并推广适用于企业的数据安全和合规政策;明确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共享等方面,避免侵犯客户个人隐私或违规获取客户个人信息。

提升数据安全技术服务的专业能力,统一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制定适用于数据安全技术服务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要求和指导原则,定期进行数据安全技术服务的审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保持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应用数据脱敏、水印溯源、大数据态势感知等技术,并探索匿名化、数据标签、多方安全计算等应用场景。加强安全服务能力的开放调用、策略统一管理、风险统一研判。通过提升数据安全监测和攻防验证能力,有效减少数据泄露和安全风险。

致力于培育数据安全人才队伍,以巩固安全防线。加强数据安全人才培养,构筑稳固的数据安全防护架构。对电网企业而言,急需加速引进熟稔数据安全领域的专家,并专注培育具备法规合规及产业攻防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建构数据安全专业团队,强化从业人员的职责履行能力和职业操守。促进数据安全管理机构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交互融合,协同开展数据安全相关工作,以确保数据安全责任的落地与实践,并培养具有扎实业务素养及高度安全意识的专业人才。此外,强化企业各部门在数据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以塑造优良的数据安全专业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新生态。

发挥数字化优势提升碳市场运营水平

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发电企业的生产消费产生碳排放,而碳价也影响着发电企业成本,电力行业同时也是首批纳入碳市场的对象。要充分发挥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建立以电-碳关系为基础的碳排放监测、计量标准和核算体系,有效提升碳核查数据质量。发挥电力数据覆盖面广、实时性强、可靠性强、数字化程度高等优势,强化基于电力流的碳排放监测技术和电力大数据辅助核查技术,提升企业报送碳排放数据过程的精准管控。电力企业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打造“电碳数据库”,利用电力市场数据和数字技术手段增强市场主体的碳足迹追踪、碳配额核准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绿色电力证书和碳交易市场的数据共享,推动碳市场与绿色电力市场有机衔接。电力企业可利用国际互认的绿电交易凭证,将富余的碳排放配额在碳市场中出售并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这有助于增加碳市场的参与主体数量并扩大交易规模。

利用数字化技术应对欧盟碳税的不利影响

推动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送与核查(MRV)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以此保障数据监测的真实性,同时也为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可能出现的碳排放数据争议提供可靠支持。推动受CBAM影响的企业同时参与碳市场和绿证交易市场,并允许其所购绿证转化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碳配额,以降低其间接电力消耗的碳排放,同时发挥两个市场的协同减排作用。推动电力企业全链条碳减排与碳足迹报告实施追溯。依靠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开展供应链碳足迹核算工作及减排实施方案规划,从数据源头开始,利用物联网服务实时采集数据,并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的问题,实现多场景/技术路线的可一键编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报告,支持企业提前应对CBAM、产品碳足迹披露要求等绿色贸易壁垒。

建立支撑智慧电力系统的数字标准体系

在建立完善智能电力系统时,首先应先制定完善的指标体系,为人工智能的日常检查提供依据,以此来获得更为准确合理的数据结果,当前,该标准体系包含3类技术标准。

发电侧。需要统筹煤炭等化石能源和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与多能互补技术标准,对其数据交换方式、信息传递需求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解各种数字标准的应用场景和影响因素;加强传统调峰电源技术标准建设,包括煤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及燃气发电等标准,以充分发挥其灵活调节和协调运行能力,为电力系统持续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撑。

电网侧。需要完善输电网络与变电技术的相关标准体系,同时,加快配电网络的优化升级,推动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相关标准的建设,确保分布式新能源的高效就地消纳,并以此促进微电网的深层次发展。新能源的规模性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电力系统面临灵活性资源紧缺、新能源消纳能力薄弱、系统可靠性下降、配网侧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增加等一系列挑战。因此,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体系仍需多方面发展和针对性完善。

储能侧。需要不断加强多种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备用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如储能设备的通信接口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了解行业内已有的数字标准,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根据储能侧的数据交换需求,定义相应的数据模型和接口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交互性,为特殊情况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助力电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电力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内容在于能源和信息交换,在充分理解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数字化转型及服务电力行业数字化的实践经验,为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贴身伴跑”服务。同时,从算力、网络、平台、安全等多方面发力,全面推动“广泛联接+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电力资产日常管理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地整合;现场操作人员扫描射频识别标签(RFID),自动获取设备在规划设计、采购建设、验收投运、运维检修、报废等阶段的海量信息数据,从而达到实物信息与系统信息的实时同步一致,可实现对输、变、配电网生产设备、计量资产、办公资产、信息通信资产、工器具等电网资产的实物管理,提高资产管理业务操作效率和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与周期管理水平。

(作者:陈晓红,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 中南大学商学院;唐润成、胡东滨,中南大学商学院;徐雪松、唐湘博、易国栋、张威威,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山东巨野:社区嵌入式设施让居找九宮格聚會民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普惠公共服务_中国网

4月14日,在菏泽市巨野县凤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享餐厅,社区居民在共享空間舞蹈場地排队用餐。

私密空間新华社教學记者 郭绪雷 摄

<  1  2  3  4  1對1教學5  6  7  

新华视点|透视2024年首季中国经济_查包養網心得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 题:透视2024年首季中国经济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魏玉坤、戴小河、唐诗凝

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8.7%;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回扩张区间……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近期,国内市场预期持续改善,消费市场春潮涌动,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鲜明;多家外媒也发布报道,看好中国发展潜力。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最新PMI数据重返荣枯线之上,表明中国经济已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在一季度收官之际,“新华视点”记者梳理已公布的经济指标,深入实地包養網触摸经济发展脉动,从多个维度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信心。

经济运行起步平稳 稳中有升

进入3月,春耕生产自南向北全面展开。行走在田间地头,从无人驾驶的犁地机器到智慧化的育秧中心,各地着力向科技要粮,在田野里播种下丰收的希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经济发展的底盘。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4月8日,全国春播粮食完成意向面积的11%,春播粮食意向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

4月4日,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水稻育秧大棚里,农业职工在进行播种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人勤春来早。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铆足干劲,各行各业开拓奋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已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起步平稳、稳中有升:

——从宏观经济看,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服务零售额增长12.3%;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8.7%,其中出口增长10.3%,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际收支,折射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包養網32457亿美元,较2月末上升0.62%。

——从行业表现看,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同比增长10.2%;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8%,多数行业发展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新动能产品增长较快。前2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6%、41.8%,智能手机产量增长31.3%。

从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到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实现首飞,再到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发布,今年一个个重大项目传来捷报,正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的生动写照。

“公司研发的新药继国内完成脑卒中三期临床后在渐冻人症获得突破,目前已完成生物等效性试验,计划今年6月在美国FD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苏州澳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款新药的另一适应症是儿童自闭症,有望打破全球儿童自闭症领域“无药可用”的现状。

——从企业发展看,3月份,制造业PMI在连续5个月收缩后升至50.8%,其中,中、小型企业PMI分别升至50.6%、50.3%,均是12个月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显示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更多指标传递企业运行向好信号:3月份,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力指数同比增长27.9%,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同比增长14.6%……

“从最新一期渣打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看,中小企业几乎在所有项下都处于扩张区域。”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表示,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非常乐观。

内生动能积蓄增强 发展活力不断彰显

车站机场人头攒动,餐馆门口排起长龙,热门景区一票难求……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1.5%、1包養網價格2.包養網排名7%。

南来北往、东行西进,热闹红火的出行消费场景,释放出中国经济内生动能加快修复的浓浓暖意。

看交通物流,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流动的中国”迸发生机——

重回扩张区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较上月回升4.4个百分点。

“随着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供应链上下游活动趋于活跃,带动物流需求恢复加快,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等指标有所回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总经济师何辉说。

交通物流是经济循环“大动脉”。今年以来,交通物流行业多项统计指标实现正增长。前2个月,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27.4%,货运量增长7.5%,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增长25.1%。

“随着经济内生动能逐步修复,人流、物流要素流动更加活跃,有利于经济循环逐步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看消费市场,服务消费潜力释放,新消费业态活力涌现——

今年以来,从“尔滨”冰雪游火热,到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一个个IP涌现,消费场景持续上新。

4月5日,游客在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石窟游览(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消费主引擎动能强劲。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从消费新增长点看,数字音乐、节能洗衣机和滑雪装备等数字、绿色和健康类商品分别增长95.1%、167.5%和66.4%。

在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带动下,价格企稳回升。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由上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环比上涨1.0%。3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6%。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一季度,线下商圈人流热度指数、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分别增长9.9%和超30%。这些直观反映经济运行态势的“高频指标”显示,消费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援引有关专家分析称,中国国内供需有所改善,企业信心正在恢复,消费和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大市场“磁吸力”持续释放 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3月24日上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聚焦“中国持续发展的动能与前景”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首场专题研讨会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

首次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新思科技总裁盖思新说,中国是新思科技过去10年来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此次参加年会就是希望寻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新机遇。

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开幕。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近期,从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发展新机遇成为关注焦点,到“投资中国”首场标志性活动吸引140余名企业家和外国在华商协会代表参加,再到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等百余位跨国公司负责人密集到访中国、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中国市场“磁吸力”持续释放,有力提振全球发展信心。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码在华投资。如阿斯利康宣布投资4.75亿美元在无锡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苹果公司将扩大在上海的应用研究实验室。

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今年前2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150.9亿元,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近10年第三高位。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714.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高达33.2%。

从未来发展大势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将继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这是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14亿多人口的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绿色生活等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

这是空间巨大的投资热土:截至2月末,中国5G基站总数达350.9万个,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目前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优结构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

这是潜力无限的贸易市场:主要贸易伙伴超140个国家和地区,未来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

一个更加开放、高包養质量发展的中国,将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第四届消博会已吸引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0个品牌参展;第135届广交会已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9.3万名采购商完成预注册,220多家头部企业和工商机构确认组织代表团参加,均超过往届同期规模……

“2023年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强劲反弹,增长率超过5%,未来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

给卫星“检查视力”的查包養網站比較载荷研发团队_中国网

于洋(左)与团队成员调试光学遥感载荷组件(4月2日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卫星包養網價格在轨运行时身处数百公里外的太空,从浩瀚星海回望,将世界风景尽收眼底,离不开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卫星载荷研发团队,就好比卫星的“眼科医生”,全方位守护着卫星“千里眼”。

作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并发射的“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08颗。该星座系统能够包養行情包養網比較获得丰富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十余个领域提供卫星服务支持。其背后,离不开卫星光学载荷的技术支撑,使得“吉林一号”能够“明察秋毫”,让世界包養近在眼前。

载荷研发团队分系统负责人于洋告诉记者,其班组负责光学遥感载荷的研制和生产,包含反射镜和镜面组件的结构设计、相机整体装调测试等一系列专业工作。

“通俗来讲就是给卫星检查‘视力’,让其能够看得更远、更清晰。”于洋说。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1   2   3   4   5   6   7   包養網 花園8   9   10   11   12   13   >  

中肯基础设施合作结查包養網出累累硕果(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_中国网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多次访问肯尼亚,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留下千古佳话。如今,中肯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打造“国家地标”“合作丰碑”“民生工程”,续写一个个促进共同发展、增进民众福祉的动人篇章。

内罗毕快速路——

“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

夜幕降临,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核心商务区的内罗毕环球贸易中心灯光璀璨。该项目由中航国际投资运营,最高建筑物184米,是内罗毕的地标性建筑。站在贸易中心最高处远眺,一条现代化的交通干线灯火通明,贯穿目之所及的整个城市。这条交通干线,就是被当地媒体称为“内罗毕交通大动脉”的内罗毕快速路。

内罗毕快速路有个当地名字叫Moja,由快速路起点站和终点站各自站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在斯瓦希里语中是“一”的意思。快速路项目公关经理简妮·昂吉尤说:“这是肯尼亚首个收费公路项目,也是中国在肯尼亚的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正如快速路的名字那样,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

内罗毕快速路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包養網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路桥”)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全长27.1公里,是一条连接内罗毕市区与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途经内罗毕核心商务区、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议会大厦等重要地标,将市区到机场的通行时间由2小包養網时缩短至20分钟。截至2023年9月底,快速路累计通行车辆突破2200万辆。

波琳居住在内罗毕东南的卫星城米洛隆戈。工作日的清晨,她要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再赶到市中心上班。“以前,我和孩子们需要早晨4点起床,最迟5点必须出发,否则都得迟到。现在到市中心只需要半个小时,我们再也不用那么辛苦早起了。”

肯尼亚交通部副部长姆布瓜表示,快速路在大幅缓解内罗毕交通堵塞、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肯尼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助力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的经济、交通及旅游枢纽。

在内罗毕经营旅游公司的摩根·穆坎达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来内罗毕的各国游客对快速路称赞不已,不管是从机场到酒店,还是从市区出发去草原看野生动物,不堵车能省下不少时间,旅游体验也会更好。

走进内罗毕快速路的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全线54路高清路网摄像机的实时画面。当地值班人员运用自动监测系统,对拥堵、逆行、行人穿越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中国路桥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建设期雇用当地员工超60包養網價格00人,当地200家分包商和数百家建筑材料供应商从中受益。目前,项目运营雇用当地员工超500人,占员工总数约95%。“内罗毕快速路不仅为肯尼亚引入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运营和管理体系,而且促进了当地民众就业。”

25岁的布莱恩·马森盖里来自内罗毕以西400多公里外奔格马镇的一个贫困乡村,入职内罗毕快速路项目之前,只到过一次内罗毕。入职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收费员,成长为快速路首位肯尼亚籍收费站站长,如今已经在内罗毕安了家。“日常工作和项目培训使我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我要和中国同事一道勤奋工作,不断追求高标准和高质量。”马森盖里说。

蒙巴萨港新油码头——

“不仅要建设好国际化码包養平台推薦头,也要守护好这里的蓝色生灵”

从内罗毕乘坐火车,沿着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行驶5个多小时,记者来到肯尼亚东南沿海城市、拥有东非第一大港的蒙巴萨。

蒙巴萨港原来的油码头处理90%以上运往肯尼亚及周边国家的石油产品,在东非各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老旧的油码头早已无法满足肯尼亚的需求,当肯尼亚寻求合作开发时,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与肯尼亚携手同行,这是真正的朋友。”2022年1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蒙巴萨新油码头竣工,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竣工仪式上如是表示。

从2019年2月正式开工,到2022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让肯尼亚拥有了一座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油气装卸码头,蒙巴萨港迎来新的生机。

肯尼亚石油管道公司运营经理哈德森·马拉米说,新油码头可在24小时内完成对一艘油轮的卸载,单个泊位平均输油流量是旧码头的3到4倍。“这极大提升了蒙巴萨港油品处理能力,并带动当地上下游企业发展,为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黄昏时分,蒙巴萨港新油码头上橙色的输油臂整齐排列,与落日余晖下的海面融为一体。蒙巴萨港附近海域生活着海豚、座头鲸等2000多种海洋生物。新油码头在施工策划阶段即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在保证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周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

项目工程团队在附近海域设置了8个监测站,每天对海洋水质实时监测;设置了4个观测站,对海洋生物状态进行监测;聘请当地有资质的海洋监测包養網团队参与项目施工活动监测,监测数据每周上传到肯尼亚环保局,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我们不仅要建设好国际化码头,也要守护好这里的蓝色生灵。”项目经理林治平说。

斯瓦克大坝——

“很多人因为项目建设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肯尼亚阿西河与斯瓦克河的交汇处,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斯瓦克大坝正在峡谷中崛起。记者抵达大坝施工现场时已是夜晚,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与大坝上的一盏盏路灯交相辉映,装卸车、挖掘机、压路机来回穿梭,大坝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斯瓦克大坝属于斯瓦克多用途水利开发项目一期工程。斯瓦克多用途水利开发项目是肯尼亚当前单体在建最大的集大坝、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实现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和“四大发展目标”,为肯尼亚东南部地区的供水、供电、农业灌溉带来巨大经济收益。

大坝所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有长短两个雨季,整体属于半干旱地区。雨季,阿西河水量丰富,但宝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地民众长期以来用水罐收集雨水,或者从水务公司的流动水车买水,耗时、费力且价格昂贵。

斯瓦克大坝项目经理李杉告诉记者,大坝建成后,储水量可达6.88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旱季缺水的情况,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域内100多万民众。

自2018年动工以来,斯瓦克大坝为当地提供了约2000个就业岗位,员工属地化率达90%以上。30岁的伊丽莎白·姆沃娃是斯瓦克大坝项目上的一名地质工程师,负责现场测绘、岩土岩石勘测等工作,已在大坝项目工作4年多。

记者见到姆沃娃时,她刚从大坝施工现场回到办公室。2017年从肯尼亚东南大学毕业后,姆沃娃在基图伊郡政府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门实习。“实习期间,我听到斯瓦克大坝项目招聘地质工程师的消息,第一时间就申请了。”姆沃娃说,“我在这儿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我看到了周边社区的变化,很多人因为项目建设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

“荆楚春耕图”喜见新质生查包養網产力_中国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当下火热的春管春耕现场,湖北省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推进一批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应用,催生出一幅技术含量高、生产模式新的“荆楚春包養網 花園耕图”。这实际上正是新质生产力为农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硕士生、“85后”站“C位”——

春耕主角“新”人多

“用宽窄行插秧机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点,行距稍宽,可以养鸭。”近日,在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的春耕现场,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导机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扎根农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发展,成立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配备自动菌藻喷灌的稻虾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储备了丰富专业知识,回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经过三年的试验,田淑娴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鸭和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除去田租、农资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发挥生态链中菌、藻微生物、小龙虾、水稻和鸭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营养物质,改良虾田的底泥,用鸭子控制小龙虾密度和为稻田除虫除草施肥,生产出规格大颜值高的小龙虾,不仅可以节约饲料、渔药、农药、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还能提高小龙虾、大米、鸭蛋鸭肉的品质和口感。”田淑娴说。

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包養田淑娴便在村里逐渐成为了“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的难题常常来找她请教。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200余人,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田淑娴还开起了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形式探索更丰富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现场,记者发现,劳动者正向过去以传统农民为主向以高素质农民为主转变。

在襄阳市南漳县,今年水稻育秧主体大都是“80后”“90后”新农人创办的合作社。赵青就是其中一名“85后”,创办了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品种创新,实现了亩均纯收入2500元。“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首先要规模化、机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的助力,我们研发了功能性的低糖米,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了精深的稻米加工产品黑米茶,相关有机产品的价格,从传统的3.5元一斤可以卖到现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产品的身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青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高学历人才有17人,已经在特色水稻和黑色杂粮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杂粮食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春耕土壤焕“新”颜

包養这块地准备种玉米,先抛洒液态粪肥,再翻耕。”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油菜花海基地技术负责人谢四涛带着一台拖拉机牵引粪肥车正在进行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作业。他负责盛砦村上千亩油菜和玉米种植管理。在他看来,粪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就像给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这些都是发酵好的周边村庄的畜禽粪便,还田之后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产量,对环境也好,减少污染。”谢四涛计算过,这种技术能让油菜籽亩产量达400斤,较常规增产7.9%,玉米亩产量达1200斤,较常规增产8.2%。

万物土中生,种地先养土。湖北全省布局设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81个,平均每10万亩耕地达到1.8个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各级每年编制有分量的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耕地质量建设和地力培肥提供支撑。同时为了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当前,湖北正建立“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管网输送、“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等还田模式,扶持培育了70多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精确掌握每块土壤到底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营养元素、如何补施这些营养,湖北还持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每年稳定在90%以上。“根据测土的结果和作物的需求来精准施肥,像这块地种松花菜,注重补充氮肥、适当补钾肥就可以。”云梦县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四田说,产量可比之前提高20%,化肥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减少了30%以上。

田种得好,离不开好土,更需要好的施肥技术。今年春耕,湖北还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油菜)种肥同播、一次性机械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从1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1%以上。

施好肥,养好地。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湖北耕地质量等级连续5年提升,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可靠保障。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

智能农机开始挑大梁

日前,黄冈市浠水县禾溢园家庭农场里,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台激光平地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来回驶过地里,不一会儿就将田平得整整齐齐。

浠水县多丘陵农田,高低落差比较大,以前都是用挖机来做平整,靠挖机师傅的肉眼和手感来确定高度差。今年春耕,很多家庭农场、合作社使用配备了北斗智能检测终端的激光平地机。“激光平地机通过北斗卫星和激光来控制角度,平整土地,大大提高了平整的效率,将地块高低落差控制在5厘米内,非常好用。”禾溢园家庭农场主黄金安说,这能将成方稻田土地高度差控制在2厘米范围内,使机插大田插秧时平均水深1-3厘米成为可能,同时大大减小了漏插率,避免了淹秧、露秧现象的发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至关重要的步骤。

除了包養整田智能化,今年春季田间管理方式也更智慧化了。在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周边1500亩农田里,实时监测地图中的这些农田被划分为了500块左右的地块,每一块农田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证。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新星说:“随便点开一块田,它的面积是多少,地力等级是多少,一目了然。通过大疆农田巡航机传回的高清田间照片和AI分析,再结合不同田块的情况,展示出田间苗、肥、墒和病虫草害等各种情况分布图,我们就可据此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育秧也实现了智能化,不再“看老天脸色”。在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育秧实现了全程智能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都可以实现智能监测,远程调控。“它不仅摆脱了靠天育苗的困境,而且比传统大田育苗效益至少提升了2倍,育苗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田淑娴说,“前段时间持续阴雨,幸亏有了育秧工厂才没有耽误农时。”

今年早稻秧苗育好后,从4月10日开始,黄金安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1个人仅用两天时间就插完了100亩早稻,“比普通插秧机效率提高了20%,人工节省了一半。”

“近两年,湖北智能化农机购买意愿增长迅速。比如无人机,2021年购买1179台,2023年2869台,两年增幅达143%,智能农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作业服务处处长陶保平介绍,湖北已探索建设一批集成了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农场。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打算每包養網比較年解决在各地智慧农场建设中实际遇到的2-3种问题,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完善和推广,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水平迈进。

江西全力以赴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查包養行情业_中国网

本报讯(魏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近日,江西全省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上饶市召开。会议要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狠下功夫,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把农包養網业建设成为大产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江西全省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企业实力明显提升、市场开拓多点突破,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三产融合发展涌现新业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链条。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包養網排名”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围绕培育壮大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引领力带动力,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拓宽市场渠道,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强化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直供体系,力争更多农产品入驻高档商超、列入采购名单,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布局,提高冷包養链物包養網流整体质量与效率。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强化供应链一体化精准服务,打通农产品种养、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不断健全安全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深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赣鄱正品”知名度美誉度。纵深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规模化标包養網心得准化品牌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持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做大做强一批“赣字号”农产品品牌,让江西农产品品牌唱响国内外。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决扛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担当作为,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汇聚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大合力。要加强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在武查包養網汉成立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3月22日至24日,由中交二航局等承办的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交通智能建造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

image.png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成立

本次会议围绕包養網價格“数包養網價格智赋能 交通强国”主题,设置了一个主论坛、五个分论坛,聚焦当前交通智能建造重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交流展示交通智能建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上,中交二航局首席科学家张鸿以“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题作报告。据了解包養網,中交二航局以桥梁智能建造为包養網突破口,融合工业互联网理念,搭建了以工业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化发展”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包養網三链融合”为特征的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在超大沉井基础建造、超高混凝土桥塔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等多个场景中实现了转型升级,研发了千米级斜拉桥建造技术、海中超大跨悬索桥建造技术、超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研发了一体化智能筑塔机、R20000-720型塔式起重机、TD5000-30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等重大装备,助力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常泰长江大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image.png

会议现场

据悉,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是中国公路学会成立的第16个分会,也是首个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分支机构,通过集聚国内外交通建造领域优势力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造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唐林 晏久顺 童志阳)